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 陳曦
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這為辯證地處理好新型城鎮化與生態優先幾個關系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新型城鎮化與生態優先的關系問題很重要,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和公園綠化不是城市生態建設的全部,而城市的凈化、綠化、美化,需要完整的生態基礎設施的支撐。
一、新型城鎮化要做到生態優先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快速城鎮化已經持續了30年,當前城鎮化進程中存在一些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快速城鎮化在顯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如城市生態的多色效應:紅色的熱島效應、綠色的水華效應、灰色的灰霾效應、黃色的擁堵效應、白色的采石禿斑效應和雜色的垃圾效應等。一些城鎮盲目追求高、快、寬、大、亮等形象工程,沿襲先污染后治理、先規模后效益、先建設后規劃和攤大餅式擴張的發展途徑,生態服務功能和生態文明建設被嚴重忽略。如何將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融入城鎮化的全過程,李克強同志最近很有針對性地指出,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新型城鎮化的新,是指觀念更新、體制革新、技術創新和文化復新,是新型工業化、區域城鎮化、社會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生態發育過程。型,指轉型,包括產業經濟、城市交通、建設用地等方面的轉型,環境保護也要從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潔生產-生態產業-生態基礎設施-生態政區五同步的生態文明建設轉型。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應該體現在貫徹到城鎮化的生態文明過程與行動。一是改變的是人的觀念、體制和行為。強化城市和區域生態規劃,處理好城市建設中眼前和長遠、局部和整體、效率與公平、分割與整合的生態關系,強化和完善生態物業管理、生態占用補償、生態績效問責、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生態控制性詳規等法規政策。二是推進產業生態的轉型。城鎮化的核心是將農民變成產業工人,這需要以城市帶農村、工業融農業、公司帶農戶、生產促生態。在弄清資源和市場、機會和風險的前提下策劃、規劃、孵化新興園區、新興產業、新型社區和新型城鎮,將傳統的招商引資模式改變為招賢引智模式。三是注重生態基礎設施和宜居生態工程建設。汽車交通將轉向生態交通,以最小的化石能源消耗和物流,實現城市流通功能的便利通達,將耗能建筑變為產能建筑,通過地表軟化、屋頂綠化、下沉式綠地等生態工程措施,實現對生態占用的補償,使建設用地兼有生態用地的功能。最后是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生態方法和技術的應用。包括生態集約,包括生態資源、生產關系和經營方式的集約,特別是土地、水、生物資源的集約規劃、集約建設和集約管理。發展緊湊型城市,推進適度規模的城鎮化,城市人口密度要控制在每公頃100人左右。在城市發展中,特別需要將傳統技術方法和聰明才智融入規劃、建設與管理中。低碳循環,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生態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開發、有機替代,以及資源循環再生等等。綠韻紅脈融合,推進生產高效循環、生活幸福低碳、生態綠色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二、在新型城鎮化中生態城市建設應有目標和指標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生態城市一直是共同的理想,生態城市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去調整生產和消費方式、決策和管理方法,使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充分發揮,居民身心健康和自然生態系統得到充分保護。近年來,生態城市已成為國內外生態建設的一個熱門領域。國際上在規劃建設與管理上都開展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很多原則和建議。一是健全的生態服務功能。城市非工程開闊地表100%可滲水透綠,屋頂和立面綠化,綠地兼有濕地功能,濕地兼有生態給排水功能,社區內生態服務面積不低于建筑用地面積的3倍。二是健康的代謝環境。安全適宜的衣、食、住、行環境、低的熱島效應和灰霾日數,社區分散式污水處理、生活垃圾堆肥、生態用水保障和生態衛生設施齊備。三是合理生態城市布局。新區和產業園沿輕軌或大容量快速公交的主動脈,呈糖葫蘆串型布局,小區之間由生態服務用地隔開,生態交通網絡覆蓋人口超過城市人口的80%:生產、居住、商政和生態服務用地混合布局,1/3以上市民能就近上班。低能耗、低廢棄、高效率。有條件的城市建筑空調和供熱的能源80%靠地熱、太陽能、生物質能、工業余熱等可再生能源:80%以上生活垃圾能在家庭和社區尺度減量化和資源化。居民高峰期出行90%以上是公交、自行車或步行。同時,城市要有鮮明的自然和人文生態標識、社區和睦,治安良好等。
三、新型城鎮化實踐中要全面理解基礎設施的內涵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城鎮化全過程,還存在一些困難和不足。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生態規劃的法律基礎還不完善,政績考核缺乏可持續性、生態激勵機制不健全,城市官員調動頻繁,規劃、政策缺乏連續性,生態資產缺乏統籌管理,生態基礎設施投入過低,建設不足,信息反饋和生態補償機制匱缺,生態建設人才奇缺,培訓機制不健全,生態科技投入不足,技術含量不高等。貴州屬于貧困落后的山區省份,自然環境較差,城鎮基礎較薄弱,走一條既符合城鎮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又適合貴州山區特點的城鎮化道路,必須考慮以下相關因素:(1)工業化水平與發達省區相比差距較大,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發展也較東南沿海省份慢。(2)農村山區人口居住分散,聚集難度較大。山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61.7%,巖溶發育明顯,地形破碎,耕地分散,農村人口聚集規模小而分散,有許多自然村寨為民族聚集區。(3)非自愿移民安置增多。隨著開發型項目越來越多,征地后失地非自愿移民農民將越來越多,需要安置的數量越來越大。在實踐中,怎樣避免以往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突出問題,生態基礎設施的疲軟和缺失也是當今城市建設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和公園綠化并不是城市生態建設的全部。