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第十四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近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完美落幕,一年一度的走向世界的中國雜技之鄉吳橋再一次成為國內外文化與媒體的焦點。本著“門類齊全、技藝高難、崇尚創新、同類領先”的原則,本屆雜技節從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個世界著名雜技團體的近300個節目中精心篩選出24個國(境)外節目參賽,同時,本屆雜技節將繼續組織公益表演活動,與往年不同的是,推出了“雜技節進商場”、“雜技節進旅游點”等社區演出新形式。備受小朋友喜愛的馬戲大棚也再次亮相雜技節。
雜技藝術的由來。
雜技,亦作“ 雜伎 ”。 指柔術、車技、口技、頂碗、走鋼絲、變戲法、舞獅子等技藝。現代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難動作的表演性節目。
雜技,是我國優秀傳統民間文化藝術之一,至今世界上沒有發現更早于我國記述此項活動的史料,可以說,中華民族是雜技的搖籃,是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烹制出來的一道文化珍饈。

我們不否認人類在新石器時代就有雜技之能的顯現,尤其在中國,我們可以通過考古發現,在簡單又重復的勞作和部落戰爭中,已經創造出需要磨煉意志和身體強度的武術技能,同時在人們的休閑娛樂中,還有為了表達高興與喜悅的身體性的表演,但此時雜耍的成分更為濃重,直至公元前770 年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列國兼并激烈,群雄角逐,競相養士。這些士中當然也有口把式,以出謀劃策、能言善辯的說客為特征,但更多的是身懷奇技異巧或勇力過人的大力士。這些人就成為了雜技藝術的正式表現者。
雜技,無論在哪個朝代繁衍與繁榮,都從未離開過人類的身體力行,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發展后的民間雜技更多是配以歌舞或自然動物合作而成的節目性表演,但我們始終不能拋棄雜技多年來在中國宗教、武術、宮廷文化、運動、娛樂中呈現的姿態與重要作用。
如果說中華民族孕育了雜技藝術的胚胎,世界文化就給了其更為多元強壯的觸角,努力蓬勃發展后的輝煌受益于為此事業奮斗不惜汗水與體能的人們,也同時樂道于世界各地的人們,幻術、馴獸、角力、滑稽、高空技巧等等,至今仍被人們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