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政法官員頻現自殺”的新聞備受關注。據《法制日報》旗下的《法治周末》記者統計,2010年2月5日,廣東省茂名市檢察院檢察長劉先進跳樓,時年59歲;2011年4月28日,河南省洛陽市公安局紀委書記張廣生跳樓,時年54歲;2011年9月21日,浙江省高院副院長童兆洪自縊身亡,時年56歲。紀檢、監察系統官員也成自殺重災區,2010年8月27日,江蘇省射陽縣紀委監察室副主任戴勇跳樓身亡,時年45歲;2011年2月12日,山西省運城市監察局局長蔡鐵剛跳樓身亡,時年50歲。
最近的一起,是今年2月17日上午四川省崇州市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局長柯建國從辦公樓上墜亡,時年45歲。崇州警方稱,柯建國系跳樓自殺,其生前患有抑郁癥。此前的1月8日,廣州市公安局副局長祁曉林自縊身亡,時年55歲;1月11日,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法院副院長張萬雄跳樓身亡,時年46歲。
媒體的報道顯示,上述選擇輕生的官員,大都處在45歲至56歲這一年齡區間,年富力強;職位以副職為主,位階多在處級上下。此外,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自殺的原因往往被官方宣布為“抑郁癥”,而這一原因,幾無例外地為公眾所嘲笑。在互聯網上,“你不死,領導睡不著啊”之類的評論甚囂塵上。
官方公布的信息成了大眾娛樂的題材,這是一幅熟悉的圖景,再次昭示了政府公信力面臨的嚴峻挑戰,同時更警示政府,重建公信力,是需要直面的一個艱巨課題,應該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去化解自己的公信力困境。
分析政府公信力困境的成因,不難看出,困境其實都是自己造成的,即以“政法官員頻現自殺”新聞的被娛樂化而言,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披露的信息過于簡單與粗疏,僅以“抑郁癥”就草草打發了媒體與公眾,這顯然是不夠的。在任何現代文明國度,官員都是享有相對較小的隱私范圍的群體,對于其進退升沉乃至健康狀況,公眾都有知情權利,更無論生死大事了。政法官員尤其位當社會結構的要沖,是重要的公共角色扮演者,對于他們的命運,更不能敷衍其詞,特別是對那些自殺身亡的政法官員,應該讓陽光照進他們幽暗的命運,將真相大白于天下。這非但與“死者為人”的文化傳統不唐突,其實,將死因調查得詳細、消楚,然后公告天下,更彰顯對死者的尊重。
退一步而言,即自殺確系“抑郁癥”,政府方面應該如何對公眾言說?首先,應該允許、鼓勵媒體對官員自殺事件進行充分采訪。這是最能顯示政府誠信的有效而簡單的辦法。罹患抑郁癥,非一朝一夕之事,同事與親友都不會沒有察覺。通過媒體的調查,還原死者生前面臨什么樣特殊的壓力,在怎樣的官場生態中生存,小但對弄清楚死者的原因有幫助,也具有禮會與公共的認知價值。其次,媒體可以借助社會學系統而專業的調查方法,超越具體的個案,厘清政法人員的自殺率是否高過目前中國平均自殺率,如果高于平均自殺率,則顯系異常,應對這一現象進行專業的分析,政府對政法人員群體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預。一般而言,在公眾心目中,政法官員屬于社會金字塔中的上層,其大面積地“抑郁”不符合公眾對其社會地位、生存狀況的認知,所以尤其有必要對這一現象予以解析,給公眾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政府要能正確地面向公眾談“抑郁癥”,應該破除一個傳統的做法,即對政法官員給予不當的媒體豁免權,也即特殊保護。長期以來,在我們的社會中,有些群體如公檢法從業者,是享有媒體豁免權的,對于他們的負面報道,往往有不成文但卻很嚴厲的限制。這其實是與執政黨要厲行的反腐目標背道而馳的,早就應該予以破除。這些群體,非但不應該予以保護,而恰恰應該是被媒體與公眾瞪大眼睛予以監督與防范的。
死亡是一個莊重的話題,不該被娛樂化。政府的公信力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不該再被忽視。如今,死亡在口水中被戲說,政府的公信力如一塊用過的抹布,無人發自內心地愛惜。這誠然是悲哀的時代癥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