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強
遵義以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為載體的城鎮化進程,將成為一段有著詩化的特質和歷史文化蘊涵的記憶。
——題記
古今中外的實踐證明:城鎮化,是加快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抓手與載體。在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的過程中,應創新思維和觀念,切實推進并提高城鎮化建設質量和水平。
城鎮化促經濟發展
從我國2011年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城鎮化率,與人均GDP的統計數據對比中得出結論:城鎮化率與人均GDP成正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東部的江蘇省城鎮化率為61.9%,比貴州高26.9個百分點,人均GDP達61532元,比貴州高45096元:中部地區的吉林省城鎮化率為53.4%、人均GDP達38321元,分別比貴州高18.4個百分點和21885元;西部的重慶市城鎮化率為55.02%、人均GDP達34500元,分別比貴州高20.02個百分點和18064元;四川省城鎮化率為41.83%、人均GDP達26146元,分別比貴州高6.83個百分點和9710元;全國城鎮化率為51.27%、人均GDP達34999元,分別比貴州高16.27個百分點和18563元(圖2所示)。
2011年,貴陽市城鎮化率為69.2%、人均GDP達31712元,分別比遵義市高32.2個百分點和13382元;四川省瀘州市城鎮化率為39.92%、人均GDP達21322元,分別比遵義市高2.92個百分點和1024元;畢節市城鎮化率為27.99%、人均GDP為11309元,分別比遵義市低9.01個百分點和7021元(圖3所示)。由此可見:現階段,城鎮化率是加快區域性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建設全面小康的重要載體。從城鎮化率與人均GDP統計數據的整理分析中得到: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區域性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人均GDP增加1000元左右。為此,在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國發2號文件和貴州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加快科學發展和建設全面小康的過程中,遵義應在進一步創新觀念與工作機制的基礎上,切實提高城鎮化建設的文化內涵和整體水平。
遵義城鎮化的特征
近幾年來,遵義市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努力后發趕超的過程中,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切實加快了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特征有五個方面:
“四在農家”惠眾生。在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的進程中,遵義市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把解決民生問題與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探索總結推廣了“四在農家”發展經驗,這一發展理念讓數百萬農民得到了實惠,貴州省委、省政府和黨中央給予了高度肯定,并寫進72012國發2號文件。目前,全市已建成“四在農家”創建點8100多個,覆蓋全市232個鄉鎮、1900多個村,受益鄉村人口220萬人,占鄉村總人口226.65萬人的97.1%,遵義市以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理念,全面提升和豐富了“四在農家”的文化內涵。目前,已完成農村改廁298萬戶,建成農村文化室1700多個、遠程教育室1300多個、衛生服務室1800多個、規范化的農家樂6900多個,從業人員達19.67萬人。遵義以“四在農家”為載體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引導農村160多萬人通過外出務工,已轉移到了鄉鎮或村居所在地居住,更好地共享了改革發展成果,全面加快了城鎮化進程和農民增收。貴州省小城鎮建設發展大會,于8月21日在遵義召開,全面總結推廣了遵義在城鎮化建設中的經驗和創新思路。
市場貿易為基礎。正安縣新州鎮位于縣城北46公里,轄9個行政村,是2省4縣8鄉鎮的結合部。2011年底總人口3.59萬人,城鎮化率為50.14%,分別比遵義市、貴州省城鎮化水平高13.14和15.14個百分點,主要得益于邊境貿易和市場建設,服務業從業人員4000多人。務川縣浞水鎮鹿池村,距鎮政府所在地30公里,分別與重慶市彭水縣大埡、潤溪鄉接壤,是黔渝交界的重要集鎮,吸引了彭水、武隆、錢江、沿河等地農副特產客商。2011年該村新增寬帶100多戶,村莊集鎮人口2100多人,占總人口的46.7%。近幾年來,在新農村建設中,各級加大了對村居市場建設的投入,確保了村莊集鎮人口用電、用水、通訊和客車的通行,使鹿池村的集鎮人口每年增長8%以上,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增長39%以上。實踐證明:切實抓好市場建設,有利于加快城鎮化進程。
創新管理作保障。一是提高政府服務質量。遵義市到2011年底,各級政府分別建立健全了政務服務中心,推行了政府服務承諾制,接待并辦理服務事項19.89萬件,辦結率98.51%,全面提高了政府服務質量,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充分肯定。二是創新城鎮管理機制。遵義縣、綏陽縣、湄潭縣、鳳岡縣、務川縣、余慶縣以轉變機關作風為抓手,創新了城鎮衛生與文明管理機制,加強了城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使城鎮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亮化和美化。三是樹立城鎮管理典型。各級政府新聞媒體,切實關注城鎮建設與管理中的典型,為加快城鎮化進程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遵義日報、遵義市廣播電視臺,以及余慶、務川、正安、習水、遵義縣等廣播電臺還結合實際,成功舉辦了有關創新城鎮管理的演講賽等宣傳文化活動。
