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淺析專利海盜的分類與特征

2013-04-14 01:34:13于凱旋
電子知識產權 2013年8期

文 / 于凱旋

淺析專利海盜的分類與特征

文 / 于凱旋

專利制度的宗旨是鼓勵發明創造和科技創新,但存在于專利制度“灰色地帶”的專利海盜卻披著合法外衣,將手中的專利權發揮到了極致,美國政府不會料想到,專利海盜乘著專利政策的東風,變成了偏離專利體制演化方向的怪物。然而,大家都在泛泛而談專利海盜現象會扭曲創新,并沒有真正把握專利海盜的演進過程,存在各種對專利海盜的定義,實際上有很多人將專利海盜的外延擴大了,無法看清專利海盜的本質。本文通過對專利海盜現存學說的梳理,結合美國知識產權爭端數據庫和USPTO發布的權威數據,總結出專利海盜的類型以及特征,希望能夠真正揭開專利海盜的面紗,直擊專利海盜的核心問題。

引言

1993年,Patent Troll現象在美國還屬新興概念,然而直至20年后的今天,也沒人能夠給Patent Troll下一個準確并具體的定義。國內將其稱為“專利海盜”、“專利流氓”、“專利蟑螂”或“專利釣餌”,雖然叫法不一,這些名稱足以見得大家對這一現象持反感和排斥態度。專利海盜興風作浪二十余載,卻難登國內學術研究的大雅之堂,是因為這種現象本身并無研究價值抑或其包含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而使人無從下手?事實上,專利海盜正是迫使美國專利法改革的因素之一1. 《美國發明法案》(AIA)的立法目的表面上是為了促進創新并扶植中小型企業創新,但其中的很多條款都能夠達到提高專利海盜的訴訟成本、加大其訴訟難度的效果,表明法案為抑制專利海盜問題做出了一定努力。比如其中的共同訴訟規則(Joinder of Accused Infringers)要求原告在提起共同訴訟的情形下,必須證明被告之間存在關聯或處于同一商業活動中,或在美國境內制造、進口、銷售同種商品。這一規定使得專利海盜無法肆意提起共同訴訟,至少提高了其舉證責任,使其以往訴訟的法寶威力減小。對專利海盜這種商業模式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制的情況下,至少可以在訴訟程序上加以調整,避免其濫用訴權。,因此這絕不是憑空制造的概念,或者是美國在其頻頻發動337調查之時為轉移視線而找的“替罪羊”,深入研究專利海盜的起源和發展有助于看清危機本質,進而為我國政府在今后專利管理工作方面可實施的舉措提供借鑒。

關于專利海盜的起源,主流觀點是與美國在八十年代開始施行“親專利”政策息息相關,在急劇擴大專利申請數量的同時并未嚴格確保專利質量。一方面,USPTO的專利申請審查標準過低,最遭人詬病的便是其采取“最廣泛合理解釋”原則(Broadest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Test)進行審查,因而導致專利授權量激增,使得“不少無效或者在別國不可能被授權的專利在美國生效”【1】,這些問題專利的堆積必然為日后大量的專利訴訟案件提供土壤;另一方面,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2007年的KSR案2. KSR International Co. v. Telef lex Inc. et al.,82U.S.P.Q.2D1385.中擴大解釋了專利授權中“非顯而易見性”(Non-Obviousness)的適用標準,隨后USPTO在同年10月發布新的《關于專利創造性審查指南》,徹底修正了TSM(Teaching-Suggestion-Motivation)判斷方法3. 即如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根據現有技術文獻內容即可實施該技術,則權利要求中所請求保護的產品或方法應當認為具有顯而易見性,從而不應授予專利權。,這一政策變化也導致專利授權量隨之增長。如同連鎖效應般,急劇擴大的專利申請量必然會使USPTO應接不暇,在此種情況下USPTO并未改進其技術措施和審查制度,大量“明顯無價值”的專利進入市場,為專利海盜的衍生發展埋下伏筆4. 成立于2008年的美國斯坦福知識產權訴訟信息研究所(Stanford IP Litigation Clearinghouse)近期公布了對超過10萬件專利侵權訴訟案件研究結果,其中隨機挑選任意6件由USPTO授權的涉案專利與現有技術進行比對,發現這6件專利的權利要求中均包含現有技術,只是涉及現有技術程度不同。足以見得USPTO授權的專利質量不佳,成為專利海盜可以利用惡意訴訟制造一場浩劫的條件。。

