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美國國會通過第二十一條憲法修正案,該修正案廢除了十年前的18號修正案——禁酒法案,至此困擾了大美利堅民眾們數年的禁酒運動正式結束。同年,《大眾科學月刊》(Popular Science Monthly》便花了大篇幅介紹了當時再次燃起的啤酒生產工業。當時禁酒令結束后,之前的啤酒廠大約只有一半重新開始營業,許多小型的釀酒廠就此永久倒閉。得以存活的大型釀酒廠則乘著人們壓抑已久的欲望之風不停買斷先進機器,開始工業大批量釀酒的征途??梢哉f為當時的酒廠釀造流程已與如今無異,非要說有什么改變的,則更多是機器運作效率的演進(如裝瓶速度、殺菌方法等等)。我們找到了這幅繪制于1933年的啤酒工廠流程圖,與今天的釀造生產步驟進行對比,我們發現,從最初麥芽的灌入與搗碎到最后一步的裝瓶,這其中的衛生要求,溫度控制以及酵母的發酵模式等細節控制,都從上世紀初得到了最科學的流傳和延續。至于要想理解“搗碎麥芽——糖化——萃取麥汁——煮沸——冷卻——發酵——熟成——裝瓶”這幾個步驟,其實我們只要明白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啤酒是把麥的淀粉轉換成糖,經過酵母的發酵作用后產生二氧化碳與酒精組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