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實用型人才,教學所呈現的特色是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英語教學是高職教育中的重要科目,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這種實用性主要體現在學生交際能力方面的培養,在國際交往頻繁的今天,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成為高職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跨文化交際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人類在交際過程中信息的轉換和交際能力的總過程。本文將從高職英語教育和跨文化交際的特點出發,就如何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進行探討。
高職英語教育主要強調的是對應用英語的教學,高等教育中的英語教學可以劃分為專門用途英語與學術英語。學術英語以學術為主,實踐為輔,旨在培養外國語言文學工作者;而專門用途英語以實踐為主,學術為輔,旨在培養能夠在特定的職業范圍使用英語的專門人才。專門用途英語就是高職英語教育,在高職英語教育中,既體現了高職教育的特點,也體現了跨文化語言的特點,本文將從這兩個特點出發,闡述跨文化交際的理論內涵及人才培養的意義。
一 在高等教育中,高職英語教學具有的個性化特色
高職院校外語教學注重實用和實踐性是由高職教育的特點決定的。高職院校主要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職教學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實踐性,其他高等教育以理論為主,實踐為輔,以學術研究為主要任務,但在素質教育發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普遍的教學理念。
高職英語教育具有實用性特點。高職英語擁有其他高等英語教育的普遍特征,但高職英語具有更強烈的實用性色彩,尤其從事涉外交際活動專業,要求學生有很強的語言應用能力,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高職英語教育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英語教育,職業英語教育面向實際,針對具體職業,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或行業所需的實際技能和知識,學生一般具備進入勞務市場所需的能力和資格。
高職英語學習受其職業教育內容的影響各具專業特點,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而且產生了新的職業類型,專業化傾向加強,從事旅游、商貿、服務行業的人員越來越正規化、專業化,因此高職英語不同專業具有不同的職業色彩,使其各具專業性特點。
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向學習主動型轉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在英語學習領域開始介入與并深化和普及,教學模式逐漸開始轉型,由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向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謂教師為中心指的是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單純地對學生進行灌注式教育,這種教學方式單純、單調,使學生思維變得十分被動、懶惰。所謂學生為中心指學生由于外部的刺激從被動的接受者轉化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這樣調動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高職英語的內容主要圍繞語言應用能力而設定,因此教學內容側重語言能力類教學的力度,突出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訓練,教學內容必須具有典型性,與經營環境、業務環節和涉外交際活動密切相連,并和其不同專業、職業崗位密切相關,應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普遍的指導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強調英語應用文寫作,著重培訓學生撰寫簡歷、通知、信函等應用文體寫作,然后根據各專業和崗位職責的要求學習相關的專業應用文書寫。
二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學科的主要特征
跨文化交際理論應用于高職英語教育中是由其特點決定的。人類產生語言的原始動因就是思想意識的交流。但人類語言從產生到應用都是具有區域性的,這產生了不同區域、不同種族的人類的交流障礙,為了沖破這種自然形成的障礙,人要進行不同語種的學習,以適應跨區域的交際與合作。世界上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應用的國家很多,如美國、歐洲國家、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這些國家之間、這些國家與中國之間,在文化方面相互間的差異性都很大,這里因素包括:語言、民族、宗教、地域、政治和經濟等原因,由此產生的跨文化交際學術理論,其主要特點主要表現出的特點有復合性、共通性和適應性。
跨文化交際學具有復合性特點,主要指它是一門交叉學科,與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民俗學等學科有著密切的關系。交際作為人類生活中一項最重要的活動,是人們賴以生存、社會賴以活動、文化賴以傳承的重要模式。
跨文化的語言信息應具有共通性。交際雙方要形成相應的語言勾通,學會辨別兩種語言符號所承載的不同信息,在辨別差異中求得共通。在跨文化的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要做到共通,即交際雙方要形成相應的文化融合,跨文化交際的文化因素很多,也很復雜,有語言因素、語境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環境因素等。首先做到語意符號共通,跨文化交際作為一種行為是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不同社會心理和不同社會環境之間人與人的交際,因此語言運用要符合目的語言的規范。然后做到行為的規范性的共通,這主要取決于對語境的正確理解和把握,語境的情況大概有交際語境、文化語境、認知語境、上下文語境等多種情況。在學習中解決這些問題,從而達到語言的共通。
