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秋,肖紅玲,張韶峰,梁玉磊,張瑞娟,張 敏,陳子龍,孫立虹
產后缺乳是指產婦分娩5 d后乳汁分泌不足,臨床表現為乳汁量少、甚或全無,不能滿足或完全滿足不同時期嬰幼兒的生長發育需要,同時還伴有相關的全身不調癥狀。產后缺乳不但嚴重影響嬰幼兒的正常身體發育,還影響產婦自身各機能的恢復,加大了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發生率。本課題組采用半刺配合按摩法治療肝郁氣滯型產后缺乳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所選120例患者均為2009年10月—2012年1月就診于河北醫科大學中醫學院門診和澄一藏乳腺工作室的患者,均確診為肝郁氣滯型產后缺乳。將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半刺按摩治療組(半刺按摩組)和針刺對照組(針刺組),每組各60例。半刺按摩組與針刺組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8±3)歲、(27±3)歲;病程分別為(23.7±2.3) d、(24.9±2.6) d;缺乳程度積分分別為(11.6±2.7)分、(10.7±2.5)分。一般資料具有均衡性。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版)[1]、《中醫婦科學》(第1版)[2]和有關缺乳臨床研究的文獻[3]綜合制定肝郁氣滯型產后缺乳診斷標準。主癥:產后乳汁少,甚或全無;乳汁稠,乳房脹硬而痛。兼癥:情志抑郁不樂,胸脅脹痛,食欲減退,或有微熱。舌象:舌質暗紅或尖邊紅,苔薄黃。脈象:脈弦或弦滑。以主癥為主要診斷依據,兼有兼癥中的一項或多項,并結合舌象和脈象進行綜合診斷。
納入標準:(1)符合產后缺乳肝郁氣滯型中醫診斷標準;(2)年齡為20~40歲;(3)自愿參加本研究;(4)妊娠37周以上在醫院分娩,產程無合并癥,單胎;(5)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年齡在20歲以下或40歲以上者;(2)乳房腫塊有紅腫熱痛炎性表現導致乳汁排出不暢者;(3)乳房發育不良或乳房有原發病導致乳腺組織破壞無法泌乳者;(4)有可能導致產婦體內激素水平紊亂的原發病而無法正常泌乳者;(5)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的疾病或精神病患者。
缺乳程度評分標準:(1)乳汁能滿足嬰兒2/3,需補奶1/3記為2分;(2)乳汁能滿足嬰兒1/3,需補奶2/3記為4分;(3)僅有少數乳汁分泌或需補奶>2/3記為6分。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于接診當天開始治療,1 次/d,連續治療5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進行數據整理分析,停止治療第1天進行療效評定。但依據臨床經驗,病程越短,需要的治療次數越少,部分患者未能完成1個療程的治療已經臨床治愈,仍對其進行維護治療,直到1個療程結束。兩組治療結束后均隨訪1個月。
1.2.1半刺按摩組胸部腧穴:膻中、神藏、氣戶、乳根、周榮等及乳房病變硬結局部;背部腧穴:肩井、天宗、肝俞、脾俞、胃俞及督脈背部腧穴。操作方法:室溫控制在25 ℃,患者脫去上衣,端坐在靠背椅上。胸背部腧穴皮膚常規消毒后,先用30號0.5寸毫針半刺(即快速刺入腧穴皮下,快速出針)胸部腧穴,輕微刺激腧穴,使腧穴局部產生微微麻脹的感覺即可。再用指摩法適度按摩乳房局部硬結,順著輸乳管走行方向,從乳根向乳頭方向按摩,用拇、食指擠壓乳暈部,將乳汁從輸乳管口擠出,如此往返數次,直到硬結變軟,慢慢消失。最后用半刺法針刺背部腧穴,疏通背部氣血。手法采用平補平瀉為主。
1.2.2針刺組腧穴:少澤、內關、太沖、膻中及乳根。操作方法:患者端坐在靠背椅上,局部皮膚常規消毒,采用26號毫針針刺腧穴。手法采用平補平瀉為主。
1.3指標檢測方法
1.3.1泌乳量嬰兒需佩戴尿不濕,以排除嬰兒排尿引起的誤差。每次授乳前后分別測量嬰兒體質量,其體質量差值即為泌乳量(1 g=1 ml)。
1.3.2血清指標早晨7點患者空腹且尚未哺乳時抽血,治療前后各查一次。采用酶聯免疫法測定雌二醇(E2)、催乳素(PRL)的含量,試劑盒由天津九鼎醫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測定時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操作。

2.1兩組治療前后泌乳量比較兩組治療前泌乳量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比較,每天的泌乳量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血清E2、PRL含量的比較兩組治療前血清E2、PRL的含量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E2、PRL的含量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泌乳量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E2、PRL含量的比較
注:E2=雌二醇,PRL=催乳素
祖國醫學認為,肝郁氣滯型產后缺乳是由于肝氣郁結導致氣滯乳瘀,久郁則引發,木盛乘土,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乏源,乳不得榮,導致乳汁分泌不足,引發缺乳。現代醫學認為,產后乳汁分泌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由血液中的PRL含量及其與乳腺腺泡上皮細胞上的受體結合程度、乳汁排出通道暢通程度三方面因素決定。PRL是促進乳腺泌乳的主要激素之一,可直接與乳腺泌乳細胞膜上的受體相結合,通過激活乳腺泌乳細胞膜上結合酶和腺苷環化酶的活性而達到泌乳的作用[4]。現已證明產褥初期乳汁分泌與授乳后PRL值的反應性上升程度有密切關系。早期有效興奮垂體前葉可促進PRL細胞產生PRL,促使乳汁分泌和合成[5]。
本研究組通過長期臨床實踐和反復實驗研究,總結出采用半刺配合按摩法治療肝郁氣滯型產后缺乳的方法。此方法健運脾胃、疏肝通乳,選取胃經、脾經、肝經、腎經及任督脈腧
穴,先采用半刺法進行刺激,疏肝同時又注重補益先后天之本,然后在乳房局部及督脈進行按摩,疏通了乳房局部經脈,標本同治,使乳汁通順條達。諸法同用可起到調理陰陽,補益、調暢氣血,疏通經絡,消腫散結的作用,此正合《內經》“陽化氣,陰成形”之意。結果顯示,兩種療法療效相當,然而采用半刺法極大地減輕了患者對針刺的恐懼,《靈樞·官針》有云:“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此法操作無痛、便捷、患者容易接受。同時在乳房局部及背部督脈配合按摩,既可疏通乳房局部經脈,使氣血運行通順條達,又能夠使患者感覺舒適放松。故此法較單純針刺具有痛苦小、適應性好、患者容易接受和堅持治療等優勢,為臨床治療本病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較好療法。另外本法簡便易行,對從業人員要求較低,更適合于社區和農村推廣及應用。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3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2馬寶璋.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3吳文芝.缺乳的中醫辨證治療[J].四川中醫,2005,23(6)68-69.
4PL 佩利特,VR 楊.蛋白質食物的營養評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13-133.
5田洪,陳子淵,何清林.乳泉顆粒劑催乳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草藥,2001,32(9):81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