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伍貽康,中國歐洲學會副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教授。
研究方向:歐洲一體化、國際關系等。
主要著作:《多元一體:歐洲區域共治模式探析》、《區域整合與體制創新》、《歐洲經濟共同體》等。
摘要 目前,世界形勢的發展動向和前景混沌不清,世界局勢復雜多變;人類正處在歷史性大變革時代,全球化、區域化、國家化并存發展是時代的一個基本特征,區域化是當今時代的一個值得深究的重要特征。在深層次、多視角評判和剖析歐債危機發展勢態、危機性質、和解救危機戰略及政策的基礎上,應對歐洲一體化歷程進行反思和重新審視。應通過解救危機,促進歐盟一體化實現變革轉型。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對歐洲一體化的動向及未來的見解。
關鍵詞 歐債危機 反思 重新認識歐洲 歐洲一體化動向和未來
大變革時代的世界與歐盟
當今世界,科技迅猛發展,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瞬息萬變,全球局勢急劇動蕩。包括歐洲在內的整個世界,經歷著有史以來最劇烈、最顛覆性的變革,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政治生態、國際關系……一切都在變,危機頻發,風險疊加,世界形勢的發展動向和前景混沌不清,難以清晰判斷。從世界整體到各國,各方面的發展不平衡日益加劇,貧富差距愈加擴大,失業趨于嚴重,各類泡沫愈來愈大,要求變革的人越來越多。舊的平衡已被徹底打破,競爭和變革異常激烈,世界很不太平。這是個動蕩裂變的時代,局勢發展復雜多變,致使人們躁動不安,迷茫失措。
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發酵蔓延以來,歐美發達國家固有的平靜已被打破,資本主義深刻的制度危機、意識形態危機頻頻顯露,“末日景象”比比皆是,不少人哀嘆資本主義似乎已走到盡頭,美國夢、歐洲夢……變得虛幻,正在褪色。對現存秩序不滿和要求社會變革的沖擊波一浪高過一浪。
人類發展正處在歷史性大變革時代,全球化、區域化、國家化并存發展是時代的一個基本特征,區域化是當今時代的一個值得深究的重要特征。
歐債危機是個比預想中嚴重得多的“大膿包”,歐洲是當前這場世界性危機的重災區,歐盟正面臨更具挑戰性變革的機遇,到了重新審視和認識歐洲的時候了。
對當前歐債危機的剖析和反思
我們必須深層次和多視角地分析歐債危機對歐洲嚴重而深刻的沖擊,充分認識歐債危機的發酵和惡性循環,充分認識這次危機的性質及其幾何級數式的影響,充分認識目前歐洲局勢的復雜多變。
迄今,歐洲人對危機的認識、克服危機的應對部署和政策措施還存在嚴重分歧,行動滯緩,爭論不休,致使危機久拖不決,多米諾效應放大。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發展到今天,早已超出其本身含義。可以說,這場危機已逐漸演變為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社會危機、歐元危機和歐盟一體化危機,這是一種綜合性的結構性危機,使歐盟的根基受到威脅,危及歐盟的頂梁柱 —— 歐元的命運。這次危機不僅暴露了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歐元體制機制存在的嚴重缺陷,而且反映了歐盟一體化在體制、機制、甚至理念、模式、發展方式等諸多基本方面存在的問題,值得重視的是,在精英和大眾中出現了對歐洲一體化的信任危機和信心危機。
