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鎮化及其理論
城鎮化應該包括以下方面:(1)人口結構的變化,即城鎮人口不斷增長和鄉村人口逐步向城鎮集中的過程,(2)地域空間結構的變化,即農村地域逐步轉化為城鎮地域:城鎮數量不斷增加,用地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3)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及經濟總量的增加。經濟結構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第二、三產業的比重逐漸增加,農業從傳統農業向外向型、商品化、現代化農業轉變。(4)生活方式的變化,即農村的生活方式逐漸轉向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
城市化與城鎮化都是英文Urbanization翻譯過來的,如果從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過程看,可以將二者等同起來。美國哈佛大學發展經濟學家吉利斯分析了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城市化所造成的城市擁擠不堪、環境惡化、高犯罪率等社會問題和農村剩余勞動力遷往城市的高昂成本(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費用和社會成本),以及為了避免高度城市化而鼓勵新建的工業企業分散到小城市去的高昂成本,并從這些工業化的失敗代價中,重新思考了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道路,提出了以農村現代化小型工業來推動農村非農化和城鎮化的分散工業化和城鎮化理論。
劉易斯分析了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當年城市化的費用,認為有2/3的城市化直接費用用于建筑,包括居民居住設施和其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費用,而且城市建設費用要比農村高得多。因此,劉易斯得出“發展鄉村工業,實現農村非農化與城鎮化”的結論。他認為在城市實現工業化把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地區,比在已有人口定居的農村進行工業化的代價高昂,因此在鄉村辦工業,而不是把農村居民送到城市中實現工業化的成本更低。按照這一思路,選擇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對于貴州更具有現實意義。
二、目前貴州實現城鎮化的意義
(一)城鎮化是推動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
當前貴州城鎮化水平很低,經濟社會發展落后。國際經驗表明,城市化率從30%提高到60%是城市、城鎮快速發展時期。而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省城鎮化率為33.81%,比全國平均水平約低15個百分點,說明我省城鎮化水平較低,發展空間較大,正處于城鎮快速發展時期。加上政府的支持和主導,是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的絕佳時機。城鎮化可以助力拉動內需,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方便,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注入活力,為旅游、文化、服務等第三產業發展拓展空間,為經濟發展增加動力。
(二)有助于聚集效應的產生
城鎮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最根本的一點體現在聚集效應上。城鎮作為城市與鄉村的連接點,既可接受城市的輻射,又可聚集大量人才、資金、技術。聚集催生公用生產設施的誕生,使本地的“資金”、“勞力”、“技術”、“管理”、“交通”等各種生產要素相對集中,為鄉村企業節約生產成本,推動鄉村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從而使城鎮成為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展極。聚集效應擴大了本地的市場,有利于產生規模效益,同時還能帶來信息效益、人才效益,有利于鄉村工業適應市場行情的變化,及時進行技術改造。與此同時,企業集中有利于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聚集效應還能帶來生態效應。因此,城鎮的發展將從根本上改變鄉村企業分散無序的格局,提高工業生產能力,促進鄉村工業的大發展。
(三)有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
城鎮化的本質是將大量的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貴州~些高寒山區、石漠化及半石漠化地區,農業產出率極低,人地矛盾突出,大量農業人口急需轉移。如遵義市人均耕地面積僅0.3畝,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8%,而且土地破碎、土層薄、多貧瘠,遵義市農業又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一個農民全年土地收入不足2000元,僅靠土地要使農民增收很困難。而城鎮化每年可以為農村提供多個就業崗位,從而為農民增加非農業收入,因此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就在城鎮化。我省農村單位土地的產出率很有限,種植業增長的空間也很有限,要使農民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減少農民數量,提高勞動生產率,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收入增加,農村勞動力的產值也會大大提高,收入相應增長,所以說,城鎮化又是生產力發展的一條必然規律。城鎮化既能提高農民的社會福利生活水平,又能改善農村的生存環境,同時還能收到以工補農、以工促農的效果。
