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德海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竇夏睿 / 天士力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李志東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創新與中國專利文化
文 / 黃德海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竇夏睿 / 天士力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李志東 / 北京清亦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專利制度已經在中國實施多年,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頒布和執行,建設創新型國家已經成為轉變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關鍵。從創新與專利的關系出發,討論專利文化、專利價值和專利品質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建設中國專利文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探討了我國現行專利數量累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我國專利文化、專利價值、以及專利品質帶來的影響,并對可能解決該問題的方案進行了初步探討。
創新生態系統;專利價值;專利文化;專利品質
我國的專利制度自光緒《振興工藝給獎章程》【1】、歷經民國《獎勵工藝品暫行章程》、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障發明權與專利權暫行條例》和1985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已經在我國經歷了長足的發展。
2008年6月5日國務院頒布《國家知識產權戰略》【2】,并將知識產權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專利制度是知識產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08年的專利法第三次修改中,明確將“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社會發展”作為制定我國現行專利法的立法宗旨【3】。在專利蓬勃發展的今天,如何發展我國的專利事業是值得走在一線的專利執業人員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試圖從創新與中國的專利文化建設、價值構成、品質培養等方面以及現有專利體系中存在的問題的提出一些思考。
對創新者授予專利以保護創新,這樣的經濟學分析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不對發現和發展新技術的人提供經濟上的鼓勵和保護,創新活動就可能會減少,從而減緩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并降低創新帶來的社會綜合收益。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專利是通過一定的社會成本的方式來保障社會整體運行的秩序,有學者認為專利可以是“大規模的對自由市場經濟的政府侵入,涉及如何利用社會成本和權益來增加整個國家的財富”【4】。
同樣,專利權產生的解釋也要著重于其內在的邏輯,專利法是立法者對這項制度的價值追求。從邏輯上講,專利的客體是一種思想,而技術思想區別于社會科學思想在于其不斷促進人類物質財富的累積。從邏輯分析推理的角度,對創新予以專利的保護對保證整個社會創新力持續發展、增加社會財富是絕對必要的。在圖1A中,假設在沒有專利保護的創新環境A中,創新者B在做出技術創新后理性的行為必然是通過屏障向公眾隱藏其技術訣竅,以防止公眾的低成本抄襲和拷貝并盡可能地延長技術優勢期,因此更多的資源被應用到設置障礙中來,并最終在長期的技術發展中創新者B由于不能獲得合理的投資收益而最終消失。反觀之,如圖1B中,在引入專利保護體系的創新體系中,由于公權力的介入使得公眾在抄襲創新者B需要付出民事、行政或者刑事責任的代價,進而否定其商業盜竊行為,創新者B設置障礙的自身成本消失,便可更專心于技術創新,而公眾承擔違法所帶來的法律和經濟成本。創新者B把技術公開并在一定期限后讓公眾得以共享其技術成果進行二次創新,使整個社會體系被教育和培養成益于創新的土壤。從邏輯分析角度專利之于創新的促進作用一目了然。

圖1 專利與創新的邏輯關系圖
此外,對創新的專利保護,也存在從哲學角度的“天賦人權”、“服務換取回報”以及實用主義角度的“壟斷獲利動機”、“秘密交換對價”【5】等方面的探討和研究。可以說,專利已被視為對創新最富刺激性、影響產品和服務供給的政府創設的產權類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專利天生即服務于創新。發明者如果沒有足夠的保護,競爭對手會快速地復制他們例如新產品或者新工藝的發明,并最終阻礙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尤其是進入以研發作為經濟的動力和源泉的現代社會,情況更是如此。
