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莉,張素英,陳錦秀,楊雪梅,鄭曉云,姚立群,Bj?rn Albin
體質影響著人對自然、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發病過程中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過程中疾病發展的傾向性等,進而還影響著某些疾病的證候類型和個體對治療措施的反應性[1]。中醫學認為婦女受孕后,陰血聚于沖任以養胎,致使孕婦機體處于陰血偏虛、陽氣偏亢的特殊生理狀態,有別于非孕狀態。而運用中醫體質理論進行孕期保健可降低妊娠期疾病的發生,提高孕婦生活質量,對提高我國人口素質和促進女性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2-3]。本研究從“治未病”的理念出發,調查福州市孕婦妊娠中期體質分布狀況并分析,為孕期保健提供依據。
1.1調查對象采用醫院和社區相結合的方式,于2010年9月—2011年12月調查孕中期(16~19周)孕婦1 000例。納入標準:35周歲≥孕婦年齡≥18周歲;孕婦身高≥1.45 m;18 kg/m2≥孕前體質指數(BMI)≥25 kg/m2;孕婦血壓<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福州籍或在福州生活3年以上。排除標準:精神、智力障礙者;有妊娠合并癥、并發癥者;遺傳疾病、性傳播疾病者。
1.2調查方法采用橫斷面研究方法,對福州城區(鼓樓區、臺江區、倉山區和晉安區)分層抽樣進行調查。按福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4],鼓樓區人口為687 706人,占本研究選取4區人口的25.6%;臺江區人口為446 891人,占本研究選取4區人口的16.6%;倉山區人口為762 746人,占本研究選取4區人口的28.4%;晉安區人口為792 491人,占本研究選取4區人口的29.4%。據此,本研究偶遇式分發問卷鼓樓區256份,臺江區166份,倉山區284份,晉安區294份。調查地點選取:鼓樓區: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臺江區:上海新村和蒼霞小區;倉山區:萬山社區、工農社區和太平洋城;晉安區:金城小區、錦繡文化小區和幸福城。調查員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或主管護師及以上產科護理背景,由中醫產科護理專家統一培訓,統一調查方式方法,規范調查標準用語。調查時,調查員與孕婦進行溝通,使其理解此研究目的,并通過贈送孕期保健宣傳手冊、積極解答孕婦各種問題等手段獲得孕婦配合。回收量表時,核查填寫中有無漏項;若有,及時請被調查者填寫完整,以確保獲得完整資料。
1.3調查內容采用2009年4月中華醫學會正式發布的《中醫體質與判定表》[5]進行調查,同時包含社會人口學資料:年齡、文化程度。
1.4倫理本研究獲得福建中醫藥大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調查對象被保證匿名,不涉及個人隱私,個人資料保密,并承諾可以在任何時間脫離本研究,對本人沒有任何負面影響。經調查對象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本研究開始對調查對象實施中醫體質調查。
1.5統計學方法運用EpiData 2.1軟件進行數據雙錄入,導入Excel中醫體質量表計算模板,按照量表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方法和標準,得出各條目的轉化分值和中醫體質類型,對于有邏輯錯誤的量表予以剔除。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率描述孕中期孕婦總體、不同年齡組和不同文化程度組體質類型分布,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一般情況回收1 000份量表中,其中11份量表存在邏輯錯誤予以剔除,有效量表989份,有效率為98.9%。孕婦平均年齡為(27.7±3.1)歲,最小年齡20歲,最大年齡35歲。各年齡段分布:20~24歲153例(占15.5%),25~29歲609例(占61.5%),30~35歲227例(占23.0%)。教育背景分布:最低教育程度為初中,最高學歷為碩士;初中學歷135人(占13.7%),中專學歷151人(占15.3%),高中學歷107人(占10.8%),大專學歷346人(占35.0%),本科學歷224人(占22.6%),碩士學歷26人(占2.6%)。
2.2孕中期孕婦總體體質類型分布情況根據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方法和標準判定孕婦體質類型:平和質200例(占20.2%),其余789例均為偏頗混雜體質(占79.8%),依次為:陽虛質28.5%(282/989),濕熱質25.5%(252/989),陰虛質25.2%(249/989),氣郁質23.1%(228/989),氣虛質23.1%(228/989),血瘀質19.1%(189/989),痰濕質10.9%(108/989),特稟質7.0%(69/989)。