城市的凈化、綠化、美化,需要完整的生態基礎設施的支撐,包括腎(城市河流、湖泊、池塘、沼澤等的凈化與活化);肺(城市自然植被、園林植被、城市林業、城市農業及道路的綠化與美化):皮(城市地表、建筑物、構筑物表面及道路等工程用地表面的軟化與活化):口(污染物排放口及其周邊影響范圍、緩沖區和處置設施還原凈化功能的完善);脈絡(山形水系、風水、生態廊道及交通動脈的通達與活絡)在內的生態要素的有機整合,才能為城市的生產、生活提供必要的生態系統服務。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注意土地的集約與高效,土地的使用由數量拓展轉向功能拓展,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民權益的前提下提供足量的城鎮建設用地。保證土地的生產功能,城鄉環境的調節、凈化、循環、緩沖等生態服務功能,維持農民的基本生計功能服務,支撐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需求功能。解決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土地管理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土地監審功能缺失問題,對孵化土地生態資產監審企業,每年對用地單位的土地功能進行監測、監管和審計。
四、處理好城鎮化帶動戰略與發展民族文化的關系
城鎮化是世界各國在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社會變遷過程,是客觀規律的反映。大力推進和加速城鎮化,使農村富余的勞動力和過量的農業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這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貴州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意見》中指出,加快貴州省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是構建和諧貴州、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問題,事關全局,事關長遠,事關全省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放開各大中小城市及城鎮,讓有條件進城的農民自己選擇轉移和聚集的城鎮。另外,政府在城鎮化進程中要進行大量投入和承擔基礎設施建設等重要職能。要充分發揮城鎮體系結構上表現出依次性的行政區域引領作用,即以省會城市貴陽和各州市政府所在城市為輻射,擴展到縣域中心城鎮和一般城鎮。
貴州省地屬貧困落后的山區,城鎮基礎較薄弱,自然環境較差,要走一條符合城鎮化發展規律、又與貴州山區特點相符的城鎮化道路,是當前要充分考慮的急迫問題。貴州省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工業化水平與發達省區相比差距較大,人均工業增加值較低。如2002年的統計表明,上海市人均工業增加值為13113元、浙江為5171元、廣東為5549元,而貴州僅為706元。我省部分農村勞動力必然按照人口流動規律向這些發達地區的工業部門轉移。貴州農村以山地為主,自然環境較差,導致山區人口居住分散,聚集程度不高;加上生產力水平低,經濟條件差,造成農村人口呈現小而分散的聚集規模。貴州也有許多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民族聚集區(自然村寨),在人口聚集分布上向城鎮周圍和交通沿線聚集的趨勢。另外,由于我省農村向廣大沿海地區城鎮輸出大量勞動力,貴州農村人口也有向其他區域城市轉移而形成異地城鎮化的現象。
工業增加值增長是促進人口城市化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工業與其他產業的協調發展、其他經濟和社會指標等也明顯影響城鎮化的進程。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習俗和自然環境等因素在加快城市化進程時要充分考慮,以取得較好的城鎮化速度和質量。要根據城鎮發展的一般規律并結合貴州實際,因地制宜走貴州特色城鎮化道路。貴州特色城鎮化進程中要注意加強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要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業和民族特色工業,促進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的發展。要重視民族地區小城鎮的規劃建設,特別是發掘和保護當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建筑特色。
五、處理好工業化和城鎮化與發展旅游大省的關系
工業化和城鎮化是否會給貴州豐富多彩的原生態帶來危害?這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其實,只要我們遵照科學的客觀規律進行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對貴州的原生態加以特別保護,兩者間可以并行而不相悖。
貴州旅游資源相當豐富,有大瀑布、大溶洞、大峽谷河流;有丹霞地貌、喀斯特森林、高原山地氣候;有少數民族文化體驗游、休閑度假游、紅色長征游、喀斯特生態游等頗具特色的形式多樣的獨特旅游資源,具備打造旅游大省的雄厚天然資源條件。
貴州省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快建設旅游經濟大省”。在貴州旅游資源中保持有較完整的貴州民族文化的地方比較多,特別是貴州東線旅游(貴州特色及黃金旅游線路),即銅仁市的東北部和黔東南自治州的東部這一線的旅游產業區域,涵蓋26個行政縣和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達4.83萬平方公里,所屬人口有806.34萬人,其特色是少數民族風情和自然原生態風光。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隼陽河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是該線路的觀光亮點。梵凈山是武陵山脈主峰,連接四川、湖南二省,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渾然一體,是打造貴州“旅游大省”和“天然公園省”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快把旅游業培育成貴州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帶動就業機會,提升貴州的外部影響力。要盡快制定促進旅游業發展的有效措施,如度假酒店的發展、旅游區的基礎建設、旅游產品的開發、旅游信息化建設等。要支持和培育特色旅游骨干企業,實施旅游品牌戰略,豐富旅游文化內涵,大力保護民族原生態文化等。要實現民族文化產業經濟的發展,就必須實行民族文化產業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作發展。要進一步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好我省豐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文化資源,提高旅游區的文化品位。
(執筆人:陳政 陳曦)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