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1991年參加工作至今,一晃廿載。因工作需要,我先后帶過數學、語文、美術、書法等課程的教學,無論帶什么課,無論教多長時間,我都全力以赴,一絲一毫不草率應付。記得一次看《藝術人生》欄目,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這樣說,“只要想到舞臺,只要面對觀眾,那什么事情都可以放下,戲比天大”。“戲比天大”四個字讓我為之一震,由此也堅定了我的執教信條:只要面對學生,只要踏上講臺,那就是“課比天大”。
這么多年來,不備課我決不上講臺。白天瑣事多,備課時間不夠用,很多的備課是夜已深時方能完成。似乎只有這樣,第二天的課堂才覺得有底氣,面對那一雙雙單純、明亮的眼睛時才會心安理得。
在通訊信息近乎膨脹的今天,上課時我習慣不帶手機,我怕投入的狀態、融洽的氛圍受到干擾,更不忍心課堂上老師接聽電話一分鐘而浪費學生的六七十分鐘。功夫在平常,由于每節常態的課我都全身心地準備和投入,日積月累,舉行公開示范課或參加各級賽課,就顯得自然順暢。同事戲稱我“全能”,我更深的體會則是“臺上一分鐘,臺下數年功”!
2004年我踏上教導主任的崗位,在引領全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時,我依舊醉心于課堂教學。作為老師,言傳身教,我竭盡全力為學生的人生奠基,作為教干,更是身教重于言傳: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別人做好的自己首先做得好。學校檢查作業的時候,我班的作業照樣會一份不少地擺在那里,并且讀書筆記、日記、作文的數量和質量都會高出標準一籌。集體備課、教學科研、文化建設、檔案整理、還有各項文字材料的撰寫,讓我每天行走的姿態似乎不是在走,而是一路小跑。只要工作在眼前就會不遺余力,做不到盡善盡美,便會寢食難安。教干、教師、母親多重角色的演繹讓我身心俱疲,忙的時候,我下班回家連做飯的力氣和耐心都沒有了,一向大大咧咧的兒子會突然間懂事起來:“媽媽,您歇歇吧,我來做飯!”
我問自己:累嗎?真的很累!但似乎又不盡然,做教育,自有一種愉悅讓我癡迷陶醉。有批學生現在已上高中二年級了,假期相聚,他們這樣評價和描述我:“老師,相伴六年,從您忙碌的身影中我們感受到您的勤奮、執著、干練;從您關注的眼神中,我們感受到您的友善、熱情、周到。老師,非常受益您的大語文教學觀,上了初中高中,我們才知道您給我們的積淀有多深!”是啊,多年以后,當往昔的弟子們依然記得那曾經共處的一串串閃亮的日子,這,不就是讓我魂牽夢縈的教育之魅力嗎?
2010年,我工作的重心再次轉移:擔任學校的少先隊輔導員。對于如何提高孩子的德育素養,思忖良久,我們提出“尚美”的理念,即注意生活的每個細節,從一點一滴做起,塑造彬彬有禮的孩子。譬如:“見到垃圾彎腰撿起,既保持環境的整潔,又彰顯自己良好的修養;不在教室、走廊里跑跳追逐和大聲喧嘩,要尊重他人的公共空間權”等等。思路決定出路,理念決定行為。一年之后,校園的變化大家看得見:偶有一片廢紙灑落,便有孩子彎腰撿拾的身影;再也沒有同學隨意踐踏花壇了,郁郁蔥蔥的花草苗木散發出勃勃生機,就連上學放學的路面都整潔了不少。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善于發現和捕捉教育信息很重要。星期天我讓學生們在家完成一張閱讀習作試卷,很多孩子在交試卷的時侯,要么從書包里直接掏出來,要么從衣兜里急匆匆地拿出來,交給我的時候皺巴巴的,孩子們也覺得不好意思。我發現學習委員胡尊華先從書包里掏出音樂課本,然后打開,原來試卷是夾在里邊的,很小心地捧出來,試卷一點兒褶皺都沒有。這樣一個細節,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等到上課的時候,我把這張試卷給大家看,夸胡尊華是個做事用心的孩子。此舉雖然只是幾句話,但下次再收課外做的試卷時,整潔水平大都提升了一個檔次。真可謂“教育無小事,事事皆教育”啊!還譬如我發現當今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識,看到父母勞累無動于衷,看到別人有困難袖手旁觀,如何幫助學生養成惜福感恩的美德?上學期我校少先隊活動中有這么幾項:三月份主題月活動《我愛我家》;五月份全校演講比賽《學會感恩》;另外還開展了“周末做家務”“今天我當家”等活動,收效良好。
我喜歡走路,上班時間提早十幾分鐘步行到校,既可以在腦海里籌劃一下當天的工作,又可以相伴靜靜的思考。回首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亦一步一個腳印,先后獲得各種榮譽,但我告誡自己:榮譽是成長中的外在激勵,內在的修養卻要用更長的時間去積淀、更新、提升!近三年我在各級刊物上陸續發表文章:《我的治班方略》《老師,您經常感動嗎?》《換個方式,孩子也許更喜歡》《捧著三顆心,我這樣做教師》等等……言為心聲,文章表達了我對教育的情懷與探索。
歲月疊加,雖然青春的美好已漸行漸遠,但已是不惑之年的我,扎根教育的理想卻從來沒有褪色!清風朗月水滴石穿,日子一天一天過,我越來越從容地追求著教育的快樂和真諦。且行且思,敬業樂業,我就這樣一路走來。
(作者單位:山東莒南縣第四小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