一、專利海盜的分類

美國著名知識產權管理師Steve J. Moore曾將專利海盜形容為“雖然也是手藝精湛的工匠,但其用以雕琢的原材料偏離了正常價值,無法擺在商店中出售”【2】,這一形容表明專利海盜的一部分特征即其手中掌握專利技術,無論這些技術是由其自主研發或是通過專利授權許可、甚至直接采取收購等方式獲得,這些技術均未投入生產或制造出任何專利產品。這些從未投入生產的專利被認為“明顯無價值”5. 美國總統奧巴馬指出專利海盜“利用他人的創新敲竹杠”(Hijack Others’ Ideas to Extort Some Money),所謂“明顯無價值專利”(Poor Patent)是公眾誤解。根據LexisNexis專利信息數據庫顯示,在2006年美國所有專利糾紛中,經營實體作為原告的勝訴率為20%,專利海盜作為原告的勝訴率為18%,有NPE傾向的個體發明者作為原告的勝訴率為33%,這表明專利海盜所持有的專利技術水平是具有一定水準的,并不是毫無價值。參見Timo Fischer. Joachim Henkel. Patent Trolls on Markets for Technolog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rolls Patent Acquisitions【C/OL】【2013-08-02】. http://www2.druid.dk/conferences/viewpaper.php?id=501834&cf =43.,又無法與創新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無法繞過的標準核心專利相提并論,但這些經營實體們的確面臨這樣一種困境:即便再小心謹慎,仍會在自己的某項發明中觸碰到這些“明顯無價值”的技術,此時的權利人又不想通過專利授權許可等方式達成庭外和解,必須要走侵權訴訟的途徑牟取暴利。這種惡意訴訟團體日趨專業化,訴訟幾乎成為他們唯一營利的途徑,無形中給經營實體帶來巨大壓力。美國著名的專利風險管理公司RPX Corp.從2008年起開始從事如何規避面臨專利海盜訴訟風險研究,其研究數據顯示,平均每年由于專利海盜的濫訴行為給美國企業增加的直接運營成本高達300億美元【3】。但也有其他研究表明上述數據并不一定完全科學,因為這些所謂的額外成本并不完全都是由專利海盜現象造成,并且RPX數據來源不夠透明,基于商業秘密等各種因素其公布的部分數據無從考證,因此可能夸大了專利海盜所引起的效果和損害【4】。

