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遠
關鍵詞不隨意運動型腦癱診斷治療
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是由錐體外系受損而引起的主要是由于缺氧缺血性腦損傷和膽紅素腦病等因素造成的基底神經節是其主要病變場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們對不隨意運動型腦癱的治療及診斷有了更深的認識。不運動型腦癱作為一種常見的腦癱類型占所有腦癱類型的~5左右因此加強對不隨意型運動腦癱診斷與治療的分析對患者病情的掌握及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患者來說能夠盡早的進行診斷并且得到科學正確的治療方法對其病情的控制和恢復具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將結合不隨意運動型腦癱的臨床特點、治療原則、運動療法以及家庭康復指導等方面對其進行綜合分析以此來促進不隨意運動型腦癱診斷及治療水平的進步實現對其患者病情的恢復與控制。
不隨意運動型腦癱臨床特點
根據在實際工作中對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患者的診斷與觀察發現該病癥在臨床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①異常姿勢:異常姿勢會產生異常運動從而對正常運動的發育產生不良影響。②運動的不隨意和不自主運動增多:對于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患者來說由于錐體外系損傷會表現出肢體運動的不隨意出現不自主動作等現象常常出現手足徐動、震顫、舞蹈等狀況這也是此型腦癱患兒的最主要特征。③存在姿勢張力波動性及肌張力障礙:肌張力障礙可表現為局部肌肉或肌群的突然收縮常常表現在面部出現愁眉苦臉、擠眉弄眼等表情以及出現手指多余動作等狀況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身體體位改變、肢體動作夸張等。④運動障礙比較嚴重: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患者由于受到異常姿勢的控制肌張力的波動以及異常不自主運動模式等的影響往往很難產生正常的自主運動。
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治療原則
在對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患者進行治療時要注意治療原則的把握。一方面要通過以神經發育學療法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法的采用對異常姿勢進行控制打破原始反射的束縛這也是產生正常運動實現基礎姿勢控制的重要保證;另一方面康復治療的目的是為了改善患兒的運動功能。
運動療法在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治療中的應用
運動療法是一種通過軀干運動和器械運動來對患者癥狀進行緩解實現功能改善的治療方法它是康復醫學中比較常見的重要治療措施之一。近年來運動療法在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治療中的應用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主要訓練內容:運動療法的主要訓練內容有蹲起訓練這種訓練可以幫助患者加強對膝關節的控制能力。而平衡、協調性訓練器械的使用可以幫助患者進行平衡能力及協調控制能力的改善。步行訓練及肌力、耐力訓練器械的使用可以有效使患者的步行、肌力及耐力得以提高。此外如踝關節訓練器、平衡板、負重訓練、上肢協調功能訓練器、上下樓梯訓練、重錘式手指肌力訓練桌等訓練內容都是運動療法中比較常用的訓練內容對患者病情的控制和康復都十分有效。
常見訓練方法:對于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患者來說配合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法能夠使運動療法的獲得最大的效果。目前常見的訓練方法是通過專業的人員帶領患者在康復訓練室借助器械進行粗大運動訓練法。其次通過拍球、跑步等輔助訓練及做操等游戲娛樂活動訓練法能夠有效調動患者的情緒從而使患者積極的進行配合治療。另外如串珠、夾玻璃球、擰蓋練習等訓練方法的使用可以使患者進行精細動作的訓練。
運動療法的訓練效果:當前運動療法在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患者的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一方面運動療法可以借助器械對患者進行粗大運動、平衡能力、精細動作及協調能力的訓練能夠增強患者體質改善并維持患者運動器官的功能使其動作的靈活性、自我控制以及協調能力等得以提高促進了神經系統調節能力的增強;另一方面通過運動療法可以使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得以發揮從而實現對消極情緒的轉化。同時通過對臨床中運動療法應用的觀察可以發現患者的內臟器官及內分泌系統的代謝等方面的能力都獲得了很大的提高。
家庭康復指導
家庭康復指導對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患者病情的控制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家庭中采用正確的抱姿能夠促進頭部、軀干的控制能力使孩子的不正常姿勢得以糾正。其次家長尤其要注意對孩子睡姿的糾正。對于腦癱患者來說側臥位睡姿最好而頭背屈、四肢強直的孩子可讓其仰臥于吊床之上。此外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張口不閉等狀況的孩子容易出現吸吮和進食困難從而影響體格和語言的發育。
總之加強不隨意運動型腦癱診斷及治療的水平能夠實現對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和恢復。因此在實際診斷治療過程中要不斷進行經驗總結實現運動療法的不斷創新從而促進不隨意運動型腦癱的治療水平。
參考文獻
1馬丙祥.不隨意運動型腦癱的臨床特點和康復治療原則[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1: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