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存與彼此包容,是自然世界的基本形態,是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是治國理政的基礎信條。以包容性為視角,回望反思中華文明的發展軌跡與優劣得失,尤其是近三十多年來的飛速發展,不僅可以明了自身的傳統優勢,也可以更清楚地辨別短板與不足。擴充文化和理論上的自覺自信,正視并承認多元多樣與包容厚德,努力使不同元素加強和合,發揮其內部凝聚和整合功效,也是探討中國包容性的根本要義所在。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考諸中外歷史,放眼世界各國,絕不存在涵蓋一切的同一性。實踐證明,不同的背景、制度、價值觀念和利益格局在共時環境下相互競爭與碰撞,往往是那些最有包容雅量、最善吸收轉化,最能主動自信的價值觀念最后勝出,也最具有持續經久的活力和潛力。可以說,包容性作為一種價值信仰和道德規范,它的致勝之道正是融合了堅守與吸收,繼承與創新、自由競爭與普遍得利的辯證關系。
作為世界歷史上唯一沒有間斷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文明體系,中華文明始終保持著極大的包容性。一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就是一幅各個民族、各種思想、各種文化相互包容、不斷融合的生動畫卷。作為中國包容性的重要體現,“和”是中華文化的根基與標志,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和日常生活中,內化為中國人思維邏輯和行事準則,惟有和諧、融合才能產生、發展萬物,包容是中國人理解萬物起源和運行規則的方式。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經濟、社會與政治上的包容性,可以使資源優化配置,并能構建寬松暢通的發展氛圍與渠道,使人得其位,物得其所,更能破除社會僵化鎖鏈,消融階層間的分歧和排斥。更重要的是,執政黨通過包容性的政策、舉措,贏得了民心,強化了根基,增長了本領,對建設與發展的規律理解得更深刻,運用得更嫻熟,從而使執政地位更加鞏固與堅牢。在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持續發展,促進民族偉大復興的深刻背景下,認真反思中國社會的包容性特征,理順一元統領與多元共存關系,完善治理手段,不斷突破陳舊觀念的束縛與利益固化的藩籬,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使命與課題。
當然,包容并不意味著毫無原則、不加鑒別的容忍與吸收,也不是放棄價值判斷的一味趨同。堅守底線基礎上的包容開放,促進思想領域的百家爭鳴,秉持相互尊重、互惠共贏的務實方針,應是我們長期不變的追求。
在觀念世界與現實環境中,如何把握堅守與包容的辯證統一?當用包容性這束光去“觀照”現今的制度、模式與觀念 ,還有哪些急須補充完善之處?文化上的包容性是如何反作用于經濟與政治生活?作為一種應當長期堅守的戰略,包容性元素、特征如何“落腳生根”,不斷充實到頂層設計與制度規劃中?
在本期專題策劃里,我們將相關專家的研究成果集中刊發,盡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現這一重要概念的全部內涵,并熱忱希望引起理論界、思想界繼續探索的熱情與興趣,在辨爭論難中形成共識,并推動觀念與制度不斷創新與前進,最終裨補政事,利于民生。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