Patent Troll這一詞匯在美國普及開來皆因2001年英特爾公司與TechSearch公司專利糾紛案,當時英特爾公司前副總法律顧問Peter Detkin稱TechSearch公司為“Patent Troll”,然而頗具諷刺意義的是Detkin此后從未再公開使用過該詞語,因為Detkin發現英特爾本身也利用過手中從未投入生產的專利技術狀告其他公司,英特爾甚至還執行過PLEC計劃6. 即專利授權和執行公司(Patent Licensing and Executing Company),是英特爾公司八十年代初提出的專利戰略,其核心理念類似于當今的專利運營公司。即取得專利權后不將該技術投產,也不簽訂任何許可協議,等發生專利糾紛時向侵權方索取高昂的專利許可費。通常這些涉案技術非常復雜,數量龐大,被訴方往往選擇支付賠償金后獲取相關專利許可。【5】,可見專利海盜的邊界是非常模糊的,此戰的受害方也可能成為彼戰的加害方。究竟何種公司或實體能被定義為專利海盜?這是亟需解決的問題。首先這類公司應集中在技術復雜型產業,如計算機、半導體、消費電子、軟件應用、通訊設備、系統基礎軟件、影像處理和相關服務等領域【6】,在這些領域當中無論核心專利還是邊緣專利數量均相當巨大,極易產生專利糾紛。美國波士頓大學法學院教授James E. Bessen以及M ichael J. Meurer在2008年最早踏入專利海盜相關研究7. 在其合作的著作《Patent Failure》中首次開始探討專利訴訟成本與專利收益之間的關系問題,當時調研的對象主要是非藥學工業以及化工產業。,在這一階段的研究過程中,學者們習慣把NPE(Non-Practicing Entity)定義為專利海盜。所謂的NPE即各種專利運營或專利授權實體的統稱,但他們把最初的研究對象鎖定在個體發明者或小型企業之上,真正的專利聯營實體、專利運營公司(如高智公司等)并未落在其研究范圍之中,他們收集了自1984年至1999年未將專利成果轉化為產品的個體發明者信息,包括因提起專利侵權訴訟所獲利益等,得出“專利海盜對專利訴訟成本影響甚微”的結論【3】;Bessen和M eurer的研究在現在來看顯然無法成立,美國專利法學者Colleen Chien在2010年的調查顯示在高新技術領域20%的專利訴訟均由NPEs所提起【7】,她認為專利海盜應該被定義為,如果該NPE手中掌握專利技術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攫取專利授權許可費,而并不是真正投入生產,那么這種類型的NPE應當被認定為是專利海盜【7】327;美國賓州大學法學院教授Mark Lem ley認為“如果將所有不從事生產制造,只是利用手中專利技術去授權許可并迫使其他企業接受的行為都認定是專利海盜,這樣打擊范圍過于寬泛,畢竟有些NPE一直在自主研發新的技術,這些專利很可能在將來成為行業標準核心專利”【8】,Lem ley教授指出在2010年的調查數據中如果排除自主研發專利技術的專利運營實體的訴訟數據,那么整個專利海盜的訴訟總量將下降到7%。美國政府同樣認定并不是所有NPEs的商業模式都會給創新帶來阻礙影響,他們相當于一個“專利買賣商”【9】,他們所販賣的產品即為手中的專利技術。在商業活動中提供專利轉讓或專利許可等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創新活力,因此將所有NPEs都歸入專利海盜范疇似乎欠妥。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政府進一步發展出了PAE(Patent Assertion Entity)的概念。所謂PAE既專利投機實體,它們的特征是僅利用手中并未轉化為產品的專利技術進行訴訟活動,以此獲取侵權損害賠償以及專利許可費,這一概念漸漸為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所接受,并逐步在公開場合將PAEs與專利海盜劃上等號。然而,這種分類方式仍會使公眾對專利海盜這一術語產生誤解,因為PAE的獲利模式不是完全依靠訴訟這一條路徑,有的PAE并不直接通過起訴等方式攫取利益,而是采取一種更加隱蔽和間接的手段【10】。比如,PAE在鎖定某個生產商后,會將自己的專利技術許可或轉讓給關聯公司8. 該關聯公司可能是經營實體,但“經營”并不是可量化的概念,此類經營實體本身一定會存在瑕疵,就像一個怪圈,在圈中鏈條上的PAE和此經營實體的關系可以比作沃洛波羅斯銜尾蛇(Ouroboros),更加難以界定。,通過該關聯公司來起訴目標生產商;或者PAE會故意地直接將技術轉讓給任何一家第三方公司并收取許可費用,那么第三方公司同樣會起訴目標生產商,事實上這與PAE直接起訴所達到的扭曲市場的作用是相同的。由此可見,單純地想通過邏輯學上的種差法將各種實體分類,歸納出專利海盜的定義是非常困難的,但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專利海盜一定是將專利貨幣化(M onetization)而非商品化(Commercialization),其目的不在于制造產品,而是完全依靠訴訟或許可等手段營利。

