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昕/文

品味自然的味道——與芒果、石榴、香蕉、江魚結緣,生活氣息濃郁到可以下肚;
許愿古村落——與硯、石結緣,民間手工藝人為你圓夢;
馳騁史迪威公路——與抗戰結緣,遙想當年大軍壓過,車流滾滾;
邂逅拉 古渡——與石結緣,渡瀘水,看潮起潮落。
大龍潭風景區位于柳州市區南部,距市中心僅三公里,規劃面積約544公頃, 是一個融斯特自然山水景觀,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亞熱帶巖溶植物景觀為一體的大型風景瀏覽區。大龍潭古稱“雷塘”,位于城南叢山之間。在雷、龍兩山絕壁之下,有兩股地下河水日夜不斷地涌出,匯集成雷、龍二潭。潭水外溢匯集成清平如鏡的千畝鏡湖,湖水由西向東延伸,沿山邊流到蓮花山腳后又悄然潛入地下,像一條來無蹤去無影的游龍。
雷龍二潭水常年恒溫 (18- 22 ℃ ) ,每逢隆冬,水汽蒸騰、煙霧繚繞,故稱“雙潭煙雨”。雷、龍二山夾水相峙,相傳雷、龍二神在此司掌雷雨,世稱“龍雷勝境”。又因崖壁有明代兵部右侍郎,柳州八賢之一的張摩崖石刻詩“山下清泉出,林間百發來。寒云如可臥,不必問蓬萊”。“龍潭勝境”仿佛蓬萊仙境。
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州刺史柳宗元曾為民禱雨于此,著有《雷塘禱雨文》傳世。現建有“禱雨文碑亭”、“祭臺”及“雷塘廟”等紀念性建筑,此外尚有張垂釣遺址“張釣臺”。明代名士羅之鼎書齋“側山樓”等名勝古跡及龍山鯉魚嘴貝丘古人類遺址。 雷龍二山之外,園內諸峰均具勝名,或擅以形似,或長于傳說:惟妙惟肖、神形畢至,形成臥虎山“龍潭虎躍”、牧童山“牧童橫笛”,仰獅山“青獅戲珠”、美女峰“美女照鏡”等絕妙佳景。公園在規劃和建設上,別具匠心地以廣西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風物民俗為主要造圖內容,融少數民族風情特色與秀美的自然景色為一體。
壯鄉、瑤山、苗嶺、侗寨傣村等少數民族風景村寨均依各民族生活習俗建造。或依山傍水、或高踞山崖、或散落在茂林之中,造型別致,建筑精工。民族風情游覽線已初具規模,以“鼓樓”、“龍潭風雨橋”、“木樓民居”和“輕松山房”等建筑組成的侗寨蔚為大觀。靜臥鏡湖之上的“龍潭風雨橋”系仿木鋼筋混凝土廊橋式建筑,以三江程陽風雨橋為藍本設計、建造而成。整座橋亭飛檐,極具特色。傍水而建的九層鼓樓為正四邊形塔樓結構,飛檐重閣、琉璃裝飾、葫蘆頂、端莊肅穆;內設景廊,盤旋而上,上懸“款鼓”,既體現侗人擊鼓示警聚眾之意,又應和游人登高望遠之心。
蘆笙坪上幾根蘆笙柱拔地而立,各柱彩雕均不雷同,或盤龍繞柱,或牛軛垂懸,或錦雞翹羽,凡臨此境,仿佛笙歌陣陣回蕩山間,舞姿幢幢躍入眼簾,自擅一方之勝。西來鏡湖流水匯淵成藪,湖光山色,美女迫形,桃紅柳綠,草坡起伏,滿目蔥籠。風情線上的“壯鄉”便坐落其間,對歌亭,鎮水亭隔水相望,榕樹橋形動人。
千欄式建筑——壯民居緣水修筑,極富水鄉生活情趣。傣村已建有民族餐廳,傣亭等,建筑多以徒坡屋面見長。村內竹籬環繞,綠草如茵、魚尾葵、假檳榔、伊拉克蜜棗等亞熱帶植物和別致的傣式建筑相映成輝,形成一派南國風光。 到龍潭公園游覽不僅可以飽覽亞熱帶巖溶地區的奇山秀水,風格各異的少數民族建筑;還可以欣賞民族村寨內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歌舞表演,品嘗別具一格的少數民族菜肴。
大龍潭有六奇:
一是奇。龍潭的源頭是雷山絕壁下的一泓清泉,它從雷山絕壁下緩緩流出,與咫尺相隔的雷潭經地下河相通,清澈的泉水經八龍噴水壩瀉入鏡湖后蜿蜒穿園而過,注入園外蓮花山下的溶洞里。所以龍潭之水表面看是靜止的,實際又是流動的(這倒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呵呵),所謂龍潭之水來無蹤去無影。“問潭哪有清如許,為有龍源活水來”。
二是無圍墻。但人走大門卻進不去。它由一湖二潭、四谷、二十四峰環繞而成,全園僅有北面和東面兩個山口與外界相通,群山環抱的公園自成屏障。
三是美。園內景觀如世外桃源般秀麗迷人。碧潭幽深,平湖如鏡,群峰疊翠,清溪潺潺,構成一個天然大盆景。人們由鬧市入此,恍入蓬萊仙境。

四是古。80年代初,柳州市博物館羅秀英和桂林市文管會譚發勝在大龍潭周圍進行摩崖石刻調查時發現鯉魚嘴遺址并采集到少量夾砂陶片。之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柳州市文物考古隊和柳州市博物館聯合對鯉魚嘴巖廈貝丘遺址進行了第2次發掘,總計發掘面積約8平方米,共發現陶片、石器、骨器以及石核、廢石片等千余件,取得了重要的學術成果。鯉魚嘴(貝丘)遺址位于大龍潭公園內的大龍潭東北、龍山南麓的巖廈下,北距柳江河約3公里。遺址面積約200余平方米,其年代約為距今6500——9000年。
五是風景區大。大龍潭風景區總規劃面積544.3公頃,是北京頤和園的1.82倍。
六是多。大龍潭園內植物品種繁多,據初步統計,約有124科700余種,常年綠樹如云、芳草如茵,山林氣息沁人心脾。因此大龍潭風景區又被稱為柳州市亞熱帶巖溶景觀植物園。
如今,“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林茂”的龍潭公園,正期待著您欣賞它冬季如仙境般的煙雨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