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校的發展取決于多種因素,和諧人際關系所能激發的教師主人翁的激情,應該是當下校長積極思考的問題。把握好現代管理語境下校長對人際關系的處置方式,對促進校園和諧氛圍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復雜的事務怪圈弱化了學校人際關系
說起張校長,他真是一個大忙人。用教職工的話來說,張校長整日云來霧去的,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在大家眼里,張校長總有開不完的會,省里、市里、縣里,他的圈子可謂沒有邊界。其實張校長也有自己的難處。在一次全校教職工例會上,他大吐苦水:“學校發展全靠人事關系,許多經費如果不是我上上下下奔跑是很難弄到的。有些同志說我一天到晚醉醺醺的,其實,誰想喝這口酒?不喝不行啊!”
張校長在大會上如此刻畫自己是有原委的。因為張校長在會山宴海里泡多了,自然引起一些教職工的不滿和非議,也必然與教職工的關系隔膜起來。也難怪,大家平日在校園里很難見到校長的身影,有事情找校長處理,不是開會,就是接待去了,而留守在家的副校長很多時候做不了主。這樣,問題越積越多,常常得不到及時解決,教職工自然和校長生疏起來。時間一長,難免產生一些怨言,覺得校長不把手下放在心上,整天只在外面跑“外交”,走上層路線。更要命的是,由于張校長經常不在家,學校正常工作失去了主心骨,許多事情壓在那里不能及時解決,致使教學管理工作疲塌、松垮,教職工人心渙散,學校的凝聚力受到嚴重的削弱。一些心懷不滿的教職工更是添油加醋,說校長是在外面“跑官”,撈油水。這使得張校長和教職工的關系處于離心離德的邊際。
分析:可以肯定地說,張校長的“遭際”絕非個別現象,其處境是與他的生存背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他必須和上級搞好關系,因為許多政策雖然看起來光明得很,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卻不得不面對人為的阻塞和干擾。比如一些經費,如果單純靠冠冕堂皇的計劃落實,不去主動爭取,只一味坐等,恐怕很難兌現。這樣一來,校長必須要在復雜的“關系”中周旋。另一方面,學校作為一個實體存在,必然要接受來自各方面的檢查或是迎接評比活動。而那些來檢查的人都是學校得罪不起的各路“菩薩”。特別是時下一些異化的評比活動,組織者往往拉大旗作虎皮,容不得你不參加。這樣,校長就要在這個龐大而復雜的圈子里疲于奔命,窮于應付,久而久之,自然和教職工疏遠起來。張校長這種“外光內糙”的人際關系,確實隱含著許多無奈和不得已的成分。
但是一所學校的發展重心,理應在于“內涵”的和諧發展上,而校長與教職工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是學校內涵發展的核心要件。作為校長,首先必須明確這里面的利害權重。就張校長而言,如果一味地發展“外向型”關系,而忽略與廣大教職工發展息息相關的人際關系,勢必削弱與教職工應有的“利害”關系,埋下渙散的隱患。張校長在大會上的“樸素”解釋,不但不能化解職工的怨氣,還會進一步加劇他與教職工之間的不信任。就張校長應對各種復雜的事務而言,應該制定一些比較明確的應對策略。比如對需要應對的“關系戶”一一加以研究,形成一個切實可行的處置預案,不妨讓分管的副校長或二級機構管理人員分擔一些權責。這樣既可以讓自己分身出來,增加與教職工溝通的機會,同時也可以鍛煉幾個應對復雜事務的公關能手。這樣就使校長在內外關系處置中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也算是一個內外兼顧的策略。
灰暗的潛規則腐蝕了學校人際關系
王校長,一位有著十多年中學校長經歷和經驗的校長。他有一句頗為同行稱道的名言:“校長,就是要平衡學校各種復雜的人際和利益關系。”在王校長眼里,“利益”是遠遠高于“人際關系”的。于是他把學校利益的分配作為調諧人際關系的籌碼。如果這種利益分配建立在公平合理的機制之上,倒也罷了,問題是王校長是一個很會玩心術的人,特別注重“圈子”的作用。他認為要在學校維護自己的威權,就必須有一批忠于自己的“鐵桿子”。一些善于投機鉆營的職工看中這一點,開始頻頻和王校長套近乎。如果僅僅因為一點“套近乎”就中圈套,那就太小看王校長了。
