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珮瑩
(南京先行交通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江蘇 南京 210016)
綠道一詞來源于歐美國家,是連接城市和鄉村的紐帶,能給人們提供寬敞、環境優美的開放空間。近年來,隨著綠色交通理念的盛行,綠道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交通工程中建設綠道變得越來越重要。
綠道是一個系統工程,主要包括人行道等非機動車路徑,停車場、休息站、等旅游休閑配套設施以及相應的綠化緩沖區[1]。綠道建設包括慢行道和配套設施兩大部分,配套設施又由標志系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等組成。綠道建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不需要占用建設用地指標,屬于低碳城市建設范圍,并且能有效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突出該地區的特色風貌,提升其發展品味。因此分析和研究綠道交通工程的設計要點是十分必要的。
綠道通常都是沿著自然和人工廊道設立,一些比較特殊的山脊、河岸以及風景區道路中是綠道建立的最佳選擇,它是一種線形的綠色開敞空間,在綠道里面設有提供給行人和駕車旅游者順利觀賞的景觀游覽指向圖。綠道規劃的出發點是把城市中主要的公園、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居住區連接成一片,集齊運動、休憩、游玩、環境保護等功能于一體,將生態保護、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有效載體。
綠道的類型很多,可以根據其所處的區位、形成條件以及目標功能的不同分為以下五類:
a)生態型 一般都是沿著小溪、河流和山脊線而建立廊道,將景點和各區域連接起來,以公路、國道線等地段和河海沿線的綠化帶為連接中心,將城市和鄉村打通連成一片,利于物種交流和野生動物的遷徙,為開展自然科考和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便利條件[2]。
b)游憩型 以自然走廊為選址基礎,也可以適當選擇廢棄鐵路沿線、景觀通道、河渠等人工走廊,一般建立在具有一定長度的特色游步道上。
c)河流沿岸型 即綠道是沿著河流沿岸而設立,當然也可以使溪流、海岸等其他水體,這種類型的綠道是最常見的,在美國通常是衰敗城市濱水區復興開發項目中的一部分,可以使城市濱水區得到合理利用。
d)風景名勝型 通常沿著道路、水路等路徑而設立,將各個大的風景名勝區連接起來,利于步行者沿著通道進入風景區,也可以為駕車族提供寬敞的車道。
e)綜合型 是以上各類型綠道的隨機組合,一般建立在河谷、山脊等自然地形中,創造了一種有選擇性的地區和都市的綠色框架,功能齊全。
綠道設計遵循以下原則:
a)綠道建設是生態工程,強調以人為本,必須嚴格遵循生態化、本土化、人性化、經濟性的建設原則;
b)遵循整體性、生態性、可達性、多樣性、人性化的規劃原則;
c)提升城市規劃的建設和管理水平,努力打造低碳、生態、宜居的城市建設,將生態保護、污染治理以及交通建設結合起來,建造現代化的綠色建筑,促進節能環保和資源的合理利用相結合,力爭建造一個集文化提升、體育運動、休閑娛樂于一體的休憩空間,并且確保將綠色理念貫穿其中;
d)在土地使用上,必須堅持原生態、原產權、原民居、原民俗的原則,避免征地、租地或者迫使居民拆遷,不能改變土地的原有權屬和使用性質。
2.2.1 促進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綠道是將城市外部的歷史古跡和風景名勝區等區域和城市內部的公共空間統一聯系起來,帶動且加快了綠道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減小區域之間的經濟差距,對城市的熱島效應也有一定的延緩作用;另外,還可以改變人們的行為模式、消費觀念以及城鄉結構,豐富人們的生活、休閑和娛樂方式,愉悅身心,實現理想的低碳生活。
2.2.2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傳統的休憩區域大都是“塊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綠道的設計是以“線狀”為重點,打破了人們印象中的普遍空間,形成獨樹一幟的休憩場所。在現今越來越擁擠的交通中,行人和自行車的立足地已經受到嚴重威脅,綠道的狹長路徑剛好適應了行人和自行車的運行需求,機動車輛卻難以在其中順利通行;城市污濁的空氣和環境已不再適合鳥類的生存,綠道的建設是生態的重組,其清新自然的環境正好適合鳥類的繁殖和生存;城市工業的各種污染導致河海的堵塞、臟污,沿河岸建設的綠道能夠及時引導河流流通,保護河海的天然性,總而言之,綠道將保護生態、改善民生和發展經濟完美結合在一起,在改善環境質量,提供游憩活動機會,保護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根據使用者的不同,慢行道可分為自行車道、步行道、無障礙道以及綜合慢行道,其寬度應按照使用功能來合理設計,線形必須順應自然,平面交叉是最佳選擇,防止大填大挖損害到地表植被。慢行道選線要符合環境保護、護林防火、旅游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可以科學利用原有的二線巡邏道、水庫堤岸、城市林蔭道等,確保沿線有景可觀、步移景異;慢行道鋪裝材料的選擇要堅持生態性、安全性、實用性、經濟性、美觀性的原則,在色彩、質感、圖案上必須與城市道路有所區別,突顯綠道的特點,提高可識別性。
在綠道中設立服務設施是必須的,主要包括管理設施服務點和游覽設施服務點。管理設施服務點是綠道日常管理服務的工作場所,游覽設施服務點則能夠為綠道中的游客提供相關服務。在綠道建設中,必須合理規劃兩者,建立完善的服務設施。首先,根據在服務設施的布局上,應該堅持相對集中和分散的原則,制定科學的規劃措施,以期有利于綠道游人的使用,并且方便經營管理,充分發揮設施的效益。其次,綠道出入口、公交接駁站、景觀節點等應該相對集中設置,確保游客使用方便,提高設施的使用效率。另外,在材料選擇上應該選擇生態環保型,建立可移動、可拆卸、非永久性的服務設施。
綠道的標識系統主要有交通標線和交通標志。交通標線在設計時必須保證連續性和專屬性,為綠道使用者提供良好的連通性。綠道的寬度在道路寬度范圍內取最大值,標線寬一般是10cm,并且采用白色,若綠道側邊設置了側石則可以不設置標線。在綠道上通常還有諸如自行車的地面標記、下車推行標記等的相關圖案,一般設置在路口的進出處,如果是在長距離的路段上,則應該每隔500m設置一個標記,以此重復強調綠道路權[3]。在設計交通標志時也有一定的要求:各類標志必須清晰、簡潔,方便引導綠道游人,并且要具有特色,避免大眾化;同類標志的設置間距不能超過500m,若需將兩種以上標志設置在一個地方,可以將其合并裝置在同一根標志柱上,同個地方的標志內容應該避免重復[4];標志所選用的材料盡可能是環保型的,體現節約意識。
綠化景觀是綠道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在設計時要以生態保護、合理開發為原則,確保綠道可持續發展。植物種類的選擇要以地帶性植物為主,因地制宜,以適應大范圍的種植;盡可能的合理利用現有的自然和人工植被,保護生物多樣性。
綠道的交通工程設計是一個新興領域,目前相關研究較少,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員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創新,在進行綠道設計時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在保證工程設計質量的基礎上發揮各自的優勢,高效利用現有的自然、人文和社會資源,構建高品質、高內涵的綠道網。
[1]胡劍雙,戴菲.中國綠道研究進展[J].中國園林,2010,5(12):78-79.
[2]朱建偉.城市綠道景觀設計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2013,1(1):35-36.
[3]羅培蒂.城市綠道網絡構建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8(3):91-92.
[4]徐志紅,張美坤.淺談綠道的交通工程設計要點[J].市政技術,2012,10(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