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汽車還是要iPhone
通常一輛新車價格為3萬美元,但它很可能一天23小時閑置在停車場或車庫里,齊普轎車出租公司的出現讓司機不必擁有自己的汽車。齊普公司曾對千禧一代做過調查,發現他們不在乎是否擁有一部年,而是更介意是否擁有一部智能手機。
部分汽車制造商開始接受這一觀點。去年,福特公司成為齊普最大合作伙伴,在250多所大學校園提供汽車共享服務。福特全球消費趨勢主管謝里爾·康條利說:“我不認為千禧一代會像嬰兒潮一代那樣熱衷購車,但我們知道,如果他們有駕駛福特車的體驗,當他們想買車時,選擇一輛福特車的可能性更大。”
斯巴魯的公關道格·奧賴利說:“千禧一代不只恕傳達‘我做到了’,還想證明‘我是一個技術潮人’。”智能手機正與汽車爭奪年輕人的荷包。一款好手機加上數據流量,一年費用超過1000美元,但它能開闊視野,帶領人們遠離居住地。
居住重返城區
當然,千禧一代共享的遠不止交通工具,還有居住空間。
哈佛大學住房研究聯合中心數據顯示,2006至2011年間,35歲以下的房屋業主數量下降12%;經濟衰退導致近200萬人與父母同住。越來越少入擁有物業,取而代之的是租房者和“家里蹲”。
房利美公司最近一項調查顯示,90%千禧一代表示,他們最終想擁有一處屬于自己的房子,但這條道路充滿險阻:收入低、存款少、銀行借貸日益緊縮……全美學生貸款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令許多潛在買房者(或買車者)在申請抵押時遭遇不順。要想讓住房擁有率在短期內回歸房地產泡沫時期的峰值,幾乎不可能。未來十年里,有近4000萬人將組建新的家庭,其中大多數是千禧一代。但問題是:他們將在哪里安家?以何種方式購房?
從某種角度而言,千禧一代對住房的期望如同他們的駕車習慣一樣發生巨變,兩者可能相互影響。他們對《革命之路》和《絕望主婦》等影視劇中呈現的傳統居住社區已經失去興趣,越來越多人入住城市中心,或者某些開發商所言的“都市之光”,那人口較稠密的城郊,可以步行前往市鎮中心。比如加州的卡爾弗城、伊利諾伊州的埃文斯通市等,那里的居民可以溜達著去市鎮中心購物、用餐,或搭乘公共交通。
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戰略規劃部副主管香農·威廉姆斯·金說:“年輕人想買的房產類型與5年前很不一樣,他們希望能從家里步行前往購物中心,有自行車和齊普的共享服務,需要情感上的交流。”
改變影響未來
千禧一代很可能成為“少駕駛”和“少擁有”一代。這意味著未來幾年里,經濟將發生一些重要調整。過去幾十年里,通常是房地產行業引領經濟走出衰退。以上世紀80年代早期的經濟大幅下滑為例,美聯儲下調利率,興起建房風潮,于是成就了“里根復蘇”。然而現在,房地產市場萎靡不振,美聯儲即便故技重施,也難以帶動經濟發展。而服務行業為主導的復蘇模式似乎也沒有想象中有效。
福特公司的康奈利反復強調他的觀點:千禧一代不會像嬰兒潮一代那樣熱衷于購車。同時,在人口稠密區域建造小型住宅和多功能什區,比在空曠地帶建造豪宅更費時間。而且,這類住宅用到的建材和家具電比豪宅少。因此,仍期待像從前一樣通過汽車消費和房地產業走出經濟低迷,恐怕不切實際。
如果千禧一代將我們的社會推向“共享”和“親密接觸”,它改變的將不只是美國人的消費文化,而將是美國經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