交通運輸保需求。一是提高鄉鎮公路運輸能力。到2011年底,遵義市交通建設投資達120.20億元,公路總里程已達24000公里,占全省公路里程的16%,公路密度為72km/100km2,公路等級率達44%以上,全市已實現100%鄉鎮通有油(砼)路,95%的行政村通公路,完成公路客運總量20472萬人,比上年增加16.8%:完成公路貨物運輸量6744萬噸,比上年增長21.4%。二是加強鄉鎮公路交通管理與服務。到2011年底,遵義市已建成鄉鎮公路交通客運站(候車點)400多個,比3年前增長30%以上,群眾對公路交通服務的滿意率明顯上升。三是加強交通運輸法規宣傳。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交通法規知識學習和普及,遵義市2011年學校、機關、企業開展交通法規宣傳活動40余場次,受教育人群達95.8萬人,增強了社會公眾的交通法規意識,市、縣主流新聞媒體月均報道交通法規典型200多條次,為城鎮化進程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產業支撐為紐帶。一是發展優質白酒工業。茅臺鎮總面積87.2平方公里,2011年底總人口5.66萬人,鎮區實際人口3.47萬人,城鎮化率為61.3%。近10年來,先后榮獲“全國小城鎮重點建設集鎮、綜合改革試點鎮、財政體制改革試點鎮、小城鎮建設示范鎮”等榮譽稱號。目前,該鎮白酒生產已有130多家,從業人員1.2萬人,受益人口4.87萬人。二是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業。遵義縣蝦子鎮以辣椒種植、儲藏、加工、銷售為主導產業,2011年與辣椒相關的從業人員達3.6萬人,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和農民增收。三是發展生態旅游業。鳳岡縣田壩村,以優質茶園為載體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2011年接待旅客9800多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60萬元,加快了村莊城鎮化進程,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新農村建設。
遵義城鎮化的挑戰
遵義市在貫徹落實國發2號文件,以小城鎮建設為抓手,加快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眼下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創新意識不夠。一是在城鎮化建設中缺乏鼓勵創新的機制。使城鎮化建設未能與產業結構調整、就業和創業、民生需求不斷地有機結合,人民群眾對城鎮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很高。二是對城鎮化建設中創新的典型宣傳不夠。如:仁懷市的茅臺鎮、遵義縣的龍坑鎮、鴨溪鎮、團溪鎮、烏江鎮等,目前這些地方實際的城鎮化率已在60%以上,但對其成功做法和經驗,未能進行深入研究和總結推廣,形成可供借鑒的城鎮化建設文化成果不多。三是對城鎮化建設中的文化內涵重視不夠。余慶縣以“四在農家”為載體,加快了村莊規劃和城鎮化建設,形成了以村莊為節點的小集鎮發展模式,使大量農村人口享受到了交通運輸、水電設施、電信寬帶、醫療衛生等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遵義在小城鎮建設中的物質文化內涵,需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進一步重視,有組織、有計劃地加以搜集和整理。
科學規劃滯后。一是少數干部對小城鎮建設和村居規劃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使小城鎮發展和村莊建設中教育文化、醫療衛生、水電設施等缺乏統一規劃,造成管網、路網等基礎設施重復建設,浪費了國家財力、物力和人力,特別是小城鎮建設的地下排水設施,更是需要高度重視。二是對村居規劃的投入不到位。縣、鄉財政對村居規劃的投入,幾乎都沒有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管理,使村居規劃缺乏資金來源,使城鎮化建設的科學性降低。三是對小城鎮建設和村居規劃的實施責任不到位。首先,是小城鎮建設和村居規劃在實施中的領導責任不明確,實施方案與監督機制的針對性、操作性不夠:其次,是小城鎮建設和村居規劃的修正與完善責任不明確,使一些地方村居規劃前瞻性、操作性和大眾性不高。
產業支撐不力。一是科技興業的意識不強。在加快城鎮化進程中,培育發展有市場需求的優勢產業措施不力,對新增城鎮人口的就業問題、留守兒童、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等問題,缺乏前瞻性、引導性和現實性措施。二是產業與城鎮化的關系模糊。對城鎮人口的規模、結構、素質、技能和從業,與主要產業的培育發展缺乏科學研究,未能充分用好農村人口轉移,在城鎮化建設中的積極因素。三是支撐城鎮化的主導產業不明。在加快城鎮化進程中,如何培育發展第三產業,需要切實加大政策研究和觀念創新,使新增城鎮人口在加工業和廣泛的服務業發展中,城鎮人均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遵義城鎮化的思考
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轉型跨越、后發趕超中,遵義市城鎮化建設要按照沖出“經濟洼地”,構筑“精神高地”的戰略部署,著力以下五方面工作:
加快村莊建設科學規劃。要在加強黨政領導干部學習力、實踐力、創新力和領導力建設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對城鎮化建設重要性和現實性的認識,切實加強村莊建設的科學規劃。一要把新農村建設與村莊發展規劃有機結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城鎮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優先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最關心的緊迫問題,把小城鎮及村莊建設與保障房工程、易地移民安置等有機結合,切實加大“四在農家”創建力度,全面提升和豐富“四在農家”文化內涵,力爭村莊建設中的房屋、公路、管道、綠化等基本設施,使用年限在20年以上,提高國家資金的使用效益。二要把培育支柱產業與村莊規劃結合。總結推廣蝦子鎮的辣椒、沙灣鎮的養殖、小關鄉的金銀花、鳳岡田壩茶產業等實踐經驗,以創新的理念培育發展支柱產業。三要把生態建設與村莊規劃結合。著力提高村莊規劃的民生性、針對性、生態性和社會性,努力改善農村人口生產生活條件,加強鄉村道路建設,提高鄉鎮到縣城和行政村公路等級,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推進土地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面實施“整鄉整縣”推進的扶貧開發工程。