跨文化語言應具有適應性,即交際雙方要形成相應的思維一致。所謂民族文化定型,即思維定型和行為定型,是深層次的制約跨文化交際的社會共識或群體意識。交際中,如果缺乏對目的語言和思維方式的了解,會受母語文化習慣的影響,無意識地用母語文化及其思維方式去衡量或評判對方的行為,從而導致交際的失誤或失敗。
跨文化的交際特征普遍存在于外語學習中,對其特征的掌握有助于應用英語教學中。
三 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當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
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當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目標。高職畢業生就業的方向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也產生了更為廣泛的多方位、跨區域性就業特點,因此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當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
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基礎之上,跨文化交際也是與其他文化交匯、交融的文化吸收的適應過程,并不是一味地模仿或盲從,更不是對母語文化的據棄,而是對目的語文化的接納以及對母語文化負遷移現象的排斥。在與外國人交際時,把握國家利益、民族大義的原則下,求同存異,互諒互讓,即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所謂融合并不是外在的機械性組合,而是內在的消化,惟有于內在的消化中才能使學生將所學知識上升為素質形成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培養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在語言教學中應把握語言多學科的專業內容,增強實際操作能力。從符號學、社會心理學和文化學等多角度豐富英語教學的內容:從符號學角度看,任何交際都是符號的活動,即使用符號來進行信息的傳遞和交換,學生要具備的閱讀、書寫最基本英語文書、簡歷開始學習。社會心理學方面,是對接收的符號或信息賦予意義或進行解讀的過程,對于不同心理的語言習慣,學生要具備透過語言表層的含義、理解深層的心理含義,跨文化交際培養學生消解交往的文化沖突,以達到跨文化的心理適應。在文化學方面,交際是文化,對交際符號的理解則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對文化符號的理解,這是因為人們在交際時,出現這樣或那樣問題和障礙可能與語言系統無關,而很可能是由社會、環境、心理、認知語境等社會文化因素造成的。
語言類教學有兩大方面,一方面是語言教學,一方面是文化教學。進行高職英語人才的培養,主要指外語實用、實踐能力的培養,即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培養。交際作為人類活動最基本的形式,是以人為中心進行,主要指信息的發出者與接收者都是具體的人。跨文化交際學揭示不同文化背景如何影響人們的交際行為,以及交際行為又如何反映交際雙方的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交際行為受制于文化,在交際過程中,人的所思、所為均受文化的制約。交際能力主要由四種能力構成:語法能力即語音、詞匯、語法和句法等知識;語篇能力,即組句成篇的能力;社會語言能力,是一個人在一定的社會情景下得體使用語言的能力;策略能力,是一種運用或非語言手段達到交際目的的策略。只有擁有了交際能力的學生才可以達成交際目標,它主要包括:根據語言規則理解和生成有意義的話語;能夠知道語言形式如何選擇,語言形式的選擇是由交流的場景、交流者之間的關系,交流的目的而決定的;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合適的策略;當人際交流有困難的時候,準確找到相對應的方法讓別人理解自己的意思,或者盡力領悟別人的意思;每一種語言都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語境有密切的關系,這意味著語言學習者要熟悉特定的文化語境;掌握與別人交流的意愿和技巧等。在文化教學里面交際問題是重要的內容。因為語言是人類用于交往的,由此形成了人類社會,人類交際是形成社會的主要動因。從交際學角度來審視其對我們所建構的新的外語教學平臺有哪些要求和影響,尤其外語教學中,交際的過程和交際目標達成亦即教學的最終目標。
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中,教師的角色定位如下:教師是目的語文化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應該是目的語文化知識的引領人,即應該同時具備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雙重能力。應具備兩種語言與文化方面足夠的知識,以及跨文化交際所必需的相應行為能力。作為教師,一方面應該對語言材料中所隱含的語言文化信息有相應的敏感度,并迅速作出反應;另一方面還要在教學中依據自身的感悟,有意識地去挖掘語言符號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在組織語言教學的同時施行相應的文化教學。語言文化的辨別能力,辨別能力比感知能力具有更高的層次,感知的事物并不一定能真正識別和理解,辨別是真正理解和領悟事物的內涵,外語教學所涉及的語言文化知識十分龐雜,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不加選擇地統統傳授給學生,而只有辨其真偽,擇其要義,最大限度地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故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趙愛國.應用語言文化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