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內有徑,徑欲曲;徑轉有屏,屏欲小;
屏進有階,階欲平;階畔有花,花欲鮮;
花外有墻,墻欲低;墻內有松,松欲古;
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樸;
亭后有竹,竹欲疏;竹盡有室,室欲幽;
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橋,橋欲危;
橋邊有樹,樹欲高。
——《小窗幽記》

在久遠的年代,園林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士大夫寄寓心靈、奴役風月、勾通天人之際的場所,是在廟堂之外自娛的精神空間,是中國審美的物化典范。“琴棋詩書,風花雪月”,文化意蘊濃厚的中式園林,追求的是超脫于世俗紅塵的寬廣情懷。居者不僅可以于此安家,更可賞山之光、水之聲、月之色、花之香,縱情于自然,徜徉于天地之間。
而對現代的名流雅士來說,中式園林就是一副具有中國韻味的立體山水畫,身臨其中不僅能夠體味到閑情逸趣,還可以在不經意間打通自身對中國式古典文化的深度認同感。建筑與自然之美的融合,山水詩畫意境的再現,中式園林已是中國精英人士寄情于山水,超然物外的世外桃源。
賞桃花源有感
時值初秋,筆者有幸受邀,于上個月前往蘇州,參觀綠城最新力作,綠城·蘇州桃花源項目。作為綠城第三代豪宅,桃花源深諳江南美學之髓,深度還原了中式古典園林的勝景。項目坐落在金雞湖、獨墅湖雙湖之間,獨享半島的絕版資源,北眺東方之門,瀕臨一線湖景,400米湖景水岸,擁有蘇州首席龍穴風水。在城市繁華之地,進入桃花源猶如步入世外,一切車馬喧雜聲、鬧市行人聲戛然而止,堪稱真正的“世外桃源”。漫步于此,亭臺樓閣,池館水榭,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壇盆景,藤蘿翠竹,點綴其間。桃花源完美呈現了曲徑清幽、水波瀲滟、庭院隱現的江南園林景觀。無獨有偶,當時恰逢細雨綿綿,更是為這人間幻境增添了幾分清幽、朦朧的韻味。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所到之處,每一寸設計皆透露出對古典園林文化的完美再現。對于桃花源這個項目而言,筆者認為其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所產生的價值,已經超越了居住本身,對購房者來說,這樣的住宅已經達到了精神層面的追求。

園之工藝
縱觀中國傳統的園林景觀設計,其深受傳統哲學和繪畫的影響,甚至有“繪畫乃造園之母”的理論,最具參考性的是明清兩代的江南私家園林。中式庭院有三個支流:北方的四合院庭院、江南的寫意山水、嶺南園林;其中以江南私家園林為主流,重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義于物,以物比德,人們把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種象征。此時期私家園林受到文人畫的直接影響,更重詩畫情趣,意境創造,貴于含蓄蘊藉,其審美多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調。園林以得水為貴,宅園的選址大多在靠近水系。園景主體為自然風光,亭臺參差、廊房婉轉作為陪襯。庭院景觀依地勢而建,注重文化積淀,講究氣質與韻味,強調點面的精巧,追求詩情畫意和清幽平淡質樸自然的園林景觀,有濃郁的古典水墨山水畫意境。
中式園林所秉承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彰顯人們順應自然,以求生存與發展的思想。在造園技法上是模擬自然而高于自然,即“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它以人工或半人工的自然山水為骨架,以植物材料為肌膚,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無限的風光。又運用隔景、障景、框景、透景等手法分隔組合空間,形成多樣而統一的不同景點,可謂步移景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宋代以后,又在模擬自然的基礎上,強化人們精神思想和文化上的追求,形成寫意山水園,以詩詞歌賦命題、點景,作為造園的指導思想。達到詩情畫意的境地,已成為中國傳統園林的精髓。
中國古典園林作為古時候文人墨客最鐘愛的場所,在現代,這種充滿了古韻的建筑魅力,依然吸引了眾多成功人士的追捧。然而縱觀全上海,能夠真正做好中式園林,還原古典本真的項目可謂少之又少,況且對開發商而言,不僅在資源上有著高要求,對每一處的細節設計,以及開發難度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也導致了不少開發商望而卻步。當然,雖然任務艱巨,但還是有少數的項目取得了成功。

