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民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內在動力,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空間依托,城市的追趕跨越需要工業化與城鎮化互為支撐、相互促進。作為欠發達、欠開發地區的黔東南州,如何加快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的一項重要任務。
統籌規劃發展,引領兩化互動的“方向標”
堅持規劃引領,按照產城互動、產城相融的理念,加快推進工業化,統籌城鄉一體化,走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道路。圍繞“工業強州”戰略,突出重在特色、重在質量、重在生態的理念,加快編制和完善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加快工業發展承接產業轉移作為擴大工業總量、優化工業結構的戰略舉措,不斷提升工業發展水平。圍繞“城鎮帶州”戰略,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全過程,按照走出一條具有山區特點、民族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總體思路,結合全州20個城市綜合體、20個特色小城鎮建設規劃,加快州域空間布局調整,促進區域中心城市在更大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和調整生產力布局,增強區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和帶動功能,促進區域中心城市與周邊區域一體化發展。調整優化縣域經濟空間布局,重點抓好撤鄉改鎮、并鄉建鎮、鎮改街道、村改社區等規劃實施工作,以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為載體,以城區和園區為主要安置區,把拆遷安置、工程移民、生態移民建房與保障性住房建設結合起來,提高城鎮人口入住率。同時,堅持新區先行、產城互動、典型示范、改革突破的原則,加快“凱麻”同城化建設,推進“黎錦”同城化和黔東片區一體化特色城鎮快速發展,實現從托管到融合發展轉變。
做精做大園區。打造兩化互動的“火車頭”
以工業園區為平臺,通過承接珠三角、長三角等地產業轉移,加快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把黔東南打造成國家級產業承接示范區,爭取今年凱里經濟開發區、黔東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等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增加值分別達到20億元以上,其他工業園力爭達到10億元以上,園區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90%以上。把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今年省級經濟開發區核心區要達到“五通一平”、建設標準廠房20萬平方米以上,其他工業園區核心區要達到“三通一平”、建設標準廠房10萬平方米以上的目標要求,不斷完善園區生產和生活性服務設施,加快園區政務、商業、學校、醫院、金融等服務機構建設,注重園區供電和供水設施建設,全面啟動實施所有園區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打造園區優質生產、生活環境,提高園區對項目入駐的吸引力,提高園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加快引進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力爭在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房地產開發、旅游開發等各個領域投資規模上取得新的突破。積極培育園區支柱產業,大力實施冶金產業提升工程、億元企業培育工程、新興產業培育工程、企業上市工程、特色產業發展工程、凱里信息產業振興工程、品牌帶動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重點在電力、冶金、化工、裝備制造、建材、食品、制藥等領域,發展壯大一批大中型企業,實現園區產業規模集約集聚發展。積極理順園區管理機制,著力提升園區管理水平。進一步理順園區管委會與縣鄉政府之間的關系、權利與責任的關系,合理劃分管委會的規劃管理職能和縣鄉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把社會管理職能全部交由縣鄉行使,把部門行政審批權、鄉鎮行政管理權和資源整合權全部交由園區管委會行使,使管委會實體化,有職、有責、有權,激發園區的發展活力。著力提升園區統籌發展水平,堅持產城互動、“三區”統籌發展的思路,統籌推進園區、城區、安置新區建設,打造爐山、碧波、革一等一批工業城鎮,形成示范帶動發展。著力提升園區就業水平,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培育一大批合格的產業工人大軍,引導本地農民或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到園區就近就地就業創業。
做大做強產業。壯大兩化互動的“發動機”
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為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同步發展提供產業支撐。以凱里城市經濟圈為中心,依托凱里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和金鐘經濟開發區三大工業發展平臺,融合麻江、雷山、丹寨、臺江等縣域經濟,規劃建設“大凱里經濟圈”,重點發展煤電鋁一體化、電子信息、民族醫藥、生物制藥、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依托高速鐵路公路,將黎平、從江、榕江、錦屏四縣經濟整合,以建設大型洛貫經濟開發區為載體,以四縣的相互聯動,形成支撐合力,共同推進洛貫經濟開發區和這一區域經濟發展,組建“南部經濟圈”,重點發展林木加工、紡織、服裝、家電、皮革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石材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以黔東經濟開發區為核心,依托岑鞏、鎮遠、三穗、劍河構建“北部經濟圈”,作為全州冶金工業、林產工業、旅游文化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礦產開發和加工、林業化工、農產品加工、旅游商品加工等產業;依托舞陽河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建設全國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建設貴州東部重要旅游節點城市為目標,重點發展旅游文化、機械制造、中藥材、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依托天柱重晶石資源,重點發展鋇系產業。同時,按照“三化”興“三農”的要求,以產業化提升農業、工業化致富農民、城鎮化帶動農村,實現“三化同步”。圍繞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五張名片”,集中力量抓好一批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建設,做大做強蔬菜、藍莓、香豬、中藥材、茶葉、烤煙等特色優勢產業,逐步形成科研、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的產業體系,樹立品牌,做大做強產業。
用好用活政策,鋪平兩化互動的“快車道”
抓住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新階段扶貧開發、國發[2012]2號文件的良好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外來投資,促進加快發展。一是在創新招商機制政策上下功夫,著力破解兩化互動招商引資瓶頸制約。全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認真落實領導干部帶頭招商引資責任制,創新招商引資方式,組織開展百日招商大會戰,面向產業轉移的重點地區、重點企業,大力開展定向招商、駐點招商、產業招商、以商引商,確保實現招商引資簽約項目履約率、資金到位率、項目開工率、項目投產率得到明顯提高,吸引更多的產業落戶黔東南。二是在研究國土資源政策上下功夫,著力破解兩化互動用地瓶頸制約。在充分利用國家項目、重點項目、旅游項目政策,積極爭取用地指標的同時,采取增加切塊、擴大點供、盤活存量、增減掛鉤等辦法解決建設用地,切實為項目建設提供用地保障。充分利用低丘緩坡灘涂等未利用地開發試點的機遇,發揮我州低丘緩坡資源優勢,深入推進低丘緩坡綜合開發,推行“向山要地”,推動“工業梯田”工程建設。加快農村土地整理,深入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積極穩妥地推進閑置存量土地盤活,積極爭取省直部門支持,為全州兩化互動發展增加用地指標。三是在拓寬資金籌措渠道上下功夫,著力破解兩化互動資金瓶頸制約。按照國家重點投向,加大與上級主管部門的溝通銜接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和省資金支持。加強銀政企對接,鼓勵優勢企業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直接融資。著力做大做強政府融資平臺,加大財政資金引導力度,采取BOT+EPC、BOT+EPC+政府補貼等建設模式,減少政府當期壓力,擴寬民間投資領域。
(作者單位:中共黔東南州委政策研究室)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