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婆的兩件禮物
早在公元前1500年,大麻就已經出現在了印度文化中,這一點在印度教的《吠陀經》中得到了證實。大麻和印度教所崇拜的毀滅之神濕婆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因為人們認為她喜歡大麻。大麻不僅僅是人們侍奉神的供品,同時還被印度教中的力量之神所熱愛,是力量之神給予其子弟的在學習宗教和音樂過程中的禮物。
不得不說印度能成為嬉皮士們的樂園也和大麻有關系,在經歷了六七十年代迷茫和墮落之后,一些西方人開始把目光投向神秘主義和虛無主義,于是來到了大麻的故鄉——印度。當然也和嬉皮士們普遍比較窮有關系,所以他們無力在美國本土承擔大麻的價格,只好前往大麻價格更加便宜的印度。而他們當中有經濟頭腦的一群人(我在說夢話吧,嬉皮士怎么會有經濟頭腦呢?)把瑜伽帶回了西方,靠這種東方秘術大賺了一筆。雖然到了西方的那種健身瑜伽與真正的瑜伽已經相差甚遠了。
也許這些膚淺的追逐者們誤打誤撞了印度文化的一個秘密:那就是大麻和瑜伽根本就是聯系在一起的,兩者都被認為是放松自我、解除物質負擔、傾聽神的聲音的方式。很可惜,這三點恰恰是那些在狂歡派對上抽大麻的痞子和聽瑜伽教練故弄玄虛的白領們做不到的。所以那些一邊抽大麻一邊看鋼管舞的墮落客們真的應該好好感謝濕婆神,因為在印度文化中,舞蹈也是濕婆發明的。
飛翔的楚國人
大麻與巫術通常是聯系在一起的,巫術往往需要達到的是一種自我催眠的效果,所以在很多古老的巫術中都會使用一些有至幻效果的草藥作為重要的道具。
中國在商朝時期巫蠱儀式盛行,隨著周公建立禮樂制度,巫術的生存空間漸小,漸漸流于所謂的蠻夷之邦——楚國。當時中原地區的其他諸侯國紛紛鄙夷楚國就是因為楚國人崇尚巫術,好祭祀鬼神(中原諸侯都稱“公”,而楚國稱“王”,不尊崇周天子,“問鼎中原”這個詞也是形容楚國野心的)。
在屈原的《離騷》中提到的香草、蘭、蕙,都有致幻作用,而屈原本人作為楚王宗室必然也是熟識巫蠱祭祀的,屈原所擔任過的“左徒”一職是中原諸國都沒有的官職,因為這個官職就是掌管巫術祭祀的祭司。我們可以看到在《離騷》中他那種時而狂放傲氣時而委屈嫉妒的表達,明顯就是大麻抽嗨了之后的表現。
今天在民間俚語中把抽大麻叫作飛葉子,把抽大麻的人叫做飛行員。那么顯然,當年屈原就常常處于飛翔的狀態中。結果我們都知道,他飛到了汨羅江里,這個教訓告訴我們,
抽大麻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太得意忘形了。
狐貍、兔子與野狗
我聽過這樣一個人類充滿智慧的故事:一個地區有很多狐貍,當地的農民為了防止狐貍偷吃家禽于是大量獵殺狐貍,狐貍數量大量下降。結果造成了當地的野兔沒有了天敵大量繁殖破壞草原。于是聰明的人類從外地引進了野狗來對付野兔,但野狗很顯然對完全沒有逃跑能力的家禽更感興趣,于是野兔的數量沒有減少,人類反而還要對付野狗。人類常常做這種聰明的事情。
1937年德國人發明了美沙酮用來代替嗎啡作為戰場止痛劑,因為美沙酮藥效時間更長。后來人們開始把美沙酮用作海洛因的替代品用來幫助人們戒毒,因為美沙酮價格低廉且對人體損害較小,這種美沙酮替代療法風靡一時。
可是再后來人們又發現美沙酮的成癮性更高,不少年青的吸毒者在轉用美沙酮后,雖然已不再吸食海洛因,但反而對美沙酮形成依賴。于是結果是海洛因的成癮者并沒有顯著減少,而還多了一批美沙酮的成癮者。據說現在科學家們正在發明能夠新型藥劑作為替代品來治療美沙酮成癮。
嗯,不錯,真希望人類可以一直這么聰明下去。
植物陰謀論
如果說有一樣東西代表著西方對東方完全的文化入侵,那么除了迪士尼那兩只蠢蠢的老鼠和鴨子之外一定就是咖啡文化了。