從專利保護對經濟驅動的實例而言,美國可以說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自1790年美國頒布第一部專利法以來,美國對例如專利的立法和司法保護達到了空前縝密的程度【6】。美國最高法院在對專利權的憲法解釋中,用社會目標的方式進行了解釋,深信專利是通過科學和有用的技術領域的作者和發明家的才智提高公共福利的最佳方式。在隨后的歷次產業革命中,專利制度的確起到了推動發明創造和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并確保創新成為美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7】。有資料表明,美國19世紀所創造的財富有85%與發明專利直接相關。
在我國,溫家寶總理曾經指出“自主創新是科技發展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支撐國家崛起的筋骨”,“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真正的核心技術是市場換不來的,是花錢買不到的,引進技術設備并不等于引進創新能力。我們的發展必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必須把自主創新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貫徹到各個產業、行業和地區,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8】。由此,如何緊密地結合創新和專利,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
作者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建立創新生態環境,培育中國自身的專利文化是其中的關鍵。
創新生態系統(Innovation Ecosystem)的概念是美國競爭力委員會于2004 年明確提出來的,包括健康、平衡且可持續的研究、開發和應用群落或者體系【9】。從創新系統到創新生態系統的演化,標志著對創新系統認識的深入和進一步細化,也標志著在創新系統的構建中更加強調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交互作用的過程,文化的養成在二者的交融中起到粘合劑的作用。在我國的創新生態系統中,獨特的中國專利運行系統無疑是串聯起這些群落的重要子系統之一,專利系統不應當僅僅停留于研究和開發群落中,更重要的是要滲透到應用領域中,這其中涉及到專利文化,價值的取向并通過專利的品質才能實現健康的創新生態系統。
1. 專利的文化、價值和品質
專利作為保護創新的法律制度和文化輸出,被例如美國這樣的經濟和科技強國演繹的淋漓盡致,甚至在其國際貿易中起到了排頭兵角色。1991年5月27日,美國開始對中國知識產權問題進行調查,直到1992年1月17日最終達成協議,中美圍繞知識產權問題展開多輪談判,并幾乎觸發一場大規模的貿易戰【10】。可以認為,專利強國已經形成了與科技和經濟發展強有力結合的文化,并將以專利為代表的知識產權的保護演繹成意識形態和游戲規則,并進一步轉化成國家軟實力,從而在與他國的貿易中轉變化成現實經濟利益。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將專利演繹成文化并轉化為我國科技的軟實力,對社會、經濟、法律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專利文化的養成,離不開長期對創新的培育和創新者的尊重以及對本國國民習性的包容和吸納,且必須與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文化呈現形式和價值多元化緊密關聯。

圖21.“專利品質考量”部分要素引自文獻。【14】形成中國專利文化的動圖價值演繹圖【14】
專利文化作為上層建筑,需要以專利價值取向作為支撐和引導。在傳統意義上,專利的價值取向受到會計、經濟、法律、管理、科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11】。有學者也認為專利價值指的是專利在技術及市場上的商業價值【12】。本文的作者對此表示認同的同時,也認為專利的價值應該體現多元和動態的特征。《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在指導思想中提出,要從創造、管理、運營和保護的角度來提高知識產權的能力,而這恰恰從動態的角度體現了專利所需要被引導的價值取向,因此正如圖2中所示,專利文化是建立在專利品質之上的長期動態價值演繹的結果。即,專利的價值及其體系構建需要從創新或者專利的生命周期的角度來進行考察和規劃,即需要建立與專利創造、專利運營、專利管理和專利保護相適應的價值體系,來支撐和培育中國專利文化。例如,從專利創造的角度,可以考慮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的角度來評判專利的價值。從專利管理的角度,可以結合專利的全球布局、分級管理、根據技術發展的需要適時放棄等角度來體現專利的價值。從專利的運營角度,可以從許可、讓與、聯營等建立相適應的價值評判體系。從專利的保護角度,可以從司法和行政的角度來建立維權過程中的價值評判體系,由此在專利的交換和價格實現的過程中體現出專利價值的動態性和時效性。專利價值的取向和引導,對文化和產業的引導有時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美國20世紀軟件和生物技術產業的大發展與美國最高法院對專利價值的再認同有很大的關聯性,對價值體系中作為專利保護客體的軟件和生物的可專利性的司法確認所帶來的影響,不亞于一場經濟核爆或工業革命【13】。