危機暴露了歐盟目前的體制和機制在應對重大危機時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以及行動能力的缺乏;暴露了成員國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和競爭力差距的日益加劇,維系歐盟一體化的政治團結紐帶已受到腐蝕,危機時成員國各自為政,向心力松弛,離心力加大,甚至起主導作用的法、德軸心也有松動。
雖然,危機的“毒瘤”長在希臘、西班牙、意大利,但克服危機的關鍵事關全局,不在貨幣、金融領域,經濟領域,而是在政治領域。解決危機主要不在于缺錢、給錢的問題,而在于重債務國和救助國都要克服從本國甚至本黨利害得失出發,以狹隘利益作決策考量。必須要以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精神維護歐元區和歐盟的整體利益,用實際行動加強成員國之間的戰略信任,本著歐盟一體化的大局意識,更好地協調配合,標本兼治,通力合作戰勝一體化以來這場最為嚴重的大危機。顯而易見,短視的主權意識和狹隘的國家利益是癥結所在,民粹主義式的民意傾向、歐盟體制,以及歐洲各國文化多元觀念和地域觀念的差異,顯著地制約了歐元區成員國共同解救危機的行動能力和團結互助精神。近期,德、法、英三大國之間在危機應對戰略策略上分歧明顯就是個突出例證,這一切導致了危機的拖延發酵和劣根性膨脹。目前,歐元區、歐盟正處于創建以來最具決定性的危險時刻,猶如走在懸崖邊緣。
因此,克服危機必須從源頭上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亡羊補牢”猶未晚矣!應見微知著,追本溯源,深刻而全面地檢討審視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錯失和問題,進行更具創造性的反思。
半個多世紀以來,從歐共體到歐盟,從6國到目前的27國,一體化的廣度和深度今非昔比。歐盟的體制機制在成長壯大過程中不斷修補、調整和加固,但畢竟一體化發展得太快,內外變化太大,也就難免有欠缺。這次危機集中暴露了歐盟、尤其是歐元區在歐元設計、制度建構和功能效率等各個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和問題,以及在區域共同治理和成員國之間關系等方面存在的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差距。通過對這場危機的深刻反思,筆者認識歐盟一體化的傳統思維方式有所轉變和突破。應正視現實,從更高要求出發,從具體問題著手,來分析歐盟一體化的歷程:是否在歐盟和歐元區啟動和擴大時,過分地從政治和戰略考量,忽視或輕視成員國間的差異和對發展不平衡規律以及經濟法則原理的思考和尊重,對某些副作用估計不足?歐盟是否由于發展過快、過急,以至于留下綜合后遺癥?是否對成員國頑固的主權國家利益和主權意識嚴重的反作用或負面效應估計不足,以至歐盟體制結構、機構設置、機制運作等方面的協調配套存在不夠健全等問題?說到底,這是歐洲一體化發展進程中早可預見的根本問題:即歐洲一體化與成員國主權之間,以及歐洲一體化擴大和深化之間矛盾和協調的問題。顯然,在歐共體和歐盟擴大和深化進程中,尤其世紀之交以來,對這一矛盾問題缺乏足夠的認識和警覺,后遺癥集中并發,以致這次危機釀成重災。這一切清楚地表明,危機總體上還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問題,化解危機的鑰匙仍然掌握在歐洲自身、在歐盟。歐盟發展到今天,客觀現實的急劇變化作為一種壓力和契機,已充分要求歐盟一體化積極進行廣義上的轉型變革,在克服危機的過程中,尤其在危機緩解之后,應該是促進歐盟一體化實現轉型變革和歐元區運行機制趨于完善穩定的最好時機。
歐盟一體化的動向和歐洲的未來
當前這場危機對歐盟影響深廣,人們在迷茫中思考:究竟這場危機是肢解歐盟一體化,還是有可能推動歐盟一體化?歐洲是在分裂解體,還是有可能加強凝聚,團結互助繼續推進歐洲一體化?