2.3不同年齡組中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20~歲組各體質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80,P<0.05);25~歲組各體質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4.15,P<0.05);30~歲組各體質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700.35,P<0.05,見表1)。
2.4不同教育程度中醫體質類型分布情況初中組各體質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47,P<0.05);高中及中專組各體質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217.07,P<0.05);大專及以上組各體質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87.56,P<0.05,見表2)。

表1 不同年齡組中醫體質類型比較〔n(%)〕

表2 不同教育背景組中醫體質類型比較〔n(%)〕
目前有一些關于孕婦體質的研究[6-12],但關于福建地區孕婦中醫體質的研究較少。這些孕婦體質研究使用的測量工具有:中華醫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與判定表》[6-8]和自制《中醫體質評估表》[9-12]。因中華醫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與判定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應用廣泛,本研究選用此量表對福州市孕婦妊娠中期的體質狀況展開調查,旨在獲得福州市孕婦非疾病狀態下的體質類型分布特點,以期從改善孕婦體質入手,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達到優孕優生的目的。
3.1體質類型分析中醫學認為,妊娠后母體變化明顯地表現為月經停止來潮,臟腑、經絡的陰血下注沖任,以養胎元;同時,胎兒逐漸長大,氣機升降受阻,氣血運行不暢,脾腎氣化不利,母體易出現各種不適。在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孕中期孕婦平和質占20.2%,其余79.8%均為偏頗體質,偏頗混雜體質接近總體樣本的4/5,這符合中醫學對孕期生理變化的認識。偏頗體質前三位的依次為:陽虛質28.5%,濕熱質和陰虛質均25.2%。另外,氣郁質和氣虛質也占較大比例,均為23.1%。所以,福州孕婦孕中期的體質特點為多虛、多濕熱、多氣郁。
福州市是福建省省會,介于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1′,市區所在地屬于典型的河口盆地,氣候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無霜期326天,年平均氣溫為16~20℃,年相對濕度約77%,近年來熱島效應,夏季中午氣溫高達36℃以上[13],所以福州氣候屬炎熱、潮濕。在此自然環境下,福州人喜好夜生活,長期長時間使用空調,飲食清淡、量少、性味偏于寒涼且喜飲涼茶。研究發現長期低溫和寒涼性質的飲食確能遏制人體陽氣[14-15]。趙穎等[7]調查健康育齡非孕女性以平和質最為常見,其次為陽虛質,早期先兆流產患者體質類型以陽虛質為最多,而目前先兆流產的發病率正逐年升高。本研究也顯示福州孕中期孕婦陽虛質占首位,但與濕熱質與陰虛質百分比相差不大。夜生活易于傷陰,同時福州天氣炎熱,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腠理疏松,汗液排泄較多,加之女性婚后兼顧工作與家庭,平時失于鍛煉,故福州女性身體多瘦弱無力。《婦人大全良方》中說“婦人以血為基本”,女性孕后陰血下注胎元,更致陰虛與氣虛。多濕熱原因可能是現在的福州年輕人越來越喜歡炙烤、辛辣等肥甘厚膩食物,加之福州氣候本濕熱氣盛,所以部分孕婦體質濕熱。多郁原因可能是福州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生活節奏快,年輕人的生活和事業壓力大,加之胎兒在腹中使孕婦氣機升降受阻,而致多郁。
劉光華等[16]研究顯示,環境濕度過高,會造成小鼠機體的抵抗能力和調節適應能力降低,淋巴細胞轉化率、CD4+、IgG、IgM下降,CD8+升高。趙志遠等[17]研究發現,人工氣候箱制成高溫高濕環境可以造成大鼠熱損傷模型,而抗濕熱膠囊能抑制熱損傷大鼠的體溫升高,增強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的含量。由此說明,高溫高濕環境可以對動物機體造成損傷,產生氣虛和濕熱。近年在香港(1 023例)和廣州(1 186例)的調查研究顯示[18-19],女性(非重大疾病患者和非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的體質多虛、多濕熱。福州和廣州、香港同處在熱帶和亞熱帶過度區域,氣候、地理環境和人們生活飲食起居習慣相似,由此推斷,福州非孕非哺乳期女性的體質可能也為多虛、多濕熱,加之妊娠復養胎元,身體調節能力減弱,體質更加多虛,多濕熱。