進一步地,專利品質是專利文化的養成和專利價值取向的基石。所謂專利的品質,其本質體現的是與宏觀專利文化相一致的微觀理念。正如圖2中所示,從操作層面上,專利品質在于發明需要符合專利法的新穎性、創造性、工業實用性等要求,他人難以主張無效、無法進行規避且維權容易。從從業者的角度而言,專利品質的保障需要建立在發明人、企業專利工作者、律師或者代理人的知識、經驗、智慧以及溝通環節上。從表象上來講,專利的品質由其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文字的準確性、權利要求組合的內在邏輯、國際化考慮等所決定。從實質上來說,專利的品質首先要求技術上的進步性,這種進步性可以是全面的創新,也可以表現為具有實用和商業意義的技術改進或者微創新。在圖2中,自專利的品質決定了所能實現的專利價值,而由專利價值的長期演進會培養優良的專利文化,并進一步促進高品質的專利。因此,專利品質是基礎,無論是在專利的創造、管理、運營和保護的任何環節,離開了專利品質的專利戰略、專利運營等都是空談。反過來,動態的專利價值取向也會影響人們對專利品質的再定位,并由此會影響社會公眾甚至其他國家的公眾對一國專利文化的整體認同感。舉例而言,專利司法保護的專利價值取向的變化,會導致微觀和執行層面對專利品質的調整,2009年引入的“捐獻原則”即屬于此情形【15】。目前國知局正在系統推進的專利導航業務、預警業務、產業或技術戰略分析等,如果脫離了專利自身的品質,其意義和價值將被極大削弱。
為產生具有優秀品質的專利,需要從現有技術文獻,從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產品結構、專利結構、商業意圖等,從宏觀到微觀、從表象到本質、從技術到商業等角度對創新研發成果去做全方位的設計和定位。整個過程必須不斷加入對現行專利價值動態取向的因素和專利文化大環境的思考才能產出高品質的專利。此外,代理人或者律師隊伍的管理和建設在專利的品質保障中起到關鍵的角色,要加強對從業人員的職業規范和執業隊伍的道德建設。
此外,專利文化意識形態的養成,也有賴于政府的政策和司法價值的引導,發明人和專利從業人員對專利品質的高度重視,以及合乎規范的作業流程和評判體系,如是專利始會有價值,并在專利動態的生命周期中逐漸實現體系的自我修正和獲得與國情相適應的價值取向,最終形成符合國家利益的專利文化。
筆者淺見,雖然我們現行的專利體系中存在不足,但中國的專利文化正在孕育和形成。專利作為舶來品,最終會被融入到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來,并對創新起到實質性的保護作用。我國的專利行政審批文化源自歐洲,司法審判中受到美國專利制度較深的影響,在專利法第四次修改草案中也提出了加強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執法維權(賦予專利管理部門以確定侵權損害賠償額、查處惡性侵權行為和調查取證等職能【16】)的構想。專利從業隊伍也在專利制度的完善中逐步走向成熟,并造就了一批具有優秀專利文化的企業。在地域上形成北方重法理,南方重產業布局等獨特的文化現象,所有這些都在促成中國專利文化的形成,在未來的若干年中,只要專利價值取向引導得當、從業者珍視專利品質,中國專利文化最終破蛹化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2. 對我國現行專利申請現象的再思考
目前,在中國專利文化養成的道路上,也存在對專利申請中一些亂象。《2012年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受理發明專利申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17】。2012年12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字顯示到2015年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3件的目標也將提前實現。但是,同期發布的湯森路透“2012年度全球創新力百強”榜單中,中國并無企業上榜。
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基石,專利數量當然也是衡量創新力的重要指標,但創新的意義遠不止專利申請數量。現行的專利申請國家資助的本意是營造和培育中國發明人的專利保護意識,提升國民對技術保護的重視,并起到催化劑和先行的角色。但隨著這個過程的演繹,從微觀層面來講,卻出現了對專利價值取向嚴重扭曲的現象,筆者擔心這種對專利數量的迷失最終會對作為專利文化基石的專利品質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并阻礙專利文化的養成。部分地區出現一味強調專利數量,甚至動用地方行政資源,采用政府補貼來實現專利“大躍進”。這樣的價值取向所帶來的直接后果是,企業為專利而專利,政府補貼和政府項目帶來的收益要遠大于對專利品質的重視以及技術的開發所帶來的商業利益。代理機構或知識產權中介機構也樂見其成,部分地區的代理機構甚至出現了數十人的經營規模代理了上萬件專利申請的亂象。通過數量高低和簡單粗暴的質量級別要求進行政策干涉,并設定指標作為對研究機構及企業創新能力的考核依據,會大大渲染創新文化中的浮躁氛圍,不利于企業真正投入做有價值的技術創新【18】。
中國歐盟商會在2012年8月21日發布了題為《創新迷途: 中國的專利政策與實踐如何阻礙了創新的腳步》【19】的報告,其中也對中國專利質量問題和創新生態系統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中國政府制定了很多政策,本意是為了提升專利品質和鼓勵創新,但在實踐中卻與其初衷背道而馳。相對于中國這個專利數量第一的大國,全球至少有20個國家在競爭力上強于中國,此外這份報告中還針對當前中國的專利政策與實踐指出了其他的問題,這值得我們專利從業人員警醒。虛假的“專利繁榮”,不僅會對社會資源、行政和司法資源造成浪費,而且會使得創新者陷入專利壁壘或者陷阱,挫傷其積極性,造成社會公眾對專利制度的否定,從根基上動搖中國的專利文化養成。
3. 改革創新體系、保障專利品質、合理引導價值,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專利文化
對代表可持續優勢的專利在我國運行體系中遇到的問題,解決之道還得回到專利的本源和作為專利基石的專利品質上來。
