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正康
一、“經濟建設”內容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篇幅長、字數多、分量重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薄拔逦灰惑w”的總體布局,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思想支撐?!拔逦灰惑w”中把經濟建設擺在首位,說明經濟建設之重要。
認真閱讀報告后統計發現:第二部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是表述“經濟建設”內容,占報告的1/4:文字有7779字,占報告26.46%;42自然段,占報告自然段的27.09%。
與此同時,在第一部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總結”中,也用了大量的文字來表述過去五年的“經濟建設”和十年的“經濟建設”,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用“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自然段表述“經濟建設”,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部分都有涉及“經濟建設”的內容。在整個報告中貫穿和閃爍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經濟建設”思想。根據統計,報告中:經濟104處,政治20處,文化6處,社會32處,生態5處。這充分說明我黨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二、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是推動貴州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次重大歷史機遇
一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把黨的十八大精神轉化為推動貴州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動力。黨的十八大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是次高舉旗幟、繼往開來、團結奮進的大會,對凝聚黨心軍心民心、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通過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煥發出象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鄧小平同志南行談話那樣一種發展熱情,那樣一種創新精神,那樣一種工作干勁,成為推動貴州改革發展的一次重大歷史機遇,推動貴州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次重大歷史機遇。
二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按照省委的統一部署,做到“十破十立”,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思想支撐,繼續解放思想,破除制約貴州發展的傳統觀念和體制障礙,把握發展大勢,認清發展規律,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事業。突破信心不足的思想,樹立敢于爭先的意識:突破墨守成規的思想,樹立開拓創新的意識,突破自我滿足的思想,樹立追求卓越的意識:突破封閉保守的思想,樹立包容合作的意識,突破消極等待的思想,樹立搶抓機遇的意識,突破怕擔責任的思想,樹立勇于擔當的意識:突破說多做少的思想,樹立干字當頭的意識,突破反應遲緩的思想,樹立立說立行的意識;突破忽視產業的思想,樹立工業強省的意識;突破不跑不要的思想,樹立積極爭取的意識。在實踐中深化認識,在創新中轉變觀念,在解放思想中加速發展,工業經濟要邁上新臺階,城鎮建設要呈現新面貌,民營經濟要有大突破,縣域經濟實力要有大提高。堅持“三個不能代替”,突出“三個核心指標”,2020年建成一個不含水份的、群眾得實惠的、老百姓認可的全面小康社會。
三是科學發展、后發趕超確保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今后幾年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期。面臨著外部機遇聚合、內部機遇凸顯的“雙重機遇”,具備了比較優勢明顯、后發優勢突出的“雙重優勢”,同時也肩負著既要“趕”又要“轉”的“雙重任務”。堅持主題,突出主線,牢牢把握“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重點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主戰略,大力推進“三化同步”,堅持以“三化”興“三農”、以調整促轉型、以開放促開發、以民生帶發展,著力擴大和調整優化投資結構,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活力,著力突破交通、水利、環?;A設施瓶頸制約,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切實提高工業經濟、城鎮人口、民營經濟、縣域經濟“四個比重”,走出一條追趕型、調整型、跨越式、可持續的發展路子。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三、以十八大精神統領貴州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
GDP也好,小康目標也好,貴州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好,這些都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的。十八大報告用大量的篇幅、文字、份量來表述“經濟建設”,其主要目的就是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1年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5198元(2012年統計資料未公布),按照年增長7.5%(實際增速在8%以上)左右,2020年的全國人均GDP將達到67482元。從2011年到2020年的9年時間,貴州要達到全國人均GDP水平,就必須要保持15%以上的速度增長。因為,從2012年貴州GDP(初步預計)7500億元到2017年的15000億元的平均增速為(不含物價增長因素),v=(v÷a)-1=(15000億元/7500億元)-1=14.48%。誠然,貴州GDP只有保持15-17%的速度增長,才能在2020年突破2萬億元:只有突破2萬億元,才有可能實現全面小康。因此,對于貴州來說,只有加快,才能同步;只有發展,才能小康,只有轉型,才能跨越。必須找;隹突破點,突出著力點,大力推進貴州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一)用好用足發展政策,著力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國發[2012]2號文件從財稅、投資、金融、產業、土地、人才和對口支援7個方面明確了支持貴州發展的政策。切實用好差別化的產業政策,與西部大開發、扶貧開發等政策有機銜接,努力把貴州的資源優勢、比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國家的政策支持盡快轉變為后發趕超、又好又快發展的成果,實現政策效益最大化。
(二)加快突破瓶頸制約,著力提升發展基礎條件、圍繞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建設一批鐵路、公路、航空和水運項目,進一步鞏固和提升貴州在西部地區的陸路交通樞紐地位。圍繞加快破解工程性缺水難題,大力實施《貴州省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綜合規劃》,加快開工建設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提高水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圍繞加強生態屏障建設,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等工程,加強石漠化綜合治理,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三)實施工業強省戰略,著力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加快構建多元化的現代產業體系。一是發展特色優勢工業。大力發展煙、酒、茶、民族醫藥、特色食品等特色輕工業:加快推進煤電鋼、煤電鋁、煤電化、煤電磷“四個一體化”等資源精深加工;積極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電子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發展山地特色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盡快提高經濟作物在種植業中的比重和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推進農業產業化,扶持發展大型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三是發展以文化旅游業為主的服務業發展。圍繞建設旅游強省,促進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結合,建設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生產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
(四)加快城鎮化進程,著力統籌城鄉發展,按照“黔中帶動、黔北提升、兩翼跨越、協調推進”的原則,加快把黔中經濟區建設成為引領全省發展的發動機和火車頭,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快培育以貴陽為中心,以遵義、安順、都勻、凱里、畢節為支撐的黔中城市群:壯大六盤水、銅仁、興義等區域性中心城市,積極打造一批節點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積極開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延伸、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和社會管理創新工程。推廣“四在農家”經驗,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
(五)加大扶貧脫貧攻堅力度,著力推進民族地區跨越發展,,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以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以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鄉、貧困村為突破口,形成新的扶貧開發工作格局。加快發展扶貧特色產業,推動項目化、產業化扶貧,連片開發、整縣推進。在“三州”等民族地區重點發展文化旅游,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區,并大力發展民族醫藥和農林產品加工業。
(六)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突出抓好資源配置體制、財稅體制、國有企業產權制度、行政管理體制、投融資體制、農村金融、醫藥衛生體制、文化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縣域經濟,提升其在經濟中的占比;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推進招商引資項目落地建設:加快把貴安新區建設成為內陸開放型經濟示范區:建立一批加工貿易承接基地、產品出口基地和綜合保稅區等,擴大對外貿易。
(作者系貴州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