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管理過程中,學生一條“心”的時候很多,同樣,學生不一條“心”的時候也很多。有的讓教師感到費心,例如學生之間的不團結;有的讓教師感到開心,例如學生之中的多思路。
造成學生不一條“心”現象的原因大致有兩點:一是由于學生的多“心”。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性格特點、不同的情感色彩、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知識面貌、不同的能力水平以及不同的人際關系,學生的“多情”帶來的是學生做法的多樣;二是由于教師說話的玄虛、設計的機關和習題的陷阱等,即教師的“多變”造成學生想法的多樣。
曾經在雜志上看到這樣一則往事——
1906年的一天,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伽爾頓偶然來到一處“猜重量贏大獎”的比賽場地,一共有800個人對一頭牛的體重下賭注。競猜結束后,伽爾頓將所有競猜者估計的重量都記下來,然后計算這組數據的平均值。
伽爾頓認為,這個平均值與標準值一定相去甚遠。畢竟,外行人占大多數。不過,他完全錯了。這個群體猜測的牛的凈重為1197磅,而事實上,牛的凈重為1198磅。換句話說,群體的判斷基本稱得上完美。伽爾頓總結道:“群體對于民主判斷的準確性,要比預想的可信得多。”
伽爾頓的發現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在適當的環境下,群體在智力上會表現得非常突出,而且通常比群體中最有智慧的人還聰明。即使群體中的絕大多數人都不是特別見多識廣或富有理性,但他們仍能做出充分體現集體智慧的決定。其實,這種“群體的智慧”與在我國流傳的“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說法具有一致性。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理想答案的揭示可以依靠群體的智慧獲得,而不需要教師直言相告,只需教師循循善誘,多組織學生開放性思考和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在相互比較、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相互啟發中,促使學生的視線逐步向目標集中,思維逐步向目標逼近。
【案例】數學“測量樹的高度”
師:聰明的同學們,你們愿不愿意開動腦筋,幫助工人們測出大樹的高度呢?
生1:可以爬上樹,放下一根和大樹一樣高的繩子,量量繩子有多長,大樹就有多高。
生2:但你的方法要爬樹啊。
生3:可以把幾根竹竿綁成一根長竹竿,豎在大樹旁,如果和大樹一般高,只要量一量竹竿長度就行了。
師:如果沒有這么多竹竿怎么辦?
生4:在氫氣球下扎一根很長的塑料繩,把氫氣球放上天,當它與大樹同樣高度時,就可量出塑料繩的長度。
生5:氫氣球容易被風吹歪,測不準。
生6:可利用樹的影子。在太陽照射時,當我們的影子與我們的身高相同,說明大樹的影子也與大樹的高度相同。不妨馬上測量大樹的影子。
生7:要找到測大樹影子的機會要等好長時間那。
師:是啊,當我們的影子和身高不同時,又該怎樣測量大樹的高度呢?
生8:可以。我們學過正比例知識,影長與物體高度之間存在正比例關系,我們可以通過測量大樹的影子,通過比例關系來測算大樹的高度。
師:具體應該怎樣測量呢?
生9:在大樹旁垂直豎一根1米長的竹竿,同時量得竹竿的影長和大樹的影長,因為是同一時間測量的,所以大樹高度和大樹影子的比例關系與竹竿的長度和竹竿影子的比例關系是相等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竹竿的長度和竹竿影子的比例,以及大樹的影子長度來推算大樹的高度。
生10:我認為還可以在同一時間,通過測量大樹的影子、人的影子和人的身高,通過比例關系計算出大樹的高度。
上述案例中,群體智慧的發揮可謂淋漓盡致,教師心中的答案是,讓學生用正比例知識來解決大樹的高度問題,但他沒有直截了當地提出這一要求,而是讓學生先由生活經驗展開聯想,在旁聽學生對方法的方便性提出異議中,逐步使學生的思維轉向知識經驗,自覺運用學到的知識方法來解決問題。這一思想的轉折來自群體智慧的力量。群體智慧的力量還體現在,生9和生10所想到的運用正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的兩種思路,分別來自前面生3和生6的智力貢獻。“踏著前人的肩膀前進”,由此可以說,最終智慧的結果是群體智慧的結“果”。
“群體的智慧”還可以用自然界的“共生效應”來解釋: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教育心理學上關于人才成長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共生效應”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案例】“共生”作文
我在學生中建立了作文學習“共生圈”:第一,在班內選幾位寫作能力較強、有責任心的學生為組長,讓他們招聘成員成立小組;第二,以學生座位為單位,前后四人一組,分別為A角、B角、C角、D角;第三,讓班內寫作愛好者、寫作水平高的強強聯手,組成“共生圈”;第四,全班同學包括所有任課老師共寫一本日記,每天抽簽決定一位學生寫。每次一位同學習作完成后,第二位同學必須先對前一位同學的習作進行評改,再開始自己的習作。一周上交后,教師對作文進行星級制評定。每次將作文下發后,學習組長組織小結,并負責記錄本小組所獲得的總星數。一次習作,獲得總星數最多的小組每人再獎一顆星,并將這一組的作文展示在班級“小作家”欄中。
學生的感受:這本日記本牢牢地拴住了我們的心。這學期快要結束了,我就要告別她了,還真有點舍不得。教師的感受:回想一學期下來,我們最樂意做的事,恐怕就是批閱學生的循環日記了。
這就是共生效應的力量。相同的組織目標,讓小組成員能夠一門心思地“做好”作文,不同的組織方式,讓小組成員能夠多種心思地做“好作文”。也就是說,群體作文的質量要高于個體作文的質量,因為它集中了群體的智慧。
在學習活動中,可以說學生是有著“一百個心”的群眾,但不應該是有著“一百條心”的群眾,因為學生有著目標一致的學習組織,他們的行為不僅要為自己負責,更要為集體負責,所以學生首先應該有“一條心”,能夠增強集體的力量,為群體的團結貢獻自己的力量,然后才是有著“多個心”的群體,能夠發揮個體的才能,為群體的進步貢獻自己的才能。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錫山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