從本質上來說,專利品質首先取決于技術上的進步性。因此,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設計和規劃是專利文化養成的根本。一國專利的強弱歸根到底在于其研究和開發系統,專利只是研究和開發成果的外在呈現。我們在走產學研一體化的道路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創造經濟財富的企業,并合理分配社會資源,因為任何研究、開發,最終是要歸于應用領域,而企業應當是應用領域的主體,企業更了解市場需求,更能引導研發向符合社會需要的方向發展,應當是推動研發市場化的中堅力量。當然在創新的過程中,社會和公眾需要付出時間和耐心。近年來,深圳的創新體系的變化就獲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90%的研發機構、90%以上的研發人員、90%以上的研發投入、90%的發明專利都孕育自企業【20】。華為、中興、創維等龍頭企業及兩三萬中小民營科技企業組成的大、中、小三個層次的創新企業梯隊,構成了深圳良好的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生態系統。因此,我們不僅要重視傳統的科研主體,更要重視企業這一更為重要的創新主體的能力培養,通過研究和開發中的技術輸出、應用中的產品和服務輸出,將中國的創新和專利文化普及于世。
其次,推動專利發展的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需要改革,并發揮行政和司法引導專利的價值取向。可以看到,近幾年專利法在不斷地根據我國的實踐需要修改完善,這是對我國專利制度的總結、反思和校正。在國家宏觀層面,設定重點產業方向,如同池塘喂魚,魚餌灑向何方,魚群就向那里聚集,引導研究機構和企事業跟隨國家產業主流。同時,組織國家層面的專利產業智囊團,發揮例如專利地圖等工具的功效,由國家組織制作具有產業規模、宏觀視野、科技政策導向意義的專利技術地圖或者路線圖,幫助支持國內產、學、研界的技術發展。從政策方面,各地應當在申請量的指標設定方面適度放緩,而將專利工作重心轉移到建立健全專利質量的評價體系上來,在保證專利品質的前提下,靈活運用專利制度,而不要讓專利數量單一標尺成為創新的“霧霾”。政府通過財政資助過度介入專利申請,雖然會在短期內催生大量專利,但無疑會扭曲專利制度的原意,使專利制度的許多市場化規則失靈,導致大量假專利申請以及劣質專利的出現。這是一種無法持續的發展模式,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還助長了企業投機的心理。例如財政補貼和資助的行政干預的逐步退出需要作為一個議題提上日程,并在其他環節上真正鼓勵創新者,將扶持的中心轉向高質量的專利以及創造力的培育上是當務之急【21】。在司法層面,效法國外,建立統一的專利法院【22】不啻于有益之舉,這有助于統一司法維權的價值取向并維護專利法司法過程中價值的穩定性。
再次,提高專利從業人員素質,建立專利誠信體系。專利從業人員包括專利代理人、專利律師、專利執法和司法人員、企業專利管理人員等以專利為核心工作內容的人。專利從業人員是溝通技術創新和法律保護的橋梁,是懂得技術的法律人。作為專利從業人員,應當既尊重科學又要敬畏法律,對待技術和法律均應以一種誠信的態度,真正為提升專利品質、提高專利價值、構建專利文化、建設國家創新生態系統發揮自己的應有之力。此外,專利的價值體現在產業和技術,而不在專利申請或者專利文獻本身,需要產業的基礎支撐且是動態的設計過程。專利從業人員更應該把專利放在產品的角度來看待,并著眼于培育一個以專利品質為基礎的價值體系,讓專利進入市場進行營銷,并將其構建成經濟活動中的一種商業盈利模式而體現在投融資、并購、研發和銷售中。因此專利從業人員需要不斷學習并具備一定的企業經營管理、財務會計與產業布局的基礎概念,才能站在企業經營者的高度,將專利創造、保護、運用和管理與企業商業經營結合,真正實現專利價值。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特別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如何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擺在黨中央面前的現實問題,就微觀層面的中國專利制度的發展,專利文化意識的提出和培養也適得其時。
專利之于中國正如茶葉之于外國。千年的文明西進中,茶葉對外國人已經不僅僅意味來自于中國,更是日常的商品。同樣,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舶來的專利也應當和理應會成為我國經濟良性循環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今天,我們需要把專利作為文化因素引入到經濟運行體系中來,并消化吸收外國的優秀經濟運行和保障體制。專利文化的形成不是目的,而是形成一種符合邏輯的良性循環,是從宏觀到微觀、從國家到企業或者個人的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國家定位、市場開拓、技術研發和新技術再培育的過程。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總體運行效率和人民福祉。
此外,這也需要我們克服現有的專利運行體系中阻礙創新體系的因素,悉心維護和培育創新土壤。專利從業人員也需要提高自身素質、營造符合創新型國家的專利生態環境和生物鏈,創新專利法律服務模式,萃取專利內在價值并影響專利價值取向,培養中國專利文化,協助實現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
【1】趙元果.中國專利制度的孕育與誕生【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6-7.
