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 黃建輝
廣東省農墾總局 蔡杰
廣東省農墾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廣墾集團)農業生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越自然條件,農產品產量高、質量好,加工能力強,但好的產能并不一定有好的回報,其目前存在兩大問題:一是生產的主要產品為橡膠、白糖、劍麻等,這類產品附加值不高,單位利潤低;二是部分品牌較好、利潤率較高的綠色食品,如茶葉、糧食、水果等,卻因為在銷售渠道話語權不夠,使得產業鏈條上利潤率最高的銷售渠道未能掌握在自身手中,無法做大、做強。因此,廣墾集團提出要進行產業布局調整和轉型升級,利用現有土地資源生產出附加值更大的綠色食品,并最終構建可自己掌控的基于產供銷一體化的綠色食品產業鏈戰略規劃。
綠色食品產業鏈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為了保證該規劃的可行性,對其進行客觀、準確的SWOT分析成為必然,以便為該戰略規劃制定更合適的發展策略。
1.1.1 擁有強大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廣墾集團是農業部兩大直屬企業之一,現直轄湛江、茂名、陽江、揭陽、汕尾5個二級農墾集團、46家國有農場,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建有8家境外工廠和3個種植基地。擁有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農場3個、全國南亞熱帶作物名優基地5個、全國南亞熱帶作物良種苗木繁育基地1個、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農場5個、農業部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區5個、廣東省南亞熱帶農業科技園1個。
1.1.2 作為國家生產隊和農業部直屬國有企業,易獲消費者信任
廣墾集團與廣東省農墾總局(簡稱廣墾總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是農業部直屬的國有大型企業。廣墾總局為正廳級事業單位,轄廣東湛江農墾局、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農工商學院)兩個副廳級單位,下設湛江、茂名、陽江、揭陽、汕尾5個農墾局。作為我國農業生產的“國家隊”和現代農業建設的“排頭兵”的農墾系統,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和信任。
1.1.3 擁有強大的科研實力
廣墾集團擁有農工商學院、廣東省湛江農墾科學研究所等高等科研院校及機構。農工商學院在校生跨入國家特大型職業技術學院行列,開設有食品加工技術(綠色食品方向)、食品營養與檢測、農產品質量檢測等專業,在農產品研發方面具有較強科研實力。廣東省湛江農墾科學研究所下設有廣東農墾現代南亞熱帶農業良種繁育中心、生物技術中心、廣東農墾測土配方施肥指導中心、綜合功能實驗室等,2009年,被廣東省科技廳批準為省級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單位,2010年,被授予南亞熱作健康種苗科技示范基地。
1.1.4 擁有雄厚的農產品檢測技術
農工商學院于2007年開設了農產品質量檢測專業,是全省唯一開設此專業的高職院校。目前,農工商學院與廣東農墾科技中心共建800平方米的廣東農墾農產品檢測中心,該中心重點承擔各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檢測工作,以增強廣墾集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輻射周邊地區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物流園區。
1.2.1 營銷系統有待完善
農墾集團自身也有品牌較好、利潤率較高的綠色及有機食品,卻因為流通和渠道建設落后,不能直接面對消費者,產業鏈條上利潤率最高的流通渠道和銷售終端未能掌握在自身手中,無法做大,因此,現有營銷體系將會制約集團構建綠色農產品產業鏈戰略規劃的實現。
1.2.2 缺乏農業品牌經營與運作
廣東農墾不缺乏優質的品牌產品,集團擁有“三葉”牌菠蘿罐頭、“蜂泉”牌白砂糖兩個中國名牌產品,“紅江”牌紅江橙、“雄鷗”牌蒸青綠茶兩個中國名牌農產品,“雄鷗”牌蒸青綠茶一個有機食品,“三環”牌白砂糖等六個國家A級綠色食品,“太陽”牌劍麻纖維等九個廣東省名牌產品。但這些品牌沒有很好地進行市場推廣和傳播,在全國競爭力有限。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市場營銷時代已經過去,好的農產品同樣也需要品牌化營銷。
1.2.3 主要產品附加值不高,精深加工產品少
廣東農墾農產品產量高、質量優質,但主要產品如橡膠、白糖等初級農產品。發達國家農產品采收后商品化處理率達到100%[1],但上述初級農產品幾乎沒有精深加工處理,食品鏈條短,因此,產品附加值低,急需轉型升級,研發及種植更多可帶來高附加值的綠色食品。
1.3.1 政策助推綠色食品發展
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在重點任務之一的“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中,提出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業,推進訂單生產和“農超對接”,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2]提出,要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搞好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工作。2011年3月在重慶召開的全國綠色食品工作座談會指出,在“十二五”內,我國綠色食品發展要提升產業發展規模和質量、提升品牌公信力和競爭力[3]。上述政策的實施會大大促進我國綠色產業發展。
1.3.2 消費綠色農產品已成為消費者共同要求
目前,我國經濟每年保持8%左右的增長,居民收入也大幅增加,從而促進了消費需求的增長,而消費需求增長是綠色食品產量快速上升的核心。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公眾對食物要求由數量型轉向質量型轉變。再加上目前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越來越注重農產品的食品安全性,因此,越來越重視綠色農產品。