在王校長看來,自己的施政主張得以順利實施,得靠一批永遠忠于自己的“嫡系”,而這些嫡系最重要的,是能在任何時候都聽命于自己。而且他很清楚,作為領導,總會有一些“對立面”。對付這些“對立面”,不可以真刀真槍地對著干,得有一批干練的“打手”。這樣,王校長出“里子”,打手們出“面子”,里應外合,就沒有什么“敵人”打不敗了。于是,他開始在一些要害部門安插自己的人,平時有什么好處盡量讓這些人沾光。久而久之,這些人便氣味相投,抱成一團,成了王校長執政的“敢死隊”。比如在一次學校分房的糾紛中,一些人對王校長的決策大為不滿,某次聚會時,王校長的一名“打手”就將那帶頭“鬧事”的以及公然與校長對著干的職工“教訓”了一頓。這時,王校長卻主動出擊,大力安撫幾位“政敵”,軟硬兼施,最后終于平息了這場沖突。而那名“打手”因為表現出色,不久后居然得到了一個很好的職位。個別職工郁悶不過,也只能被迫要求調離。王校長假意勸阻一番,便順勢一紙調令,將他們“打發”走了。
分析:王校長這樣“惡毒”的做法,也許只屬于個案。但是透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學校的利益分配的確是眾多校長所面臨的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因為利益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主宰了學校人際關系的形態,稍有不慎,就會給教職工之間平和的人際關系帶來負面影響。作為一校之長,要把一碗水完全端平是不現實的。但是在學校各種利益的博弈之中,校長心中必須有一桿比較公正的秤。
王校長看到了利益在學校復雜人際關系中的巨大作用,遺憾的是,他把手中的這張王牌用到了歪點子上,把利益的分配作為維護自己權威的利器。他以利益收買一批骨干分子,然后借骨干打手來維護自己的權威,以壓服那些跟自己“過不去”的職工。這種做法看起來很湊效,實際上,王校長忽略了一點,那就是靠權術來維護“統治”必然招致利益分配不公,而分配不公又必然導致學校人際關系的扭曲。當這種潛規則成為學校人際關系發展的主宰時,人與人之間必然潛伏著諸多裂痕,彌漫著怨憤,充斥著不平。最終,校長與教職工之間,教職工與教職工之間勢必離心離德。
官本位思想擾亂了學校人際關系
盡管學校是以傳播知識與培養人才為己任的一方靜土,但是作為一個單位存在,其管理體制也帶有鮮明的行政化色彩。而行政的維系主要靠職位的級別大小來確立。因此,劉校長上任伊始,就對往屆的中層干部進行了一番“清洗”與“換血”。先是調離一批,后是“流放”一批。這樣騰出位子,便任命了一批自己認為靠得住的能力強的干部。鬧騰了好一陣子,學校的面貌果然“煥然一新”,特別是新上任的中層干部,更是感激校長的知遇與栽培,工作起來格外賣力。劉校長見自己這一招很靈驗,便把如此提拔任命干部作為刺激與調動教職工工作積極性的一張王牌,平時大會小會也無意中流露出這種意識。于是,一但某某受到劉校長點名表揚,大家就預感到一頂新的官帽即將誕生。但是職位畢竟有限呀。怎么辦?劉校長開始在人事編制之外尋求“計劃外”指標,并美其名曰“特設崗位”。于是學校出現了“衛生處主任”“環境辦主任”“財務科主任”等新奇職位,到后來,每個學科除原先定的一個教研組長外,又特設了“音樂室主任”“計算機中心主任”“學生部主任”等五花八門的職位。當然,因為這些職位大小都是一頂官帽,相應地也就應該享受一定的職位津貼。這樣做的后果是,職位越來越多,官帽子一大堆,但辦事效率卻越來越低。一是相關職位之間職責界限不清,導致許多事情相互牽扯,扯皮現象層出不窮;二是不少人獲取的官位并不與其能力相稱,只是為應對校長的一時之需。
這樣,許多原本簡單的事情處理起來頗費周折。更為嚴重的是,劉校長這種濫設職位濫發官帽的做法,使得一些職工不安心于本職工作,學校興起一股投機取巧和善于鉆營之風,一些人千方百計為獲取一官半職而煞費苦心,一旦“帽子”到手,便逐漸怠惰起來。到最后,一些人為博取一官半職拼命鉆營,甚至不惜走外圍或上層路線。而一些職工平日里也為了獲取某些職位,彼此之間矛盾重重,弄得劉校長很是無奈,鬧騰的結果與他的初衷相去甚遠。
分析:不能否認劉校長這種做法的初始動機,畢竟,職位的升遷是調動職工工作熱情和積極性的一項重要舉措。問題是劉校長人為地拔高了這種“刺激”手段,把封官晉職作為刺激職工工作積極性的重要法寶,人為地制造了教職工獲取職位的“野心”,導致出現一些人拼命“跑官”的奇怪現象。學校工作的開展固然需要相應的職位來支撐,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個度,否則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動蕩與緊張,不利于構建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
(作者單位:安徽舒城師范學校)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