(四)有助于刺激消費需求,增強經濟活力
這里所說的需求分兩大塊,一是投資需求,二是消費需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托,優化產業結構,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城鎮化是在原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集鎮、市場上建設新的城鎮,它需要投資建設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需要投資居民住宅、投資擴大綠化、投資水電、教育、醫療等社會公共設施等基礎建設。城鎮要發展,還需要發展工業、各種服務業等,以上這些就是很大的投資需求。另外,隨著人口、資金的不斷集中,城鎮化必然帶來城鎮居民消費需求的大量增加,以此拉動飲食業、商業、旅游服務業等等快速發展,有了投資與消費的需求,有了人口的集中,必將拉動經濟發展速度大大增加。
三、貴州城鎮化現狀及特點
從廣義上說,小城鎮包括20萬人口以下的市和鎮,從狹義上說,小城鎮指縣城關鎮以下的建制鎮和集鎮。城鎮要接受相鄰城市的輻射,其間在資金、人才、技術、管理、交通、文化等有許多聯系,總之,小城鎮的發展與相鄰城市在經濟、社會、文化方方面面都有聯系,因此,討論小城鎮的發展離不開區域內城市的發展。
我國城市等級的劃分標準如下城市市區和近郊區非農人口達到100萬以上的為特大城市;100萬-50萬的為大城市;50萬-20萬的為中等城市;20萬以下的為小城市。貴州省有13個建制市、69個縣城、689個建制鎮。在13個建制市中,只有貴陽市的非農人口突破了100萬,可列入特大城市行列,其余12個市的非農人口都不足50萬,而中等城市也只有3個,大部分為非農人口不足20萬人的小城市,小城市的比重占到了69.23%。以上數據說明:首先,在城市結構中我省有一個特大城市,三個中等城市,其余大部分為非農人口不足20萬人的小城市,出現大城市斷層、中等城市少的現象。其次,貴州的很多建制鎮地處偏僻,人口稀少,有的鎮不到2000人,因此可以說貴州的小城鎮數量多,規模小。最后,貴州特大城市首位度過高。
總體上,從數量、規模和等級上看,貴州省的城鎮發展極不協調,其特點是:總體上城市數量較少,特大城市首位度過高;非農人口在100萬到50萬的大城市缺乏,出現了結構斷層;中等城市數量不足,而小城市占比過大;小城鎮數量多、規模過小。這樣的城鎮等級結構和數量分布極大地制約了貴州城鎮化的發展。
第一,具有一定規模的建制市數量過少,聚集作用和輻射作用有限,無法帶動全省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其次,由于沒有作為全省次中心的大城市,且中等城市數量少,分布不均衡,大中小城市之間缺乏必要的有機聯系,使得貴陽市在區域經濟中的核心和增長極作用不能充分發揮。一方面,貴陽作為貴州唯一的特大城市,在產業、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形成了強大的聚集效應,但沒有大城市的承接作用,無法很好地向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擴散。另一方面,由于中等城市數量過少,分布不均勻,加之自身發展程度有限,無法起到很好的聚集和擴散作用,對小城市的帶動作用有限,也很難通過小城市這些節點,進一步向更為廣闊的經濟腹地擴散,從而嚴重地影響了整個貴州省城鎮化的發展。
貴陽市的城市首位度過高,造成城市中心區功能過度強大,抑制了次級市鎮的發展,特別是臨近市鎮的發展。同時,城市首位度過高在影響其他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城市病”,影響到了貴陽市自身的進一步發展。目前貴陽市是全國人口密度過大的城市之一。城市人口密度過大加重了貴陽市的城市問題:城市環境污染嚴重、交通擁擠、土地價格和住房價格上漲,增加了城區企業的生產費用,產生了大量的外在成本,反而帶來聚集的不經濟。
貴州省的建制鎮數量過多,規模偏小,幾乎都是行政中心,功能過于單一,經濟發展水平幾乎與農村無異,市場作用很弱,與城市缺少市場聯系。建制鎮中90%以上的居民是農村人口,普遍采取兼業化方式,既耕種承包地,又在鎮上經營小買賣,其生活方式自給性很強,文化和習慣更多傾向于農村,它并不是農民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因而不具有太大吸引力。另外,以建制鎮和中心鎮為主體的小城鎮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就業崗位,無法承載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只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過渡城鎮形態,無法發揮城市與農村的橋梁作用,其本身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造成了貴州省的城鎮化發展出現大中城鎮脫節、發展極不平衡的狀態。
