一、跨學科合作模式促教研過程優化
由于工作環境、工作對象甚至教學內容的相似,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在個體學習與合作研討的實踐與反思之中來回穿梭,這就必須要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在跨學科合作過程中,我們總結出“三段互動式”的教研模式。跨學科校本合作教研模式流程圖大致為:
(一段)圍繞主題,集體備課、研討→執教者集思廣益后上課,課題組其他成員介入課堂,把自己提供的建議作為觀察點進行觀察→(二段)評課,分析、整合資源→執教者修改教學設計再上課→(三段)再評課,對各學科提供的資源做深度分享、反思。
在合作教研中,我們分年級尋找學科之間相融的、能統領各科教學活動的研究主題。如:《小管家》是四年級數學、信息、品德與社會和語文等學科共同開發出的主題,老師們依托四年級各科教材內容——數學科的統計學、信息科的統計表、品德與社會科的做生活小主人、語文科的口語交際和健康科的營養學等多方面知識,進行課前集體研討。由課題組一位數學老師集思廣益后執教,課題組其他成員深入課堂聽課時,把自己提供的建議作為觀察點(知識點的掌握,課堂提問有效性分析,建議采用情況等)并制作成觀察量表進行觀察。評課時,課題組成員將自己通過課堂觀察所發現的問題及解決的建議進行分享,最后一致認為該節課可用綜合實踐課型呈現。執教者重新修改教法,課前讓學生充分探究與“管家”相關的家庭開支等內容,第二次上課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地呈現自己探究所得,從觀察收集家庭開支數據,到發現問題并通過親身探究怎樣才能合理安排家庭開支,再到合作匯報“爭當優秀小管家”,無不展示了小主人主動學習的風采。課后再評課,總結成功經驗:因為《小管家》主題的設計,能很好地與生活相結合,又由學生通過探究和體驗來求知,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最大限度地兼顧了各學科教學內容及教法的整合。
二、跨學科資源共享促教研內容優化
教研的起點在課堂歸宿也在課堂,目的是提高課堂效率。我們注意挖掘學科間相互滲透的教學資源,在學科教學中恰如其分地利用,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享學科資源,拓展知識的廣度,享受學習的樂趣。在教研中,我們建立了資源收集——資源篩選——資源應用——資源積累的流程。
例如,語文老師在講授繪本故事《我的爸爸》前,根據課題組老師從各學科角度出發給出的各類與故事內容有關的資源中,選擇了音樂科的有關世界著名音樂家的名字,美術科的素描、色彩表現形式,科學科的動物習性,數學科的培養邏輯思維的方法等資源。因為有多學科資源的鋪墊,培養了學生對該繪本的興趣,同時也掃清閱讀障礙。課中,老師相機用想象表達法和圖畫觀察法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想象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聽故事過程中邊欣賞邊研究,不僅掌握繪本閱讀方法,還深刻感悟出父愛的偉大。
三、跨學科動態機制促教研形式優化
高效靈動、切合實際的制度是教研活動不流于形式的保證,隨著跨學科合作教研的深入開展,我們建立了動態教研機制。
(一)成立綜合性教研組。一是以年級為單位成立教研組。二是確立若干研究專題,每個專題將各學科的部分教師聚集到一起,共同開展研究,形成專題教研組。
(二)跨學科聽課評課。聽課評課是常規教研活動最主要的形式。跳出專業看專業,更容易發現問題,教師之間真誠地溝通和交流,使大家有了更多的視角、經驗和信息,并且通過碰撞、啟發而產生頓悟。教師只有堅持長期的跨學科聽課評課,才能更好地為自己的學科教學積累豐富而全面的資源儲備。
(三)跨學科集體備課。跨學科集體備課可以將集體備課的優越性發揮得更好,由于眾多“門外漢”的參與,其視野與思維空間遠比同學科的集體備課開闊。讓其他學科的教師帶著新異的目光,從截然不同的視角去觀照和審視所備學科,多個視角的碰撞與交匯會生成創造性的設計,達到“取眾科之長”的目的。
(四)跨學科培訓學習。我們把著眼點放在教師人文素養的綜合提升上,由各學科的帶頭人結合新課程標準輪流對全體教師進行專題培訓;聘請專家對全體教師進行通識培訓;鼓勵教師跨學科申報繼續教育科目,把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實處,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