二、專利海盜的訴訟活動與特征

(一)專利海盜的訴訟活動

既然專利海盜是通過訴訟途徑來實現營利,那么通過研究其在訴訟活動中的各種表現也可以抓住其特征,因為相比一般企業而言,專利海盜在爭議解決的選擇方式上一定會有不同之處。自2000年起至今,美國知識產權爭端數據庫Lex M achina9. 其官網為https://lexmachina.com/about/.已收錄了超過13萬件知識產權案件以及反壟斷案件數據,這些數據均準確并且詳盡,本文的研究數據均來源于該數據庫。本文選取兩個時間節點,分別為2007-2008年和2011-2012年,前者為專利海盜日漸興起并引起關注的時間段,后者為專利海盜呈井噴式發展后10. 這一階段也被稱為Post-AIA,即AIA生效后的時期。通過數據很明顯可以看出專利海盜發起訴訟的比例從Pre-AIA的17%上升到Post-AIA的46%,足以見得其發展勢頭之兇猛。但根據2011年和2012年的數據來看,AIA還是發揮了一定作用,專利海盜提起訴訟的比例下降了26.23%,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在2013年4月15日發布的最新337調查研究報告《Facts and Trends Regarding USITC Section337Investigations》中指出,AIA實施后專利海盜行為得到了一定控制。,迄今為止可以收集到的用以比對的數據。在進行研究之前我們把參與專利訴訟的主體分成四類:經營實體11. 此類別為廣泛意義上的經營實體,包含所有利用專利技術生產產品并銷售的企業,比如全美500強企業http://money.cnn.com/ magazines/fortune/fortune500/2012/full_list/、華盛頓百家技術公司 http://washingtontechnology.com/toplists/top-100-lists/2012.aspx等。但其中有很多經營實體被美國政府劃分到了NPE范圍,如高通公司,此類公司在進行產品生產的同時也提供專利轉讓等服務,不宜被認定為專利海盜。而且對于“產品”的理解也不應過于狹窄,比如一些網站設計公司或電信服務商為客戶提供的產品并不是有形的,這類公司當然也是經營實體。、專利海盜12. 恰恰有很多存在瑕疵的經營實體被列入此類別,如上文提到的PAE關聯公司,或一些借經營之名行海盜之實的經營實體;比如美國Soverain軟件公司http://www.soverain.com/asp/about/,其頁面介紹中包含“產品”和“服務”兩部分,可為企業提供電子商務軟件和服務,關注出版、新聞產業和數字媒體領域,但根據法庭信息顯示Soverain從未生產過任何產品,是不折不扣的專利海盜。、個人或信托、學院或研究機構以及其他。以上四類主體作為原告提起的專利訴訟數量13. 統計結果顯示,提出專利侵權之訴最頻繁的10家公司分別為:ArrivalStar SA(186)、TQP Development(105)、GeoTag Inc(100)、Brandywin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93)、Pragmatus AV(82)、Ronald A. Katz Technology Licensing, L.P.(69)、The Tawnsaura Group, LLC(69)、Network Signatures, Inc(57)、Blue Spike, LLC(56)、Uniloc Corporation(53),這10家公司最終被證明均為專利海盜,可見專利海盜訴訟活動之猖獗。見(表1):

僅以2012年為例,不同結案方式之下的結案總量和每種結案方式在三類主體各自提起的案件中所占比重14. 在此表格中的結案方式并不代表是終審判決或糾紛最終解決方式,專利戰的結果往往是變幻莫測的。數據代表的含義是,以和解為例,在由經營實體所提起的專利訴訟中,有71.94%的案件選擇和解;由專利海盜所提起的專利訴訟中,有74.48%的案件選擇和解,以此類推。三類實體以和解作為結案方式的案件總量共計6,200件。的統計情況見(表2):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看出專利海盜在訴訟程序中所處的地位和其采取的訴訟策略與普通的企業存在差異。諸如蘋果三星這樣復雜而持久的專利戰不會發生在專利海盜身上,專利海盜所采取的更多解決方式是通過與被告達成專利許可協議或采取和解的方式從被告處獲得經濟利益。這種方式雖然也被經營實體所采納,但明顯這種方式在其訴訟活動中所占的比重要小于專利海盜在訴訟活動中所占比重;并且很明顯是經營實體作為原告的案件進入審判程序的比例較高,經營實體作為原告的案件中有9.88%的案件進入了審判程序,而專利海盜作為原告的案件中只有3.9%的案件進入了審判程序;專利海盜提起訴訟的立足點不可能是要與對方展開漫長的專利訴訟戰,耗時耗力的訴訟程序不會給專利海盜帶來更多利益,他們的訴訟策略重點是放在了迫使對方支付專利許可費用以及侵權賠償之上,而經營實體打專利官司更多地是為保證自己的市場份額和競爭優勢。