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分析看待上述矛盾和問題。危機暴露的矛盾和問題極其嚴重,已經威脅到歐盟的根基,但還沒有徹底動搖歐盟一體化的根本和基礎。歐元區大國都誓言:要維護歐元區的穩定和完整,保衛歐元生存是底線。筆者認為,歐元是政治產物,歐元的成敗與歐洲一體化緊密相連。時至今日,即使希臘退出,也不意味著歐元區垮臺;即使歐元區有變動,歐元仍會繼續存在,更不意味著歐盟就會垮掉。確實,當前歐元區和歐盟正處在非常關鍵、令人不安的十字路口。
歐洲危機不僅決定歐元的命運,更重要的是,歐盟是一個全面而緊密依存的共同體,危機如何解脫,還將決定整個歐洲的未來。危機的久拖不決和最近一系列的應對政策表明,歐元區成員國整合國內政策,嚴格財政緊縮,進一步深化改革是實現歐盟互利合作的前提。這也表明要從根本上克服危機,就必須標本兼治和綜合治理,這樣才能消除產生危機的根源,真正振興歐洲。
所謂標本兼治和加強綜合治理,對歐元區和歐盟來說,首先是進一步促進經濟和財政融合,并增強各國有關政策的協調性。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歐洲一體化是人類探求全球治理,建設美好新世界的偉大歷程中一種階段性、局部性的探索,區域共同治理的模式是一次革命性的實驗,未來要走的路還很漫長。
眾所周知,合作與融合是歷史發展的規律,區域一體化是符合歷史發展大方向的。實踐區域共同治理和實現歐洲一體化,是歐洲在制度建設以及后現代化國家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上,為人類文明和進步作出具有歷史里程碑標志的一大創新貢獻。盡管今后歐洲一體化發展進程中不確定因素還很多,前景還有變數;但是,歐洲一體化這一基本發展道路和方向是一個定數,是不可逆轉的歷程,這次危機不足以顛覆和否定這一歷史發展進程。
近三年應對危機的情勢已顯示,這次危機必將把歐盟推進到一個深層次并具關鍵意義的調整、變革和轉型的嶄新階段。說到底,這場歐債危機仍然是歐盟一體化進程中的一次危機,盡管對于如何克服危機,在方法、途徑和手段等方面存在眾多分歧,但一體化進程中的問題只能通過加強一體化予以解決,這已成為多數歐洲人的共識。以德國總理默克爾為代表的歐盟主流派已充分認識到,必須抓住恰當的時機標本兼治地克服危機,決心化危為機,把危機當作推進和加強歐盟一體化的動力,默克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等人經常大聲疾呼:我們需要“更多的歐洲”、“更多的一體化”;默克爾強調“歐洲是我們的命運,也是我們的未來?!雹?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則明確申明:“我們歐洲只有聯合才能強大”,呼吁“邁向一個更有行動能力的政治聯盟” 。② 顯而易見,主張繼續加強和推進歐盟一體化的主流派和當權派正借助克服這場危機的時機修補歐元區結構性缺陷,籌劃一系列諸如“銀行業聯盟”,“預算聯盟”,“財政聯盟”等眾多更歐洲化的具體主張和方案,試圖超越“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里斯本條約”,促進歐盟一體化整體發展更上一層樓。
最近以來,加快歐盟一體化步伐,使歐盟朝著更加開放、民主、高效、貼近民眾、發揮國際影響力的一系列規劃設想正在醞釀和浮出水面。據各方面信息匯總,自2012年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提議成立一個“未來小組”籌劃改革歐盟,繪制歐洲未來的藍圖以來,迄今已有11國外長陸續加入了這個所謂的“柏林俱樂部”,他們不定期會晤,在2012年6月19日形成一份有關“聯邦歐洲”的議案,呈交給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和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2012年9月12日,巴羅佐主席在歐洲議會上發表“歐盟情勢咨文”,把11國外長這一提案內容納入咨文公諸于世,并于9月17日在法國《費加羅報》上刊載“走向民族國家聯邦”的署名文章。