咖啡這樣一種在西方普通的飲料在中國卻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它也許是高貴的,需要人們穿著西裝正襟危坐;它也許是商務的,需要人們一邊喝一邊看英文雜志并盲打鍵盤;它也許是文藝的,在鋪租高昂的旅游區一邊討論不同咖啡豆的區別一邊喝著“店主特調”的速溶咖啡。中國一定是這個世界上咖啡因心理成癮最嚴重的國家。
事實上我們常常可以觀察到全民咖啡因中毒的癥狀,咖啡因中毒的臨床表現通常是神經過敏、易怒、焦慮、震顫、反射亢進、失眠和心悸。這些癥狀幾乎在所有的白領身上都能看到,當然如果這些白領處于地鐵上、堵車中、從老板辦公室出來、各懷鬼胎的婚戀生活中、參加同事炫富聚會結束等場合的時候,這些癥狀格外明顯。
好吧。

圣誕節里的可卡因
1886年美國佐治亞州的藥劑師約翰·彭伯頓發明了可口可樂,最早的配方含有可卡因和酒精。當年佐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和富爾敦縣(Fulton County)執行禁酒令,因此彭伯頓發明無酒精版的可口可樂,基本也就是現在的配方。1886年,可口可樂在亞特蘭大的藥房首賣,第一份可口可樂售價為五美分。彭伯頓聲稱可口可樂治愈許多疾病,包括嗎啡成癮、消化不良、神經衰弱、頭痛和陽痿。
可口可樂的主要成分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可卡因及咖啡因。可卡因提取自古柯葉(Coca leaf),而咖啡因則提取自可樂果(Kola Nuts),從而得出 Coca-Cola可口可樂此名字(為了營銷效果,可樂果當中 Kola 的K 字以 C 字代替)。
所以有人喝可口可樂上癮就不足為奇了。
圣誕老人的服飾有點像可口可樂,而事實上,那確實就是跟可口可樂有關。這個形象首次出現是在1863年的《哈珀斯》雜志上,出自漫畫家托馬斯·納斯特之手,原作是一個矮矮胖胖的小精靈,正在往煙囪里面鉆,這個形象是來源自圣尼古拉斯的傳說。1930年圣誕節,這個形象受雇于可口可樂公司,漫畫家哈頓·桑布羅姆設計了一套紅白相間的服裝,也就是圣誕老人現在的樣子了,在圣誕節這一天給孩子們帶來驚喜和快樂。
讓我們理順一下幾個關鍵詞:古柯-可卡因-可口可樂-圣誕老人,問題來了,圣誕老人每年圣誕節一個晚上要走遍全球發放禮物,是不是真的依靠可卡因的魔力才能那么亢奮呢?

而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可卡因又跟耶穌有什么關系呢?我只知道癮君子們與耶穌唯一的聯系是,他們都喜歡說:OH!GOD!
抽哪種煙才是正義
在電影中我們有時候可以看出正反兩派角色對于煙的選擇是不同的。
在中國大陸國共內戰題材的影視劇中,國民黨一邊的角色大多都是抽外國香煙,尤其是女特務們往往都抽煙,一定選擇那種細長而精致的女士香煙,如果是上海這種大都市的名流們還得抽帶長長濾嘴的香煙;而共產黨一邊往往都是抽自制卷煙或者旱煙,以顯示這一方窮苦的勞動人民出身。所以切·格瓦拉那種抽雪茄喝朗姆酒的家伙一定是小資產階級,至少也是腐化的革命者。
而在美國電影中,表現硬漢情懷的電影正面角色往往是抽雪茄的,因為那種雪茄只有最強有力的嘴巴才能抽得動,而反面角色往往有點娘炮一樣抽細長的香煙。其實抽雪茄反而更健康一些,因為抽雪茄的時候煙霧不會吸入肺部??磥碛矟h往往懂得保養。但另一種題材的美國電影就是相反的,那些貪婪奪金的大資本家們往往抽雪茄,而正面形象的普通民眾、工會成員和維權律師們都是抽香煙的。在這種題材中,煙草的選擇成為了劃分階層的標志。
人類最偉大的文化之一就是把一切簡單的事情復雜化、意識形態化,連抽哪種煙都不是隨便選擇的,能變成正義與邪惡或革命與反革命的劃分。我只好奇的是,正義的一方抽煙就不會得肺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