【2】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全文【EB/OL】)).(2010-6-6)【2013-1-5】.http://www.nipso.cn/onews.asp?id=9592.
【3】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08修正)【EB/OL】).(2008-12-27)【2013-1-5】.http://www.sipo.gov.cn/zcfg/flfg/zl/fljxzfg/200812/ t20081230_435796.html.
【4】R. CARL MOY. The history of the patent harmonization Treaty: Economic self-interest as an influence【J】.Marshall L. Rev. 1993 (457): 473.
【5】JANICE M. MUELLER. Patent Law (3rd)【M】.US: ASPEN, 2009: 28-31.
【6】AMY L. LANDERS. Understanding Patent Law (1st)【M】.US:LexisNexis,2008:5.
【7】ROBIN FELDMAN. Rethinking Patent Law【M】. U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2:6.
【8】溫家寶.實施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開創新局面(2)【EB/OL】).(2006-01-13)【2013-1-5】. http://politics.people.com.cn/ GB/8198/4022876.html.
【9】孫福全. 創造有生命力的創新生態系統【N】. 經濟日報,2012-2-1(15).
【10】程文浩. 中美知識產權談判的回顧和評析【J】. 國際政治研究,1996(1):49-54.
【11】黃君華.專利價值評估方法研究——基于法律因素的一種改進【J】.知識經濟,2011(14):15.
【12】周延鵬.專利的品質、價值與價格初探【J】.科技與法律,2009(79):43.
【13】ADAM B. JAFFE, JOSH LERNER.創新及其不滿:專利體系對創新與進步的危害和對策【M】.羅建平,蘭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06-109.
【14】周延鵬. 智慧財產:全球行銷獲利圣經【M】.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10:45.
【15】孔祥俊.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52.
【16】專利法第四次修改【J】.電子知識產權,2012(10):10-11.
【17】經濟日報.中國成為專利申請第一大國的喜與憂【EB/OL】. (2012-12-14)【2013-1-5】.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 hgds/20121214/055914001042.shtml.
【18】FreekVermeulen. Do Firms Trust Universities?【EB/OL】. (2013-01-15)【2013-2-5】.http://www.forbes.com/sites/ freekvermeulen/2013/01/15/do-firms-trust-universities/.
【19】 Dan Prud’homme. NEW STUDY: Dulling the cutting edge: How patent-related practices and policies hamper innovation in China 【EB/ OL】. (2012-09-29)【2013-2-5】.http://www.china-iprhelpdesk.eu/zh/helpdesk-news/204-29092012-new-study-dulling-the-cuttingedge-how-patent-related-practices-and-policies-hamper-innovation-in-china.
【20】李建波.創新型經濟:硅谷與深圳的比較【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1(03):71.
【21】張韜略.《創新迷途:中國的專利政策與實踐阻礙了創新的腳步》報告評述【EB/OL】. (2013-01-4)【2013-2-5】.http://www. mysipo.com/article-1077-1.html.
【22】光明日報.最高法:建議設知識產權專門法院【EB/OL】. (2012-12-26)【2013-1-5】.http://news.hexun.com/2012-12-26/149474169.html?from=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