表1

表2

圖1

事實上,數據所反映出的情況只是冰山一角,我們至少需要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專利海盜鎖定的目標企業究竟有哪些,難道他們手中的專利技術真的可以與大型企業相抗衡?第二,專利海盜所提起的訴訟為何最終和解率如此之高?有觀點認為,以PLEC為例,通常PLEC專利部署極具針對性,涉及侵權專利數量較多,技術錯綜復雜,專利無效抗辯路線通常難以奏效【5】;筆者認為被訴方考慮的因素至少包括兩點,一是啟動單方復審程序(Ex Parte Reexam ination)或雙方復審程序(Inter Partes Reexam ination)的可行性問題,二是專利復審所需要支付的費用是否會增加應訴成本。關于第一點,根據2012年USPTO專利復審統計結果顯示,在被訴方通過專利無效抗辯進而提交復審申請時,71%的專利海盜所持專利均被認定為有效15. 參見http://ipwatchdogs.com/images/Moore-fig-9.png.,可以說走這條抗辯路線不一定會發生被訴方所期待效果。并且自AIA生效后,由雙方重審制度(Inter Partes Review)代替雙方復審程序,USPTO接受審查的門檻有所調整,需要提出“實質性新的可專利性問題”,并且專利無效的理由更少了,僅限于新穎性和非顯而易見性【11】,這種規則的變化使得提起專利復審的申請人數量減少,對規制專利海盜行為沒有起到有益幫助【12】。據統計,自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USPTO接到的雙方重審申請情況見(圖1):

關于第二點,被訴方通常認為申請專利復審會擴大應訴成本,比如目前在USPTO進行專利復審的費用為2,500美元左右,這僅僅是審查的費用,不包括其他程序衍生的費用,因此一旦涉案專利數量較多,那么這筆費用也許要遠遠超過原告提出的賠償金額或許可費。歐盟在這方面的規定要比美國先進一些,比如在其專利復審過程中,任何證據、文件都可以用電子格式通過網絡提交,在進入審查之前不會對這些程序收取費用。

另一種觀點認為專利海盜的訴訟是基于禁令和轉換成本等策略【13】,專利海盜以禁令為談判籌碼,被訴公司會考慮技術轉換成本,因為一旦頒布禁令則其產品的上市以及銷售就會被封鎖,倘若涉案產品利潤非常高,禁令會使企業遭受重大損失,這會迫使企業選擇和解并接收高昂的專利許可費【14】;

