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要求人們立足現實,在生活的當下完成覺悟解脫。禪滲透于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語言歷史而有禪話、禪史、語錄、燈錄;于文學藝術而有禪文、禪詩、禪樂、禪畫;于建筑工藝而有禪寺、禪塔、禪室、禪具;于學術思想而有禪理、禪學、禪道、禪風。禪是中國佛教的特質之一,禪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少林寺的概念中,中國禪宗與茶道有很深的因緣,以“中土禪宗之祖達摩”來說,他也被認為是茶道的始祖。傳說菩提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時候,因為想追求無上覺悟心切,夜里不倒單,也不合眼。由于過度疲勞,沉重的眼皮撐不開,最后他毅然把眼皮撕下來,丟在地上。就在達摩丟棄眼皮的地方,長出一株葉子翠綠的矮樹叢,樹葉就像眼睛的形狀,兩邊的鋸齒像睫毛。那些在達摩座下尋求開悟的徒弟,也面臨眼皮撐不開的情況,有的徒弟就摘下一片又綠又亮的葉子咀嚼,頓時精神百倍。于是,大家就把“達摩的眼皮”采下來咀嚼或泡水,以此作為奇妙的靈藥,使他們可以更容易保持覺醒狀態。這就是茶的來源。
茶文化與禪文化同興于唐,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一味者,則始自唐代禪僧撫養、禪寺成長之茶圣陸羽,其所著《茶經》,開演一代茶藝新風。佛教禪寺多在高山叢林,得天獨厚,云里霧里,極宜茶樹生長,農禪并重為佛教傳統。一茶一禪,兩種文化,有同有別,非一非異。一物一心,兩種法數,有相無相,不即不離。
據佛教養生資料記載,學習飲茶已經成為佛家弟子的必修課程,據此可以看出飲茶在他們心中的地位。佛教養生飲茶并不同于普通人的飲茶,具有一些獨特之處。
飲茶是一種生活制度。佛教養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禪、茶不離口,在生活的各處都離不開茶,就連對佛家最重要的祭拜佛祖的儀式中都要用茶當做祭品。飲茶不僅用做祭品,還是用來聯系各位佛家弟子的紐帶,一般寺院都有召集眾弟子一塊兒飲茶的習慣,他們在飲茶的過程中可以一塊兒討論佛經,交流所思所得,也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一般寺院的茶除了以上三種用途之外,還會提供給他們的香客使用,這樣就拉近了佛家弟子和普通人之間的距離。
佛門有一套飲茶制度。在佛門的飲茶活動中,有相應的禮儀、地點和專門負責飲茶之人,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飲茶制度。佛家稱飲茶的地方為“茶堂”,在這里可供僧人及香客品茶;負責飲茶的僧人有明確的分工,而且有專門的頭銜,“茶頭”專門負責燒水泡茶、為來客獻茶,“施僧人”在寺院門口站立,為來寺院的香客敬獻茶水,但是所敬之茶也會因為來賓身份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可以說,這也是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一種體現。
佛門有自己的茶文化。佛教養生飲茶不同于普通人的飲茶,他們把這看成了自己修禪靜坐的一部分,形成了茶文化。佛家弟子在長期的飲茶過程中還形成了一種“斗茶”的愛好,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開始于唐代,在宋代最為興盛。宋代還出現了很多斗茶高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宋代斗茶僧人福全,他的斗茶技術神乎其技,令人驚嘆于他的才思之敏捷,一些歷史資料中對此有所記載,至今仍被很多僧人津津樂道。
茶不僅為助修之資、養生之術,而且成為悟禪之機,顯道表法之具。水為天下至清之物,茶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與禪家之淡泊自然、遠離執著的“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飲,甘露潤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禪文化之潛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