2012年9月18日,該11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波蘭、荷蘭、奧地利、比利時、丹麥、盧森堡和葡萄牙)外長在波蘭華沙舉行會晤后,正式公布了他們通過的有關強化歐盟的這份倡議文件。這份文件雖非正式政府文件,但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該11國中有10國均屬東擴前老歐共體成員國,堪稱推動歐洲一體化的中流砥柱,大國中只有英國除外,但波蘭是中東歐新成員國中政治和經濟分量最重,最有代表性的國家,它同德、法關系很好,且是歐盟6大國之一,當然,波蘭和丹麥是非歐元區國家。這11國外長雖不以正式外長身份代表國家出面,但他們的職務身份和半年里反復磋商的成果事關重大,足以顯示該文件的政治分量和意義。更重要的是,巴羅佐主席在官方正式的“盟情咨文”中確認并談及該文件內容,然后還以個人署名文章闡述“歐洲的政治前景,就是向民族國家聯邦的方向邁進”這一重大政治改革倡議。因此,這一動向值得重視與跟蹤關注。
上述由德國發起,受歐盟委員會推動的強化政治聯盟的倡議的內容概要大致如下:
明確申稱,歐盟應向建立“國家聯邦”體制的目標奮進。決心要完成“馬約”規定的建設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的任務,邁向一個真正的政治聯盟,建構由民族國家聯合的聯邦體制,“通過共享主權的方式來解決歐洲所共同面臨的問題,使每個國家和每個公民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 ,申明歐洲聯盟的各成員國是一種并肩協作的關系,而不是相互對立。這些文件有以下具體提議:一,由歐盟公民直接選舉一位歐盟總統,負責掌管歐洲理事會和召開定期的歐盟成員國峰會;二,歐盟委員會主席可以由歐洲議會選舉產生,削減委員會委員的人數但賦予委員會更多權利;組建一個更有效能的經濟政府,推動歐盟進一步聯邦化,尤其在經濟和財政領域,實現真正的經濟共同治理;三,賦予歐洲議會范圍廣泛的新權力,歐洲議會和成員國議會之間互補與合作關系必須加強,要提升歐洲層級政黨的作用,可考慮在歐元區設立新的下級議院;四,歐盟要實現真正一致的外交政策,制定新的防務和安全戰略,直至建立統一的歐洲邊防軍或歐洲軍隊。巴羅佐在文章中還表示,為實現這個倡議,成員國需要簽訂一項新的條約才能最終完成,在2014年下屆歐洲議會選舉前,歐盟委員會將會提出一份著眼“歐洲未來”的規劃。還有一項重大建議是要求終止個別成員國對歐盟外交和防務政策的否決權,如果這一決定得到其他大多數國家的支持,要求未來針對“馬約”的修改應當在獲得特定多數的成員國通過后即可生效,而不需要全體一致通過。顯然,最后兩點建議主要是防止英國這類國家的阻擾,以便新約能較順利通過。
這些強化歐盟的“聯邦化”歐洲的倡議,僅是一些初步設想和基本框架,反映了歐盟主體力量中一部分精英人士的政治意向和奮斗目標,旨在抗衡疑歐、反歐派鼓吹歐盟正在走向倒退、散伙、垮臺之類的輿論,同時力圖制止民眾對歐盟的“信任危機”和“信心危機”,以振奮推進歐洲一體化的人心和政治氛圍,意欲醞釀掀起類似21世紀初探求“制憲”那樣一場推動一體化的新運動。然而,當前危機暴露了成員國發展不平衡差距還在拉大,各國在讓渡主權問題上的分歧進一步加深,歷史教訓和當前現實都表明,歐盟實現“聯邦化”結構所面對的阻力很大,困難和障礙也很多,絕非今后數年里能夠成功化解和突破的,對此我們應有充分估計。但是,上述的政治倡議畢竟是個重要信號,它表明了歐盟主流派和當權派的政治思想動向和戰略方向,也顯示了歐盟今后調整變革的動向和重要思考,有著不可低估的能量和影響力,這至少進一步證實了他們鞏固、加強和推進歐洲一體化的決心和意志。由此進一步推論,危機已磨練了歐洲人,他們已作好應對的準備和方案,即使個別國家一旦退出歐元區,歐元區也不會垮,歐元不會消失,歐盟更不會散伙。