另外,在起訴大型技術公司的同時,專利海盜還會選擇一些微小企業或零售商作為訴訟目標,往往這些企業實力較弱,無法負擔訴訟壓力,因此只能選擇與之和解【15】。有研究表明,專利海盜行為給微小企業和零售商帶來的負面影響巨大,“專利海盜會利用手中技術進行濫訴,要挾零售商接受其提出的任何許可要求,這些毫無意義的濫訴行為必須要加以控制”【16】;對微小企業或零售商而言更加不利的因素是,USPTO在進行相關專利海盜訴訟情況和涉案專利通報方面所做的工作遠遠不夠。根據美國法典35USC Sec.290和15USC Sec.1116的規定,在立案后的一個月之內,法院應將該專利案件的詳情書面報告給USPTO,這些事項包括原被告姓名及住址、發明者信息和涉案專利數量及名稱,如在審理過程中又涉及其他專利,也應繼續通報給USPTO;在法院做出決定或判決的一個月之內,應將判決結果通報給USPTO,使其在相應的專利文件中記錄該案情況16. Text of35U.S.C.290:“The clerks of the cou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in one month after the filing of an action under this tit le, shall give notice thereof in writing to the Director, setting forth so far as known the names and addresses of the parties, names of the inventor, and the designating number of the patent upon which the action has been brought. If any other patent is subsequent ly included in the action he shall give like notice thereof. Within one month af ter the decision is rendered or a judgment issued the clerk of the court shall give notice thereof to the Director. The Director shall, on receipt of such notices, enter the same in the file of such patent. ”。USPTO應將這些涉案專利通報給公眾知曉,但截至2012年,USPTO僅發布了32%的涉案專利信息【10】68-71,大部分信息都被政府或研究部門所掌握,這些受專利海盜之害的小型企業根本無法得知到底哪些技術易被專利海盜濫訴,更加無從防范。

(二)專利海盜的特征

似乎多數關于專利海盜的研究都忽視了獨立發明人(Independent Inventor)在整個訴訟活動中的影響。美國著名發明公司Edison Nation在今年6月23日發文指出“獨立發明人一直試圖把自己同專利海盜劃清界限,事實上一些獨立發明人同樣參與到了專利海盜行為之中,至少近10年間其行為與專利海盜很難區分”【17】。本文所指的涉及專利海盜行為的獨立發明人,并不是上文訴訟主體分類中的“個人或信托”,而是指一些專利海盜公司所持有的專利技術均來自該獨立發明人,在其訴訟過程中要求被訴方最終接受許可的專利技術也完全來自該發明人,相當于該發明人間接“控制”了該公司17. 上文提到的Soverain軟件公司就屬于這種情況的典型,該公司所擁有的全部專利均是來自其合伙人Katherine Wolanyk,該合伙人制定公司的專利戰略,并且參與到公司的專利海盜行為之中。,而“個人或信托”的行為顯然不代表任何公司。因此也有觀點認為應將NPE細分為“Independent Inventor Based NPEs”和“Non-Independent Inventor NPEs”【18】,但究竟在所有專利海盜案件中有多大的比例是由獨立發明人所操控?目前所掌握的資料還無法統計出確切數據,但不可否認的是獨立發明人確實參與到了專利海盜的活動之中18. 參見http://ipwatchdogs.com/images/Moore-fig-6.png.。那么“個人或信托”有沒有可能會日漸發展成為專利海盜的幫兇?筆者認為此類訴訟主體的行為比較容易與專利海盜區分開來,通常情況下他們追求的是專利技術轉讓或投產,并不是想靠走訴訟途徑獲利,盡量在訴訟活動中避免承擔個人責任和訴訟風險,因此不會輕易踏上海盜之路。

圖2

通過以上分析,如(圖2)所示,以專利海盜為中心,至少可以衍生出的分類包括:靠打專利官司實現營利的NPE、IIB NPE、PAE,筆者認為這些專利海盜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點:

1、追求專利貨幣化

如果選擇一個關鍵詞來描述專利海盜揮之不去的烙印,那么這個詞匯一定就是“貨幣化”,眾多類型的專利海盜都含有的最明顯特征即以追求“專利貨幣化”為目標。所謂的貨幣化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他們沒有意圖實施所持專利,將其投入實際生產,提供專利產品,而是故意地利用所持專利技術“狙擊”其他公司,他們主動出擊,一旦發現其他公司侵犯了自己的專利權,立即提起訴訟,迫使對方接受專利授權許可或支付侵權賠償費。專利海盜所持的專利,無論是其自主研發或經其他公司轉讓收購,都與經營實體所研發的專利價值相差無幾,這更增添了其要挾被訴方的籌碼。根據USPTO發布最新資料顯示,在2013年4月各公司間達成的專利轉讓許可協議中,愛立信將超過820項專利技術轉讓給了Unw ired Planet(UPIP)、高智公司收購了柯達近百項專利、諾基亞將30項專利技術轉讓給了美國拉斯維加斯著名NPE Memory Technologies LLC.、另外還有因進入破產程序而拍賣專利的美國奧梅特鋁冶煉廠(O rmet Corp.)的專利也被專利投資公司W ayzata Investment Partners收購【19】。Adobe、亞馬遜、思科、eBay、谷歌、微軟也都正與NPE洽談專利轉讓許可事宜,可見NPE擴張版圖的野心,專利海盜在技術日趨成熟,手中所持專利絕對是一筆不可小覷的“貨幣”。

