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至20年我國城鎮化仍然處于快速發展期,城鎮化帶來的需求是支撐未來20年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最大潛力所在。
從根本上講,城鎮化不是簡單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擴張,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由“鄉”到“城”的重要轉變,蘊含著深刻的利益結構調整。
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出發,當前在我國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應當消除一切針對進城農民的歧視性政策;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讓農民能夠憑借土地權利參與并分享城鎮化的利益;大幅提高進城農民的就業競爭能力;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從根本上解決進城農民的后顧之憂。
規劃不當是城市病產生的重要原因。一是,考慮硬件建設多,考慮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少,注重單個項目產生的短期經濟效益,輕民生規劃,造成商業項目林立,公園、綠地等公共空間缺乏;二是,重地面建筑設施布局,輕地下基礎設施規劃,以至于一下大暴雨,就會發生“到城市里看海”的現象;三是,合理規劃的過程,就是一個公共選擇的過程,從目的到手段,整個過程都要體現出社會公眾的意愿,但在有的地方,規劃就是為長官意志服務,換一任領導改一次規劃;四是,規劃要有強烈的民本意識,新開發項目上馬時,必須確保足夠容量的道路、給水、排水和學校等設施,以此作為取得開工許可的條件。遺憾的是,不少大型小區建成了,卻缺少菜市場、幼兒園和學校等,生活極不方便。從世界上來看,失敗的城市化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盲目擴大城市規劃,在城市邊緣形成對比鮮明的貧富差別,經濟發展失衡,社會生活失序。
要徹底扭轉重物不重人的情況,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特別是在當前穩增長的大背景下,要警惕片面追求基礎設施建設、做大GDP,占用有限的生產要素,延緩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進程。政府應通過構建公平的社會秩序和發展環境,給所有人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務和發展的機會,讓居民最大限度地、低成本地參與到經濟發展過程之中,并分享其成果,讓城鎮化與經濟發展脈搏相呼應,與人民生活改善相聯系。
未來,我國還將有3億多人告別農村、進入城市,在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推進城鎮化,進而實現現代化,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城鎮化已經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其健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未來的發展高度,也深刻影響著國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摘自人民日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