1.3.3 團餐行業高速成長正拉動綠色食品需求
團餐是以團體為單位消費、以滿足整體性服務為主的餐飲服務形態,其主要體現在為各學校、企事業單位、機關、醫院等提供工作餐。目前,團餐行業正進入一個高速成長期,其發展需要以安全的食材為前提,特別是中小學營養餐等,更指定定點綠色食品蔬菜供應基地為其食材供應商。隨著人們對綠色食品更深入的認識和對食品安全重視程度的加深,更多團餐會選擇綠色食品。
1.3.4 冷鏈及信息技術逐步推廣和應用,促進綠色食品流通
冷鏈物流技術推廣和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配送自動化、冷鏈運輸智能化、冷鏈追溯全程化。信息化技術在冷鏈物流中得到廣泛應用,RFID、條碼技術等信息化應用程度不斷提高。這些適應我國國情的低能耗、低成本科學技術的廣泛推廣,推動著我國包括反季節果蔬等在內的高價值綠色農產品冷鏈流通的迅速興起。
1.4.1 綠色食品行業標準與質量檢測標準的執行任重而道遠
食品安全事故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對包括綠色食品在內的食品安全的信心,也對食品質量監督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溝油、三聚氰胺、肯德基蘇丹紅,雀巢“嬰兒米粉”、瘦肉精等事件,充分暴露了不同部門之間質量標準不同、監管不力等問題。因此,食品標準及食品質量檢測標準上的不統一困擾著生產者、執法者和消費者,從而影響了綠色食品發展。
1.4.2 廣大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接受需經歷一個過程
除沿海城市和發達地區社會化程度較高外,中國整體對綠色食品的認識不足。消費者的農產品綠色食品理念仍非常淡薄,消費者實際對綠色食品認可度并不是很高。據調查,綠色食品的市場價格比普通產品平均高出19.8%[4]。大部分的消費者仍屬于價格敏感型,高價格的綠色食品影響了其在市場上的推廣和普及。
1.4.3 綠色食品質量要求越來越嚴格
在國際上,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借此構筑起非關稅的“綠色壁壘”,限制或禁止國外商品進入,以達到貿易保護目的。我國大部分蔬菜及瓜果進不了日本,牛肉進不了歐盟,豬肉、牛肉、蘋果等也進不了美國[5]。而要沖破該層保護墻,使得農產品更具有國際競爭力,很關鍵一個問題是必須使農產品更“綠”。同時,在國內,消費者也越來越“挑剔”,食品安全意識逐漸加強,對產品質量等要求日益提高,這將大大增加綠色食品生產成本。
廣東農墾綠色食品產業鏈應揚長避短,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及外部機遇,同時,避開劣勢及威脅,以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農場為依托,輻射帶動各農場,構建上規模、有品牌、科技含量高、標準化生產和追溯的農產品加工及營銷一體化的產業體系,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為此,建議采用如下“五化”發展策略。
可采用“生產基地+物流配送中心+營銷網絡”的產供銷一體化模式。另外,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發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訂單與直供(配送)相對應,以更好地實現農超(校、企)對接。
從區域的特色資源出發,找準市場定位,大力發展優質菠蘿、龍眼、荔枝、香蕉、火龍果及北運菜等熱帶、南亞熱帶特色經濟作物及引進和繁殖推廣國外優良品種。發揮土地、區位、關聯產業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規模化生豬、雞、鴨等養殖業,使之成為一個統一和諧的循環經濟生態鏈。做大、做強現代農業,使之成為全國冬季蔬菜生產基地,全省南亞熱帶農產品生產基地。
整合產業資源,實現生產規模化、初級深加工規模化、配送規模化。穩步推進產品認證和基地建設,逐步擴大總量規模,不斷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立足區域農業資源優勢,打造大型綠色食品種植及加工基地。
要達到四個標準化: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標準化,質量檢驗檢測體系標準化,全產業鏈質量追溯系統標準化,包裝、標簽與儲運標準化。健全質量安全追溯機制,探索綠色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大力推進生產檔案、產品編碼、包裝標識標準化;推行電子監管平臺建設,逐步建立標準化的農產品監管網絡,把好生產源頭關。
品牌意味著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6],特別是以質量安全為主打的綠色食品,品牌更顯重要。廣墾綠色食品產業鏈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營銷品牌化,著眼于創建以農墾特色農產品自有品牌為基礎的農墾銷售渠道體系,以便控制產業鏈最下游零售終端。持續加強品牌宣傳和市場建設,挖掘企業和產品文化內涵,增強綠色食品品牌底蘊,著力提高綠色食品市場競爭力。
為解決廣農墾集團目前存在的產品附加值不高及銷售渠道話語權不大的兩個問題,本文立足農墾,采用SWOT法分析了廣墾綠色食品產業鏈自身優勢和劣勢,及面臨的外部機遇和威脅,并提出了產業縱向集成化、產品定位化、產業鏈運作規模化、產業鏈運作體系標準化,以及營銷品牌化的發展策略,以便為廣墾集團構建一體化綠色食品產業鏈的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提供參考依據。
[1] 羅麗娟,郝換換,張旭,張月辰.河北省果品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6).
[2] 廣東農業廳.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發布[EB/OL].[2012-8-7].http://www.gdagri.gov.cn/nyxw/zhyw/201208/t20120807_197130.html.
[3] 劉偉榕.我國綠色農產品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J].農業展望,2011(9).
[4] 王運浩.我國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近期發展成效與推進路徑[J].農業產品質量與安全,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