2、主體類型多樣化

NPE絕對是專利海盜的大統稱,但仔細分析其經營模式,并不是所有NPE都可以被認定為是專利海盜,首先需要排除的就是真正的專利運營公司,專利海盜玷污了專利運營公司的聲譽【20】。專利經營實體是專利運用環節中不可缺少的參與主體,其活動可輻射專利創造、專利管理和專利保護環節,在專利商業化中具有重要地位【21】。那么何種NPE可以被定義為專利海盜?根據美國政府所認可的標準,只有專門從事訴訟或迫使對方接受專利許可的PAE才是典型的專利海盜;但在實際的商業活動中產生了更加復雜的情況,即偽裝成專利運營公司的PAE和控制NPE的獨立發明人。正如上文所分析,PAE通過操縱其關聯公司等方式仍能夠達到攫取專利費用的目的,雖然表面上偽裝成專利運營公司,但是非常間接地參與到訴訟活動之中,其身份變幻莫測,非常難以定性;而獨立發明人更是專利海盜現象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可謂隱藏在NPE背后的幽靈,透過操作NPE的運營活動而參與到專利海盜行為之中。

3、訴訟活動密集化

根據各種統計均可顯示近年來專利海盜的訴訟活動有多么頻繁,專利濫用的負效應會打破創新技術經濟生態平衡。筆者曾研究過專利海盜的訴訟技巧,其慣用的提起共同訴訟的技巧在AIA實施后威力減弱,但這并未能終止其濫訴的腳步,其訴訟目的也與經營實體存在明顯差異。專利海盜并沒有真的想“維護”其專利權,也并不在意市場競爭地位,只要能通過訴訟達到其攫取利益的目的就夠了,而被訴方往往因為考慮訴訟成本或自身實力無法與之抗衡等因素而使之得逞。如何幫助微小企業克服應訴劣勢,或者說面對專利海盜不斷演進的訴訟行為應如何更加有效地予以規制,是美國政府和立法機關面臨的巨大挑戰。

三、結論

綜上所述,專利海盜的概念與特征絕對不是寥寥幾筆就可以帶過,應結合專利海盜的行為進行綜合判斷,除本文提到的NPE、PAE之外,也許其在商業活動或訴訟活動中所表現的形式會更加多樣。盡管美國非常重視對專利市場和創新的培育,積極完善各項法律措施和行政措施,但在面對專利海盜濫訴之時,仍然無法確保企業不會受其負面影響所累。專利海盜所持有的技術并不是毫無用處的垃圾專利,往往這些技術的確可以成功要挾到被訴方,再加上僅從訴訟規則上對其加以限制并不能杜絕專利海盜的濫訴行為,因此想根除專利海盜現象簡直可以跟赫拉克勒斯的十二項功績相提并論。在專利資源和訴訟服務如此發達的美國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倘若專利海盜將觸角伸向其他國家的話,會造成怎樣的局面。目前專利海盜滲透到我國的案例雖然不多,但若想抵御專利海盜入侵,至少要對專利交易的規則和市場進行完善,并且貯備核心專利技術,提高抗擊專利海盜的能力。

【1】Jensen P H. Palangkaraya A. Webster E. Disharmony in International Patent Of fice Decision 【J】. The Federal Circuit Bar Journal,2006(4):679.