農村勞動力的地域遷移先于職業轉換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城鎮化速度大大超過工業化速度,二元經濟結構下形成的農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少數大中城市,城市人口過度增長,城市建設的步伐趕不上人口城鎮化速度,城市不能更好地為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和必要的生活條件,農村人口遷移之后沒有實現相應的職業轉換,造成嚴重的“城市病”,如大量農民工沒有固定收入,在醫療、教育等方面沒有保障,成為城市重要的不安定因素。
四、貴州城鎮化道路選擇
(一)明確城鎮化發展目標,做好發展規劃
針對貴州特大城市首位度過高、中等城市偏少、小城鎮數量多規模小、城鎮結構嚴重不平衡的現狀,要切實做好城鎮發展總體規劃,明確發展方向、發展重點和發展目標,規劃好城鎮發展體系,大、中、小城市結構合理,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級城市的作用,避免盲目發展。
(二)以產業為支撐,實施城鎮化
城鎮化戰略的目標是通過增強城鎮的經濟力量,完善城鎮的功能,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改善農村社會經濟結構,推動城鄉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依賴堅實的經濟基礎。而產業正是經濟基礎最根本的體現。一個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必然是一個脆弱、功能不健全的城鎮,必然是一個缺乏造血功能、沒有發展動力的城鎮,甚至是日趨衰落的城鎮。因此,城鎮化的發展必須立足于具有支撐作用的產業。同時,針對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而沒有適當的產業做支撐,使大量農民工一方面找不到適當的工作,就業沒有保障,另一方面,不能適應職業轉換的現象,我省城鎮化必須依托于城鎮二、三產業的充分發展,如果沒有二、三產業的發展,大量農村居民涌進城鎮勢必會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二、三產業的發展一方面是城市發展的經濟保證,另一方面同樣也是吸納農村勞動力,使之穩定就業,讓農民市民化,或者說農民生活方式轉變的重要標志。
(三)以縣城為依托,實施城鎮化
縣城作為特定區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中心,發展基礎較好,具備相對完善的城市功能,產業、人口、資本吸納能力較強,能夠輻射帶動周邊農村地域的全面發展。選擇縣城作為城鎮化發展重點,既可以克服大中城市污染嚴重、交通擁擠、治安惡化、就業困難等“城市病”,也摒棄了小城鎮遍地開花、聚集功能低下、土地浪費嚴重的“農村病”。
具體來看,縣城在接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中的綜合成本最小。對于急需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來說,進入縣城工作生活可降低其職業轉移的經濟成本和心理成本。到縣城務工與到大城市務工相比,可節約高昂的生活及交通費用,從而降低經濟成本,同時還可避免或減少與家人長期隔絕、遭受大城市冷遇與排斥等心理上的付出,從而降低到大城市務工的心理成本。另外,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縣城工作還可降低就業成本。在縣域范圍內,求職者更容易通過直接或間接關系了解用人單位的具體情況,在異地求職中經常出現的欺詐蒙騙以及隨后的惡意拖欠工資現象將從根本上得到遏止。
(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貴州發展小城鎮要突出幾個特色:一是根據自然地理條件建設小城鎮。二是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結合旅游業發展建設小城鎮。三是城鎮化與工業化相結合。首先,貴州山高坡陡,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山區省份,耕地和水資源非常稀缺,城市化建設不能像平原地區搞“攤大餅”式的城鎮面積擴張,城鎮規劃與設計要依山就勢,向縱深推進。其次,貴州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山區,民族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景獨特,可結合貴州旅游業的發展,發展旅游型小城鎮,這種形式目前有許多成功的例子,如黔東南的雷山縣依托其民族建筑、民族風情、自然風光,旅游業已成為帶動城鎮發展的支柱產業。貴州是旅游大省,有特色的旅游景點很多,旅游業與小城鎮的發展壯大互相促進,已成為貴州小城鎮發展的一種模式。第三,工業化促進城鎮化。城鎮化的一大指標是農業人口轉向非農業人口,要擴大城鎮的就業空間,必須發展工業。在工業發展中一要考慮資源稟賦,依托資源優勢,二是考慮工業企業的規模結構。一般來說,大型企業主要承擔工業體系、綜合技術水平、技術研發、國際競爭力等任務,而中小型企業則主要應發揮解決就業、穩定社會、促進競爭活力的作用。同時,隨著大型工業企業資本有機構成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必然出現排斥簡單勞動力的現象,因此,解決就業、穩定社會、促進競爭活力作用發揮的問題還需依靠中小型企業。只有大力發展中小勞動密集型企業,大中小企業并舉,才能既在國際競爭中具有優勢,又能擴大吸收城鄉勞動力的就業容量,才能使國內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失業率,穩定社會,從而促進城鎮化進程。
(執筆人:楊曉航)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