銀都名墅 森林別墅
銀都名墅作為締造上海城市公園別墅的標桿之作,做到了“未出都市,已入公園”。經過多年細心培育,社區內部景觀枝繁葉茂,32萬平方米森林水岸,盡享江南詩意風華。原始深山中尋來的4萬多噸天然山石,近170種珍貴樹種,近7成的土地面積讓道景觀。引入天然河道屯涇河劃分格局,宅間為溪、組團間為河,涓涓溪流流入潺潺河中,河流又匯入波光粼粼的湖中,蕩漾出一卷“曲水三春弄彩毫,樟亭八月又觀濤”的詩意江南。沿水景觀區域設置為公共游玩區域,水中荷花盛開,劃著小船蕩漾其中,其優美的景觀與休閑嬉戲的情調堪比公園游玩。
項目以“城市別墅”、“第一居所”的理念,將北美風格建筑和人文主義江南私家庭院和諧共生,以藝術為準則,建筑設計、用材、細節打造上,都極為嚴謹考究。幾乎每家庭院設計均不一樣,突出了私家庭院的個性,庭院內青石鋪路,多種苗木花卉爭奇斗艷,與社區內一派江南園林風光相得益彰。同時相鄰庭院植栽相互映襯,強調了景觀的整體性,真正做到“戶戶有景,家家有林”。

午后的陽光下,筆者漫步其間,感受著微風輕撫,傾聽著潺潺流水聲和悅耳的鳥鳴聲,更是襯托出了社區整體的靜謐祥和,感覺整個人的思緒都放松了下來,頗為愜意。偶有業主牽著愛犬迎面走來,也只是微笑頜首。木橋、石橋、亭子,樸樹、石楠、紫薇,各類自然元素交相輝映,行經之處,皆為風景。在銀都名墅,你可以每一天都享受游園之樂,林間漫步、湖中泛舟、河邊垂釣……在愜意公園環境享受美滿生活,實為一處難覓的宜居之地。
大隱隱于涵璧灣
上海西岑鎮,位于風景秀麗的淀山湖畔,素有“淀山湖明珠”之美譽。涵璧灣,坐落西岑,環40萬平方米白鷺湖,以其罕有原生態景觀、現代中式建筑風格等,散發著其獨一無二的生活氣質。
自A9西岑出口而下,南向2公里,這里是涵璧灣社區大門。即便到了這里,你還是無法感受到涵璧灣將給你帶來的沖擊,密致的竹林擋住了所有的視野。厚重的大門打開,一條曲徑通幽的竹林小道,“頗有夾岸數百步”的桃花源意境。果然,穿越了彎彎曲曲的竹林,便是豁然開朗。眼前是白鷺湖水域,一覽無遺,再前行百步,遠近的小島上,見幾幢灰白相間的別墅。
天然形成13座大小不一的島嶼,這是涵璧灣所處的環境。在上海,或許不會再有這樣的土地資源。盡管淀山湖以“國際湖區居住區”的氣勢洶涌而來,但是湖水資源終是“公有”。這一處涵璧灣,絕無絲毫商業氣息,有的只是最為純粹的生活,純粹得連時間仿佛也不再重要。
一處文化,一處建筑。自古以來,最好的中式建筑都與水為鄰。于是我們看到,現代中式風格建筑,與未遭開發的白鷺湖形成了最佳的匹配。
涵碧灣在建筑外觀上,以中國江南傳統風格為基調,卻并不過分彰顯建筑形象,而是隱于環境之中。黑、白、灰三色的運用,為建筑平添了一份深沉靜穆的隱逸之美。通過內院、連廊等設計,擴大景觀面,將風景最大限度引入室內,營造出富有現代感的高品質生活空間。對于傳統建筑材料的創新性使用在倡導環保的同時,也凸顯出現代中式風格所蘊含的高尚人文品質。客廳、餐廳、客房、家庭室、主臥等功能空間層層遞進,每一處皆是不同角度的景觀享受,水、橋、樹如畫般在眼前逐一呈現,共同勾勒出一幅幅自然的生活畫卷。

回歸生活的本質
現在的豪宅項目,經常強調要打造回歸人本的住宅。何為生活的本質?遠離都市的喧囂,脫離器械的驅使,還是能夠親近大自然?這些都是,但并不完全。在當代社會,要完全脫離現代化都市,100%融入原生態的生活,已經很難實現。筆者認為,生活之本,就是自由,不僅是行為上不受拘束,還有精神上的自我釋放。當下的大多數住宅,都為業主無形的劃定了一個固定的活動范圍,限制了人們的行動自由,以及思維的創造力。而園林的設計,包涵的各種古樸元素,自然風光,對居住者而言,是一種精神的洗滌,心靈的凈化,是一個充滿自由,充滿想象力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