盡管歐洲局勢錯綜復雜多變,但放眼全球力量的分化組合,從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來看,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國際經濟和政治格局基本上還是呈現并不均衡的美、歐、東亞(或美、中、歐)三足鼎立之勢態。就此而論,歐洲的未來只能是團結、聯合、歐洲一體化。一體化和區域共同治理是歐洲的唯一出路和光明未來,是歐洲的生命和靈魂,因為歐洲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就在于繼續加強和推進歐洲一體化,建構區域共同治理這一具有現實國際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創新模式。
歐洲何去何從?關鍵在于必須認真正視危機暴露的歐元區和歐盟在體制機制上的缺陷及其運作的不健全、不靈活和管理不善,實事求是地調整歐盟一體化進程(包括戰略、發展方式、步驟等),切忌好大喜功,注重扎實而可持續性地推進歐洲一體化。近期最為重要的是抓住時機,盡快緩解和克服當前令人惶恐不安的危機癥狀,使財政緊縮和經濟復蘇兼顧,使求助與改革更好協調,爭取局勢盡早趨于安穩,朝著“馬約”的既定方向前進。
為使歐盟一體化和歐元區今后能有更合理更平穩的發展,歐盟的調整、修繕和變革轉型至少應著力抓住做好以下幾個結構性原則性的環節和問題。
一是從根本上重視縮小成員國之間基本差距,尤其是競爭力差距的問題,這是歐洲一體化能否可持續平穩發展的基礎和關鍵。
二是要從體制機制上保障歐盟一體化的核心動力,必須鞏固“核心歐洲” (絕 非等同歐元區)。在尊重多元一體、歐洲多樣性和成員國差異基礎上,以“強化合作”為支撐,把“雙速(多速)歐洲”進一步在法制上予以確認。
三是加強歐盟的“民主合法性”,減少“民主赤字”,必須使歐盟體制機制運行與歐洲公民社會更緊密結合。積極使歐洲價值深入人心,縮小歐洲公民和政治精英之間的鴻溝,向廣大公民開放區域共同治理,擴大公民參與權,使歐洲多層治理進一步協調、配套和規范化,把歐盟從跨國家的區域性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向超國家的公民與政府共同組成的區域國際聯盟方向推進。
四是調適好德國在歐盟和歐元區的地位和作用,使法、德軸心穩定地轉變為德、法軸心,使實力和影響力日益增強的德國順應歐盟內部的力量變化,在重心逐漸北移、成員國差異擴大、議決機制更趨復雜的情勢下,更積極協調地擔當起歐盟核心主導作用,處理好同其他成員國,特別是與法、 英、意、西、波蘭等大國的關系,均衡協調地構建“核心歐洲”,尤其是維護法德緊密同盟關系至為重要。
五是必須確保并提高歐盟在國際重大事務中的整體行動能力和在廣泛意義上的國際影響力,這是歐盟作為一個國際行為體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戰略考量。
六是提高歐盟、歐元區體制機制的功能和效率,進一步加強相互制衡和監督的原則。為使各成員國、歐盟各機構相互之間,以及歐盟機構與成員國、歐盟與歐元區、各層級治理機構、政府、議會與公民之間、包括議程議決和決策落實執行的各種關系既協調配合又監督制衡,把歐洲聯盟建構成一個更具活力和高效的真正實行區域共治的政治和經濟聯盟。
展望歐洲的未來,在可預見的時期內,要在法制上(即通過簽訂新條約)推進歐盟一體化的阻力和困難還很大,但堅持按“馬約”的既定方向,適時在局部領域和逐個方面加強一體化,循序漸進、講究實效、與時俱進,還是大有可為的。堅持歐洲一體化的發展大方向是有充分可行性的,歐洲一體化的生命力和國際影響力更是不容置疑的。
注釋
德國外交部合作出版(180個國家發行):《德國》(中文版), 2012年第2期,“一個運動中的大陸——關于歐洲的未來”專輯,第3、22,17~18頁。
責 編/趙斯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