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所小學,學校每周星期一的升旗儀式莊嚴、簡單而又隆重。當催人奮進的國歌響起的時候,五星紅旗和孩子的美好憧憬一起徐徐升起。孩子們都期待那一刻,聽校長在國旗下講故事的那一刻。
一位儒雅、溫情、博學的校長緩緩走上升旗臺,先是向全校師生微微鞠躬,然后包含深情地給孩子們講故事。今天校長帶給大家的故事是《愛發脾氣的孩子》。校長娓娓道來:
有個男孩脾氣很不好,不管遇到什么事,稍不順心就大發雷霆。一天,爸爸交給他一盒釘子和一把錘子,然后把他領到院子里的一個木樁前說:“下次你再要發脾氣,就往這個木樁上釘一顆釘子,等你想道歉了,再把這顆釘子拔出來。”
男孩不理解爸爸的用意,不過還是點了點頭。
很快,爸爸看到木樁上釘了很多釘子。過了一段時間,爸爸發現新釘的釘子少了,開始有了拔出釘子留下的洞。到后來,幾個星期才有一顆新釘子。
終于有一天,男孩來到爸爸面前,把當初爸爸交給他的釘子和錘子還給了爸爸。他說:“爸爸,我已經不需要這些東西了,我現在可以控制自己,不再亂發脾氣了。”
爸爸讓男孩講一講原因。男孩說:“當我拔出第一顆釘子的時候,看到一個那么深的洞再也填不平,我的心就受到很大的震動。以后每釘一顆釘子,我心里都非常難受,因為我知道,這又是一個無法填平的洞。”
廣場上整齊地站著1000多名師生,沒有人竊竊私語,沒有人東張西望。大家的目光都齊刷刷地投向升旗臺上講故事的主角,大家的心似乎都被故事里的人物“偷”了去。
一個個故事就像清晨的朝陽,柔柔地灑向師生們的心田,暖暖的,甜甜的,澀澀的,絲絲入扣。
一周一個故事,不多不少。《手捧空花瓶的孩子》《小蜘蛛找愛》《雷鋒的釘子精神》……一個個故事慢慢地沉淀、沉淀,陪著孩子們慢慢地,慢慢地長大。
對比校長的“國旗下故事”,我們的課堂教學似乎缺少了一些幽默和情趣。我們總喜歡抑揚頓挫地講道理;總愛擺出一副“到了老師教你做人之時”的姿態。三寸不爛之舌磨成了“鐵齒銅牙”,悲劇是,慢性咽炎從此與君不舍不棄。如今,校長的“故事文化”正“隨風潛入心,潤物細無聲”。
聽著校長的故事,不禁想起李振村老師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話:“當課堂上缺少了故事,語言缺少了情感,教學也就變成了風干的絲瓜,了無生趣,蒼白干癟。”李老師談到,喜歡講故事是美國文化的特點。例如,ZIPPO打火機幾十年暢銷不衰,深入人心,就與營銷商講故事分不開:一顆子彈正好擊中美國士兵安東尼左胸口袋里的ZIPPO,機身一處被撞凹了,但安東尼安然無恙。1960年,一位漁夫在奧尼達湖中打撈到了一條18磅重的大魚,他居然從魚胃中發現有一只ZIPPO。取出,洗凈,嶄新依舊,一打即燃……
無獨有偶,開學以來,我校師生每逢周一都聚集學校廣場聆聽校長講故事。校長用一周一個故事的獨特方式代替了往日的苦口婆心,代替了嚴厲的訓斥,代替了循規蹈矩的校規校紀宣講。在這所學校,所有的孩子,所有的教師似乎都期待星期一的那天早上,當國旗冉冉上升后,可以放松心情,樂滋滋地聽校長講故事,唯恐失約。因為這所學校有個不成文的約會:我們和故事有個約會。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石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