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曾報道:世界著名的美國杜克國際教育機構發布了針對中國國內的首份SAT(俗稱美國高考)年度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學生整體成績欠佳,平均低于美國學生近300分,離美國官方的基準線尚有很大的差距。
中國學生參加美國高考平均不及格,怎么可能?我們可是奉行“考試至上”的,會有什么能將我們泱泱華夏子孫考倒?仔細地閱讀這份報告,才發現是因為閱讀與寫作拉了后腿。我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在世界上也是“翹楚”啊,這又怎么可能?原來,SAT要考察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這就不奇怪了!
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中國的學生一般是很難有多少突破的。楊振寧教授在《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就作過說明:與美國的教育比較起來,我們的教育是讓人去適應教育,而不是讓教育適應人。曾經有人就說過,“知識塞滿了,智慧荒蕪了;智商提高了,識見崩塌了。學得越多的小學教育,是越糟的教育;讀得越苦的中學教育,是越壞的教育”。
美國的學校教育始終在體現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從小學開始,從加減法掰著指頭起就開始自由表達,奢談發明創造,而且始終如一地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精神,而這才是個體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的內驅力。而我們的教育改革雖然也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但是并沒有得到多少的貫徹和落實。到現在為止,國內的教育還是“以考為本”,我們始終抱著“無規矩不成方圓”,把每一個人都往一個格式里裝,動手能力被剝奪,質疑的渠道被阻斷,甚至連自由支配的時間也被屏蔽。泯滅了學生鮮明的個性,剪斷了學生創新的翅膀。有資料顯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間的1000余名高考“狀元”中,沒發現一個是做學問、經商、從政等方面的頂尖人才,他們的職業成就遠低于社會預期。這種情況的出現,還不能引起我們深入的反思嗎?
美國 “以人為本”的教育在實用主義的指導下,相較于國內更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美國尊重學生獨立,學生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而國內學生則多被強制,少有自由時間。美國學生注重社交活動,而國內學生則偏向于宅在家中。美國學生注重體育鍛煉和課外活動,而國內學生被逼離操場,以致青少年的身體素質連續下降,讓國人擔憂。美國學生集體活動中講究團隊合作精神,積極參加社團活動,而國內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疏于或者不愿意參與公益活動。美國學生到博物館都允許動手操作,而國內學生普遍的連做家務都不被要求……國內正是由于“以考為本”的緊箍咒在發酵,學生沒有了天真爛漫的童年,每天十幾個小時被拴在課桌前,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書包越來越沉重,簡直就像一個苦行僧。每天被囿于一個狹窄的圈子里,精彩的世界太遙遠,思維的空間太逼仄,視野也就桌前的那扇小窗戶。如此的禁錮,學生還能有多少眼界和心胸,還能有多少創新精神呢?
美國高考考倒中國學生是不是就要驚慌呢?“讓美國學生來參加中國高考,沒準輸得更多。”作者用了一句阿Q式的自我安慰來回答。但是,最新的數據顯示,中國留美的學生總數達到15.8萬人。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孩子選擇移民海外呢?其實就是對國內教育體制的一種無聲的抗議和不滿。從現實而言,國內的教育詬病由來已久,那么,是不是就要驚慌呢?憂慮是有的,驚慌,沒有必要。因為各國教育各有所長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面對教育改革中始終存在的問題,未雨綢繆,防微杜漸還是應當的。只有我們的教育改革徹底貫徹了“以人為本”,才能讓每一個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才能讓每一個孩子快樂地學習,自由地生活,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那時,我們還有必要擔憂、驚慌嗎?
(作者單位:安徽東至縣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