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師要有好的德行。育人乃為師之本,為師者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著學生的言行。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的傳播者,教師可以說是學生的人生導師。學生能否有“以家為家,以天下為天下”的儒者襟懷,能否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追求,很多時候就源于教師的浸潤和引導。
修德而后可講學。講學而不修德,舉一而廢百。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則。勤于思考該怎樣培養學生、塑造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他當有一顆不偏不倚的心,做到“有教無類”,就像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所說的那樣,“教育的藝術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藝術”。他當有敏銳的洞察力,做到因材施教,就如宋儒程頤所說的那樣,“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他當嚴格要求學生,教不嚴乃師之惰。嚴而有度是一種教育的智慧,故《禮記》講,“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會讓學生敬畏知識,恪守道德,會使其注重自身的行為素養,但嚴格并不等于不寬容學生的無心過錯,不包容學生的偶然不恭,寬以待人,嚴以律人,不僅是教師的一種情感修為,更是師道尊嚴的一種體現。
好的教師要有好的學問。授業、解惑的過程是教師內在修為的一種外化。術業當有專攻,教師掌握知識的廣度與深度要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明代學者陳繼儒曾言“余聞之師云:未讀盡天下書,不敢輕議古人。然余謂,真能讀盡天下書,益知古人不可輕議”。確是如此,教師若要解學生思想之困,自身學識之豐富是基本的前提。因此博覽群書且深入思考是教師的必修功課,韋編三絕而手不釋卷是教師的立身準則。多學而慎講,厚積而薄發,有學問的教師才能贏得尊重。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思考新的問題,探索新的教法,運用新的科技就是這源頭活水,它的豐富而清澈是學生汲取精神食糧的不竭源泉,是前進發展的源動力。春風浩蕩暫徘徊,又踏層峰望眼開,勤于學習且善于思考才能達到一覽眾山小的知識境界,才能將“魚”和“漁”同時授予學生,才能培養出樂學善學、審思明辨的學生。
好的教師要經過艱難的成長過程。王國維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為師者的一生,亦似如此。那種數十年如一日的知識累積和道德淬煉即是教師一個人“獨上高樓”的奮斗歷程,這鳳凰涅槃般的艱辛外人無法體會,為師者,常把它深深埋入心底,一路且行且自勵。他是世界上最可愛的一類人,也是最無私的一類人,無論身處何方,那種對教育的執著始終不曾發生改變。即使最后燃燒了自己,也“終不悔”,甘愿“為伊消得人憔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晨星那畔行。風一更,雪一更,瀝盡心血為夢成。他的付出終究得到了回報,當春風桃李花開日,東風夜放千樹時,為師者那種滿足,無法言說。而他又總是默默地站在那燈火闌珊之處,為學生的成績感到驕傲,為付出后的所得感到欣慰。這是夢想實現后的一種恬靜,是豐收后的一種喜悅,是孕育在平淡中的一種溫馨。不言驚天動地,但令人久久感動。幸福和生活或許原本就是同一個東西,平淡的教書育人的生活中,浸潤著教師的幸福與快樂。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在漫長的歲月中,教師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推動著歷史的發展,不僅延續著人類的文明,更是通過培養一代代的優秀人才創造著新的文明,為社會的進步奠定堅實基礎。他有著強烈的職業自豪感,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努力實現著“教書育人”的使命,千百年來發揚著不變的“紅燭與春蠶”精神。
他的內心是恬淡的,從不計較是否擁有名利。燈火輝煌,浮華滿眼的城市中,他沒有耽于“一杯春竹葉,雙舞醉芙蓉”的光鮮生活,霓虹閃爍之外,磨礱淬礪、挑燈夜讀;偏遠落后,貧窮閉塞的小山村里,他沒有嫌棄“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的寒苦生活,志堅行苦,不倦筋力。
他的胸懷是寬廣的,盡管他的一生都堅守著三尺講臺,耕耘在小小的黑板上,默默得甚至沒有留下名字。但正是那方寸教室帶給了學生心靈的凈化和啟迪,放飛了他們的人生希望,燦爛了他們的人生歷程。“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那紛紛揚揚的染白教師雙鬢的粉筆屑,正如那拂不去的落梅一般,見證著師者的辛勞和品格。
他的情感是豐富的,博文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他教給弟子要有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懷,篳路藍縷、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不畏艱險、開拓進取的抗爭勇氣和精誠團結、眾志成城的鋼鐵意志。這些精神氣質是人得以安身立命的前提,也是社會得以進步的基礎。
教育,像詩歌一樣優雅,滌蕩著人的心境;像音樂一樣輕靈,灑下一片清涼的寧靜;像哲學一樣神圣,散發著理性和智慧的光芒。而教師,就是延續并不斷開創教育領域新的輝煌的人,正因為有了以身立教、為人師表的他們,江山才代有人才,如此多嬌!
余亦為廣袤師路上一默默行者,雖為駑馬,然好學而若饑,謙遜而若愚,勤積跬步,功在不舍。愿竭畢生之心力,以達育人之業成!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