3.2不同年齡組中醫體質分布特點分析《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言,女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本研究顯示:20歲~組體質類型分布平和質占第二位;25歲~組體質類型分布平和質占第四位;而30~歲組體質類型分布平和質占第七位,且有四種偏頗體質構成比超過30%。所以,年齡可能對孕婦體質產生影響。
3.3不同教育背景中醫體質分布特點分析不同教育背景組中醫體質分布與總體被調查孕婦中醫體質類型分布相似,可能由于網絡、媒體發達,加之被調查的孕婦均處于青壯年,教育背景在此期對孕婦體質影響較小。
總之,本研究顯示福州孕婦的體質特征為多虛、多濕熱、多郁。可以通過有針對性地調整孕婦的飲食生活起居,改善孕婦的體質,提高福州市優孕優生水平。
1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2苗凌娜.辨識體質在孕婦疾病防治中的意義[J].四川中醫,2011,29(11):32-33.
3張華.中醫體質理論在孕期保健中的應用[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3):105-106.
4福州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福州市統計局.福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http://tjj.fuzhou.gov.cn/njdtjsj/201106/t20110616_438162.htm?type=szf.2011.
5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ZYYXH/T157-2009)[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4.
6陳寶艷,曾蕾,趙穎.妊娠腹痛與孕婦中醫體質關系研究[J].江蘇中醫藥,2012,44(3):27-28.
7趙穎,吳惠君,羅頌平.早期妊娠婦女及早期先兆流產患者中醫體質類型的研究[J].新中醫,2010,42 (7):42-43.
8Wang H,Chen L,Su Y,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pre-pregnancy constitution and discomfort in the first trimester[J].Journal of Nursing & Healthcare Research,2010,6(1):3-12.
9張薏,周晨,林麗娜.孕期貧血與中醫體質的關系[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5):1010-1012.
10張薏,黃慧,周晨,等.妊娠中晚期中醫體質評估[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7):1435-1437.
11張薏,楊冬梅,莊愛,等.從易象思維到孕婦的中醫體質分型探討[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0,17(6):533-534.
12徐彩飛,張麗杰,顧曉春.中醫特色孕產婦保健模式的應用和管理[J].中國醫院,2011,15(3):35-36.
13福州政府網.走進榕城·自然地理與氣候條件[EB/OL].http://www.fuzhou.gov.cn/zfb/xxgk/zjrc/zrdl/dlqk/201112/t20111212_508263.htm.
14朱燕波,王琦,姚實林.中醫陽虛質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醫雜志,2007,48(12):1113-1115.
15鄭承鐸,鄭立升,楊曉云,等.福州人飲食性味涼熱和溫度高低與體質關系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2):58-61.
16劉光華,曲長江.外濕對造模脾虛小鼠免疫學影響的實驗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03,30(5):421.
17趙志遠,徐剛.抗濕熱膠囊對熱損傷大鼠脂質過氧化的影響[J].四川中醫,2004,22(9):15-16.
18黃志堅,李杏,劉彬,等.香港地區1022例中醫體質流行病學調查[J].熱帶醫學雜志,2011,11(2):144-148.
19梁惠陶,楊志敏,曾旭芳,等.廣州地區人群中醫體質類型基礎信息調查[J].廣東醫學,2009,30(10):1550-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