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洪興 左振海
(隆化縣堿房林場,河北 隆化 068150)
在這里所指的食用菌僅限“木耳”一種。從人們的營養保健角度出發,開發食用菌生產前景廣闊,尤其是在我們河北省隆化縣這個特定的條件下開發“木耳”生產,更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了加快林區群眾脫貧致富步伐,經歸納本人掌握的相關技術信息,特推出“林菌”種植模式,共有識之士參考實施。
本項目分為二步完成。第一步,在平地(非基本農田)及開闊的川防地實施此項目。先期栽植楊樹,組建高效楊樹豐產林,在寬帶內林蔭形成之前,即4年之內可在帶內選種豆類等低矮作物種植,形成林蔭后,即從第5年開始,除了繼續經營楊樹生產之外,著手第二步,在寬帶距內發展設施食用菌或露天食用菌生產。
這種模式可概括為“先林后菌,林菌共贏”模式。“林”為“菌”鋪路,“菌”為“林”保駕,較好地處理了長短收益問題。
采取寬窄行發展楊樹種植,采取東西行向,品種為“少先隊”,采取標準化整地、栽植,其類型有以上兩種,詳見表1。

表1 帶狀栽植數據表 (單位:米、株)
從表1可以看出,無論采取以哪種類型,每畝楊樹種植株數均為67株;由于帶內行數不同,形成帶距有別,帶內2行的,帶距為8米,帶內3行的,帶距為13米。從形成林蔭時期來看,第1個類型較快,第2個類型可能推遲到8年以上。
可露天培殖或棚室種植,既可直選柞木桿,也可采取食用菌袋。只要先期形成林蔭條件,就能實施食用菌生產。
隆化有極其豐富的柞樹資源,經撫育下來的4-12公分以上的小桿容易獲得。在帶內建設大棚,既有避光遮陰的條件,加之大棚保濕,更有利于規模開發。
每畝楊樹種植數量并沒有因發展食用菌而減少種植數量,無論采取以上哪種類型種植,每畝均能植楊樹67株。且帶內株體集中而更加便于管理,同時,群體競爭優勢更加明顯,有利于通直干型的培養。在標準化栽培管理條件下,每畝主伐產材量達到60立方米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每方按現有價格600元估算,折合每年每畝產出為1800元。如果加上食用菌產出經濟效益,遠遠要超過這個數字。既便是露天簡易培殖木耳,年每畝產干木耳都在150斤以上,其經濟效益不低10000元,如果采取棚室發展其經濟效益將會更加樂觀。而且做到了長短結合,即短期收益以食用菌為主,長期收益以楊樹為主。這種長短兼得的經營模式,適合于現有農村生產力水平,適合于剛剛解決溫飽的山區群眾。
隆化縣現有柞樹林面積150萬畝,其中,能夠提供4-12公分柞木材的中幼林在50萬畝以上。長期以來,由于類似規格的柞樹小材小料,因銷路不暢,無利潤趨使,群眾經營興趣不大,造成大面積低效柞木林無人撫育。積極發展木耳生產,恰恰破解了柞樹幼林撫育難題,既提高柞樹經濟利用率,又能通過撫育改善了林分質量,可謂“一舉多得”。
發展木耳生產,不需要多少科技含量,群眾易于掌握,適合于信息相對閉塞的山區群眾從事此類項目。加之,鮮木耳含水量較其它食用菌少,易干制,既不需要冷藏設備,更不需要加工相配合,風險小。所以,群眾容易接受。
綜上所述,這種“林菌”間作模式是一個有前途,簡單易行的致富項目;是具有超前發展意識的朝陽產業;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調整產業結構的首選項目。在大力發展楊樹的今天,推出這種“超強”致富模式,等于為群眾致富又指引了一條通向輝煌的可行之路、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