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精在廚房中的“地位”僅次于油鹽醬醋。然而它的誕生至今還不到100年。說起味精的發明,就像許多其他偉大的發明一樣,純屬偶然。
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在品嘗妻子為他準備的海帶黃瓜片湯時,發現湯味道特別的鮮美,敏銳的池田意識到,一定是這兩種材料中含有一種神奇的物質提高了湯的鮮味。經過半年的刻苦研究,池田從海帶中提取出一種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他發現只要把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里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后來經過不斷改進,人們發現從海帶中提取谷氨酸鈉產量比較低,轉而從大豆、小麥皮等廉價原料中提取這種物質,隨著產量的提高,味精逐漸風靡全球,成為人們調味盒中的必備品之一。
味精對人體并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是人們喜愛它提升鮮味的能力,能夠引起食欲,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其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因此,患有相關疾病的人,可以適當增加味精的食用量。
雖然味精不像油鹽醬醋那么重要,不過小小的味精,對健康也有大幫助。為了家人的健康,不能忽視味精的科學選擇。
(1)選擇味精時,最好能到正規商店(場)、超市購買大型企業生產的名牌產品。
(2)選味精時以選晶體味精最好,因為這樣不易摻假。常見的味精摻假物主要有食鹽、淀粉、小蘇打、石膏、硫酸鎂、硫酸鈉或其它無機鹽類。
(3)在選購味精時,一定要選晶體潔白、均勻、無雜質、流動性好、無結塊,無其他結晶形態顆粒的。
(4)由于味精中含有食鹽,易吸濕結塊,因此在日常貯存時要密封防潮,最好放在干燥通風的地方。
選對了味精,還有學會如何使用味精。一般來說對用高湯烹制的菜肴,不必使用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有鮮、香、清的特點,使用味精,會將本味掩蓋,菜肴口味不倫不類。
其次,對酸性強的菜肴,如:糖醋、醋熘菜等,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的效果越差。當然含堿性原料的菜肴中也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遇堿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產生氨水臭味。
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苦澀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每道菜不應超過0.5克。聯合國糧農組織及聯合國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規定,每天允許攝取量(食物中原有除外)每公斤體重為120毫克,即50公斤體重的人每天允許食用6克。做菜使用味精,應在菜快炒好時加入。因為在高溫下,味精會分解為焦谷氨酸鈉,即脫水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而且還會產生毒素,危害人體。投放味精的適宜溫度是70~80℃,此時鮮味最濃。
味精同很多很多調味品一樣,攝入過多時,會引起很多不適。有的人會出現眩暈、頭痛、嗜睡、肌肉痙攣等癥狀;有人還會出現焦躁、心慌意亂;部分體質較敏感的人甚至會覺得骨頭酸痛、肌肉無力。另外,谷氨酸鈉的生成物還會造成甲狀腺素的分泌紊亂,妨礙骨骼發育,對兒童的影響尤為顯著。
當食用味精超過機體的代謝能力時,還會導致血液中谷氨酸含量增高,限制人體對鈣、鎂、銅等必需礦物質的利用。尤其是谷氨酸可以與血液中的鋅結合,生成不能被利用的谷氨酸鋅被排出體外,導致人體缺鋅。眾所周知,鋅是嬰幼兒身體和智力發育的重要營養素。因此,嬰幼兒和正在哺乳期的母親應禁食或少食味精。另外,日本研究人員認為,長期過量食用味精可能導致視網膜變薄、視力下降,甚至失明,這也可解釋為什么老年人的青光眼發病率高于年輕人。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大量谷氨酸會令心臟操作減緩,令心臟收縮幅度增加,令冠狀脈管受壓縮。大量的谷氨酸甚至會令心臟停止活動。所以有心臟病的人尤其要注意味精的食用量。味精中含有鈉,過多攝入還會導致高血壓。60歲以上的人對鈉的攝入尤為敏感,所以,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壓、腎病、水腫等疾病的人尤其應該少吃味精。
味精讓菜肴更加鮮美,滿足了我們舌尖的幸福,讓平凡的飯菜更加有滋味,只要注意合理的使用,控制用量,就可以調味出更有“鮮味”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