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作為雜技大國,自有不同于其他國家的深厚技藝。雜技藝術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漢代它被稱為“百戲”,隋唐時叫“散樂”,唐宋以后為了區別于其他歌舞、雜劇,才稱為雜技。除了文獻的記載,在隋煬帝時,設立了太常寺,這里專門教授雜技技藝。雜技到了唐代有了更高層次的發展,當時許多著名詩人的詩中都有反映,例如,白居易的新樂府《西涼伎》中就有描寫“舞雙劍,跳七丸、裊巨索,掉長竿”的詩句。到了宋代,雜技藝術已有了40多個節目,那時,有人能表演挑一擔水在繩索上行走的絕技。可見,當時的雜技藝術水平之高。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雜技藝術煥然一新,許多省、市成立了專業劇團,創造了許多新節目,增添了燈光、布景、樂隊。層出不窮,多式多樣的雜技表演已經推動中國的雜技表演走向了世界。

中國雜技的藝術特色鮮明,雜技難度與質量高,藝人的挑選與從業嚴格,從整體藝術規律來看,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特別重視腰腿頂功的訓練。中國雜技藝人,即使是表演古彩戲法的演員也都要有扎實的武功基礎。
第二,險中求穩、動中求靜,顯示了冷靜、巧妙、準確的技巧和千錘百煉的硬功夫。如“走鋼絲”中種種驚險的表演,都要求“穩”。
第三,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從無到有,顯示人類的創造力量。
第四,輕重并舉,通靈入化,軟硬功夫相輔相成。最能表現這一藝術特色的是“蹬技”節目。
第五,超人的力量與輕捷靈巧的跟斗技藝相結合。例如,在當代的《千斤擔》節目中,一位老演員手舉腳蹬同時舉起四副石擔和七、八個演員,負重達千斤以上,表現了超人的力量。
第六,大量采用生活用具和勞動工具為道具,富有生活氣息,顯示了中國雜技與勞動生活的緊密關系。
第七,古樸的工藝美術與形體技巧的結合。例如,“耍壇子”、“轉碟”等表演把中國的瓷繪藝術與雜技交融在一起。
第八,中國雜技有著極大的適應性,表演形式、表演場所均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第九,中國雜技有著嚴密的師承傳統,又與姐妹藝術關系密切。中國雜技的每一種技藝都是代代相傳,但同時它又從戲曲、舞蹈、武術中吸收了大量的營養。

中國雜技藝術保留著歷史最悠久的傳統節目,其中有些就與酒和酒器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散發著酒文化的醇香美韻。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雜技藝術形成即浸潤其中。從雜技最輝煌的漢代至二十世紀堪稱“活化石”的雜技藝術的復興、燦爛及其走向世界的當代,一些優秀雜技節目,都閃射著酒文化的光輝,可謂藝術史上的趣事軼聞。
1953年,中國雜技團成立后,帶著中國人民的友好祝愿和濃厚情誼,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先后出訪了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芬蘭、丹麥、瑞典、奧地利等十四個國家,通過這些負載著中華古老文明的雜技節目,使這些國家人民感受到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智慧、樂觀、文明的人民,中國是熱愛和平,與各國人民友好共處的國家,雜技演出為新中國的外交勝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的雜技真正意義上地做到了雜而不耍、技而不驕,善于發展,有容乃大。中國雜技藝術以它無與倫比的精湛技藝,絢麗多層的傳統節目,獨特鮮明的民族風格,博得了國內外廣大觀眾的贊賞和喜愛。人們從這項傳承數千載,歷萬劫而不衰的形體表演藝術中,看到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智慧、樂觀和不斷追求超越自身與客觀束縛的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