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橋縣位于山東省西北與河北省東南邊緣,滄州市管轄區。滄州地區南端。東與寧津縣、陵縣毗連;南與山東省德州市為鄰;西隔南運河與景縣相望;北與東光縣接壤。總面積582.9平方公里。圍繞打造雜技文化旅游名城,吳橋大力實施了“工業強縣、開放興縣、環境立縣”三大戰略,全力推進“一區(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兩鎮(桑園鎮、鐵城鎮)、三大產業(雜技旅游、棉花、林果蔬菜)”建設,經濟和社會事業已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吳橋大地處處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2004年,中國文聯將“中國雜技之鄉”的榮譽授予了河南周口市和河北吳橋縣,使周口成為全國唯一的市級“中國雜技之鄉”。 濃厚的雜技藝術氛圍,催生了眾多的雜技戶、雜技村、雜技鄉。從市、縣到鄉、村,從基礎培訓到高精尖競技,各類雜技團、魔術團、馴獸表演團、飛車表演團等猶如朵朵鮮花,開遍周口大地。河北省吳橋縣一向有“雜技之鄉”的稱譽。2007年,吳橋縣雜技團就獲得了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當地人們把雜技叫作“耍玩意兒”,民間流傳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玩意兒,人人有一手。”可見,雜技在吳橋縣是十分廣泛和普及的。吳橋的雜技藝術有很久遠的歷史,1958年,滄州吳橋縣小馬廠村出土的距今約1500年前南北朝東魏時期的古墓壁畫上,就描繪著倒立、肚頂、轉碟、馬術等雜技表演形象。但是,滄州吳橋雜技在全國享有盛譽則在元朝以后。現在,在吳橋縣境內,無論是村莊農舍,還是田間地頭,或是街頭院落,到處可以看到演練雜技的動人場面。勞動工具或生活用具,都可以當作演練雜技的道具。有些雜技世家,從一兩歲起就訓練小孩子的雜技功底。現在,全縣有幾十個專業的或業余的雜技團,演員1000多人。平時有一兩手雜技本領的人不計其數。 多年來,這個馳名中外的雜技馬戲之鄉,培養出了一大批技藝精湛的專業演員。北京、沈陽、天津、哈爾濱、重慶、昆明、太原、廣州、西安、武漢等全國50多個雜技馬戲藝術團體中,有許多演員來自吳橋。其中,有不少人已成為在國內外享有盛名的雜技表演藝術家。如中國雜技協會副主席、被譽為“雜技藝術之花”的武漢雜技團團長夏菊花,她的家鄉就是吳橋。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雜技團的王喜福,他主演的“空中吊子”、“晃板”、“椅子頂”等節目,得到國內外觀眾的好評,并錄制成影片播放。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邊云明,1956年隨中國雜技藝術團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訪問演出時,他主演的“蹦床飛人”、“杠桿定車”等,為祖國贏得了榮譽。1981年,河北雜技團到墨西哥等4國演出,主要演員也大多數來自吳橋。法國“明日”與“未來”國際馬術節主席莫克萊爾先生對吳橋雜技給予充分的肯定:“吳橋不僅是中國的雜技之鄉,也是世界雜技藝術的搖籃”。


吳橋雜技藝術中專學校1999年被文化部批準命名為國際雜技藝術培訓中心。建校以來,該校已向廣州、北京、遼寧等16個省市雜技團體和文藝單位輸送優秀雜技人才幾千名。學校的演出和人才備受國家中央重視,多次赴中南海及海外為領導人和國外友人演出。
感受吳橋的雜技文化,不得不去的就是雜技大世界,這里以其獨特的風格贏得了海內外廣大游客的贊譽,先后被省政府、省旅游局評為“河北省名牌旅游景區”、“十佳旅游景區”;被國家旅游局列為“民俗風情游”、“華夏城鄉游”、“中國民間藝術游”指定旅游路線之一,并被列入奧運旅游線路。今天,世界雜技看中國,中國雜技看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