【2】Steve Moore. A Fractured Fairy Tale: Separating Fact & Fiction on Patent Trolls【R/OL】【2013-08-02】.http://www.ipwatchdog. com/2013/07/29/a-fractured-fairy-tale-separating-fact-fiction-on-patent-trolls/id=43697/.

【3】James Bessen. Michael J. Meurer. The Direct Costs From NPE Disputes【A】. Law and Economics Working Paper【C】.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2008:12-34.

【4】Schwartz. Kesan. Analyzing the Role of Non-Practicing Entities in the Patent System【R】. Cornell Law Review,2013-07-08.

【5】朱雪. 梁正. 鞏侃寧. 企業專利釣餌戰略:內涵、構成、發展與啟示【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8):121.

【6】姜偉. 趙露澤. 專利海盜現象引發的思考【J】. 知識產權,2012(9):69.

【7】Colleen V. Chien. From Arms Race to Marketplace: The Complex Patent Ecosyste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Patent System【R】. Hastings L. J.,2011:324.

【8】Mark Lemley. Extreme Value or Trolls on To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st-Litigated Patents【J】.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Vol.158:1-37.

【9】Robin Feldman. Plain Language Patents【J】. Tex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Journal,2009(17):289.

【10】Robin Feldman. Tom Ewing. Sara Jeruss. The AIA500Expanded: The Ef fects of Patent Monetization Entities【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astings College of the Law, Legal Studies Research Paper Series,2013:19.

【11】左萌. 美國專利無效制度及最新變化的研究【J】. 電子知識產權,2012(11):31.

【12】Eric Grondahl. Does The America Invents Acts Spell the Demise of the Patent Troll?【C】. The Metropolitan Corporate Counsel,2011-10-21.

【13】曹勇. 黃穎. 專利釣餌的訴訟戰略及其新發展【J】. 情報雜志,2012(1):25-30.

【14】Shapiro C. Injunction, Hold-up, and Patent Royalties【J】. American Law and Economics Review,2010(2):509-557.

【15】Jesus Diaz. Patent Troll is Suing Small Hotels and Cof fee Shops for Of fering Wi-Fi【EB/OL】【2013-08-08】.http://gizmodo. com/5846419/patent-troll-is-suing-small-hotels-and-cof fee-shops-for-of fering-wi+fi

【16】Bill Hughes. Retailers Press Congress to Take Action on Patent Trolls【EB/OL】【2013-08-08】. http://www.rila.org/news/ topnews/Pages/RetailersPressCongresstoTakeActionOnPatentTrollsV2.aspx

【17】Chad Vice. The Patent Trolls’ Lie and The War on Independent Inventors【EB/OL】【2013-08-09】.http://www.edisonnation.com/ forum/in-the-news/topic/the-patent-trolls-lie-and-the-war-on-independent-inventors.

【18】Steve Moore. A Fractured Fairytale Part3: More Patent Troll Myths【R/OL】【2013-08-09】. http://www.ipwatchdog. com/2013/07/31/a-factured-fairytale-part-3-more-patent-troll-myths/id=43755/.

【19】Dennis D. Crouch. Recent Patent Assignments【EB/OL】【2013-08-12】. http://www.patentlyo.com/patent/2013/04/recent-patentassignments.html.

【20】Freilich. Janet. A Nuisance Model for Patent Law【J】. Technology & Policy,2011(2):338.

【21】李曉秋. 危機抑或機遇:專利經營實體是非置辯【J】. 中國科技論壇,2012(11):1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国产色伊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午夜激情婷婷|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狠狠综合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国产jizz| 免费无码网站| 国产青青草视频|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69精品在线观看|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91精选国产大片|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丁香综合在线| 婷婷六月综合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国产资源站|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综合亚洲网|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自拍偷拍一区|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成人福利在线看|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片在线无码观看| 青青久视频|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福利国产在线| 亚洲婷婷丁香| 99久久性生片|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在线网|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欧美日本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伊人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婷婷综合亚洲|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