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一要科學編制城鎮建設規劃。著力培育發展有市場前景的鄉鎮支柱產業,發展第三產業和生態型經濟實體,確保城鎮人口持續穩定就業和收入增長。二要抓好城鎮規劃的落實。首先,要有實施小城鎮規劃的領導機構和實施方案:其次,要有實施小城鎮規劃的獎懲激勵與責任追究機制。三要確保城鎮設施建設質量。要從北京7.21暴雨造成79人死亡和重大經濟損失中吸取教訓,學習借鑒青島、大連等地城鎮化建設的思路和經驗,加強城鎮化進程中的地下設施規劃和實施,建立健全城鎮化進程各階段的量化考核制度,著力解決城鎮規劃實施中的方案制定、信息公開、資金投入、責任到人、社會監督等突出問題。
加快培育發展優勢產業。一要科學制定城鎮產業發展規劃。在城鎮化進程中,如果沒有產業支撐將是一個潛在的危險,要著力從農產品加工、特色種植養殖、生態旅游、民族文化等方面培育發展優勢產業。二要突出發展鄉村旅游業。要在豐富和發展“四在農家”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總結推廣桐梓、湄潭、綏陽、匯川等地發展“農家樂”產業的成功經驗,由政府主導媒體創新服務方式,提升遵義“農家樂”的文化內涵和質量。三要重視培育文化產業。要在建立健全重用創新人才機制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城鎮優質文化產業,進一步提高遵義紅色文化、國酒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辣椒文化、扶貧文化品位,讓更多的遵義文化產品進入市場。
加快培養重用創新人才。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前,一要進~步規范人才選拔和使用機制。要建立健全國家公務員選拔錄用信息,更加公開、公正、公平、規范、透明機制:要探索建立各級各部門,崗位職責量化考核機制,提高遵義各類人才的使用效率,提高干部下基層“四幫四促”的工作質量。二要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切實貫徹落實中央“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政策,建立健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機制,更好地凝聚全社會的創新力量,使城鎮化進程中有更多更好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成果,探索欠發達地區城鎮化建設的新理念和新方式。三要完善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有利于創新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制定實施有利于創新的政策措施,切實加大鼓勵創新的政策和資金投入,有效整合全社會的創新資源,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發展氛圍,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加快政府管理創新。
提高城鎮管理服務質量。提高各級政府依法執政能力,要著力提高城鎮管理服務質量。當前,~要維護人民群眾在城鎮化過程中的合法權益和國家的司法權威,全面推進城鎮管理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城鎮行政執法行為,推進基層政府信息公開,切實提高政府在城鎮執法中的公信力和市民滿意度。二要更好地發揮法律監督、民主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作用,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敬畏人民、敬畏法律、敬畏組織、敬畏制度,不斷提高基層政府城鎮管理與服務質量。三要科學處理城鎮人口就業與市場管理關系。一方面,政府在城鎮化建設中,要科學規劃城鎮人口就業與發展環境,加強有關平臺與基礎設施建設,為那些有創業和就業要求的人群提供條件。另一方面,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切實定期為城鎮人口就業創業、子女上學、生病就醫等方面,無償提供市場需求、產品銷售、產品加工、政策法規、交通運輸、勞務輸出等有關信息,確保城鎮人口安心從業,經濟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從而加快全面小康建設步伐。
綜上所述:堅持以人為本,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用創新思維實施城鎮化建設工程,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建設全面小康的重要載體和抓手。當前,需要在解放思想、創新觀念、加強管理、完善機制和工作思路中,切實加強城鎮化進程中的村莊規劃研究與實施,重視和發展小城鎮支柱產業,更加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只要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國發2號文件精神中,把城鎮化建設與培育支柱產業、構建和諧社會有機結合起來,遵義一定會在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中,迎來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700多萬遵義人民將得到更多實惠。
(作者單位:遵義市統計局)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