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一、自我發展能力內涵及意義
學界對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的界定基于不同的理論基礎,雖然界定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對自我發展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達成共識。筆者采納閻磊的界定,即一個地區在國家戰略的指導下,利用本區域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通過有價值活動而實現區域發展的各種組合。自我發展能力主要包括:經濟發展能力、社會發展能力、區域組織協調能力、組織創新能力和生態平衡發展等方面的能力。對于較落后的西部地區而言,自我發展能力就是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從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發展,擺脫貧困,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和實力,提高西部地區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
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提出、內涵及其作用
1 相關政策文件梳理
2005年,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十一五”規劃綱要》,正式提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概念。2006年3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第一次從中央文件的角度明確提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均等化因此成為政府關注、學界熱議、媒體聚焦和民眾關心的民生話題,不同學者從不同的學科、視角開展均等化的研究。胡錦濤在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009年新醫改方案明確提出“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并將其作為醫改5項重點任務之一,將基本公共衛生均等化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在2011年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具體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領域:基本公共教育、勞動就業服務、社會保險、基本社會服務、基本醫療衛生、人口和計劃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體育及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政策的不斷明朗,表明了政府實施均等化政策的決心。
2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是什么?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學科出發進行了界定,雖然說法不同,但對其重要性、必要性達成共識。一般認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包括機會均等、結果均等兩個基本要素。如丁元竹認為,是指政府通過制定相關基本公共服務國家標準,在財政上確保負責提供服務的地方政府具有均等支付這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確保社會、政府、服務機構不存在偏見、歧視、特殊門檻的前提下,使每個公民能夠有機會接近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的過程。江明融認為,所謂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及其公共財政要為不同利益集團、不同經濟成分或不同社會階層提供一視同仁的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具體包括財政投入、成本分擔、收益分享等。從學界對均等化政策的界定不難看出:均等化的出發點是公平正義,實質是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
三、均等化對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促進作用分析
相關研究表明,基本公共服務的地區差距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距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即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也較低,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反之亦然。對于西部地區來說,基本公共服務發展的低水平與經濟發展的低水平有步入惡性循環的跡象。因此,亟須大力提升西部地區的均等化水平,保障人的基本權益,給予人才發展的平臺,從而帶動自我發展能力的培育,促進經濟的發展。
1 均等化給予人的發展基本權益和保障
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政策價值來看,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縮小地區和城鄉之間的差距,即使得所有的公民無論年齡、性別、民族、宗教、籍貫等都能獲取大致相等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的作用對象是所有居民,政策目的是保障居民的基本權益,促進人的發展,開發人的潛力,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國家的發展,體現了政府和個人的需求。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范疇來看,涉及教育、醫療、保障、就業、安全等民生項目,涉及人最基本、最基礎和最迫切的需要,也是人自我發展和潛力挖掘的必需條件。
西部地區的人口數量增長較快,人口素質普遍較低(低素質的人力資源數量眾多);整體教育水平低下,人力資源結構失調,人才流失嚴重;人力資源開發環境有待改善,導致自我發展能力的薄弱。人才保留困難和素質較低的原因復雜,包括待遇低、欠缺發展平臺和管理體制落后等問題,但或多或少與當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相關聯。因此,對于經濟文化較落后的西部地區而言,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進程,保障人的基本需求,為留住人才創造條件,實現人的進一步發展,是現階段解決自我發展能力的突破口。
2 均等化給人才創造良好的平臺
西部地區公共服務提供相對缺乏,公共服務理念較落后,缺乏長遠發展的后勁和基礎,極不利于人才的吸引和保持,也不利于區域自我發展能力的培育,區域發展潛力的挖掘也無從談起。正如沈茂英的研究指出,生產要素對利潤的追逐和發達地區的巨大聚集能力,大量生產要素從西部地區涌出,致使西部地區不僅面臨資金、技術等的嚴重短缺,而且人才資源的流出也在加速,人口“逆淘汰”現象明顯,西部地區人口素質越來越低,特別是農村人口素質越來越低。因此,從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引進和保持角度來看,需大力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推進,為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和環境,這對于西部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培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與雷振揚的研究所指出的一致:外力支持是地區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縮小發展差距的重要條件,但從長遠發展來說,還需從根本上提升區域的自我發展能力,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順利推進為西部地區“輸血”,有了這個基礎,再“造血”。
四、破除均等化推進過程中的障礙
文獻提示,目前我國北京和上海兩地作為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經濟實力優勢明顯,地區綜合實力強,均等化水平衡量指標幾乎都高于其他省份:天津、遼寧、浙江等19個區域均等化水平一般(大多位于中部);貴州、云南、江西、廣西、四川等10地均等化水平較低(大多位于西部)。對西部地區而言,均等化推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東部經濟地區的投入要遠遠高于西部落后地區,并且存在逐年擴大的趨勢;財政轉移支付更多地流向了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加劇了東中西部之間的財政不平衡;東南部發達地區的地方收入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落實到具體公共服務項目人均財政支出就更為明顯等問題。這些問題有悖于公平正義的原則,不利于均等化價值的體現,嚴重阻礙西部地區均等化的實現,不能給西部地區人才提供公平公正的基本服務,極不利于人才的引進和保留,制約了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無法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因此,需高度重視西部地區公共服務均等化存在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措施,破除障礙,培育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