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承德 張永江
一、經濟結構的主要特點
1.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思南縣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9306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6.5%,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63204萬元,增長2.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1453萬元,增長27.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18403萬元,增長22.8%。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547:17.7:27.6調整為2011年的33.1:22.6:44.3。三次產業結構從2005年的“一三二”格局轉變為2011年的“三一二”格局,實現了縣域經濟結構由農業經濟占主體向服務業和工業經濟占主體的質的轉變。
2.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2011年,全縣著力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業生產克服了特大旱災帶來的嚴重影響,農業經濟保持了穩定的發展勢頭,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2205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2.8%。通過抓主導產業,全縣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迅猛,“茶葉、烤煙、蔬菜、經果林、生態畜牧業、中藥材”等七大主導產業持續發展壯大。2011年全縣肉類產量40089噸,比上年增長0.28%,水產品產量3420噸,比上年增長19.58%;烤煙產量4650噸,比上年下降21.64%;水果產量8679噸,增長128.4%;蔬菜播種面積10764公頃,增長36.57%。
3.農產品知名度不斷提升
近年來,思南縣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農產品知名度不斷提升。目前,全縣累計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8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8個,其中蔬菜品種8個,面積達到8000公頃,茶葉獲無公害產地認證4137公頃,獲有機產品認證197公頃。全縣累計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的生產企業(包括專業合作社)共15家,其中,無公害農產品認證5家、有機農產品認證2家,QS認證8家,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5家,HACCP認證2家。
4.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近年來,全縣緊抓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擴大內需戰略機遇,著力實施項目拉動和招商引資牽動戰略,突出特色,依托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工業化帶動戰略,迅速加大工業園區建設和工業項目建設力度,以園區建設聚集工業發展,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初步形成了以電力、建材、化工、船舶制造、煤炭開采為主要工業門類的工業體系,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011年,全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73013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0.1%。全縣規模以上工業(按2000萬元口徑統計)實現總產值16.5億元,其中:實現輕工業產值2.25億元;實現重工業產值14.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47億元,同比增長3.22%,其中:實現輕工業增加值0.35億元,增長172%;實現重工業增加值4.12億元,增長37.8%。
二、發展優勢明顯
1.生態環境優越
思南縣是一個農業大縣,“二欠”程度深,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相對落后,但生態環境極為良好,森林植被種類豐富,構成了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境內有中國同緯度地區迄今發現發育最好、生態保持最佳、保存最完整、出露面積最大的極具觀賞性和科普價值的連片唁斯特石林,有奇特的峽谷、河谷、天生橋、多層溶洞、天坑、地下河、喀斯特泉等多種地質奇觀,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國土資源科普示范基地”、“思南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
2.自然資源豐富
全縣水能蘊藏量達140余萬千瓦,境內主要礦產有煤、鐵、雄雌黃、重晶石、冰洲石、大理石等。煤礦儲量較大,特別是石材資源(主要以大理石為主)十分富足,目前已探明石灰巖大理石礦點42個,資源儲量達3億多立方米,潛在經濟價值534億元。
3.交通優勢凸顯
烏江縱貫南北,通航水域137公里,客貨碼頭8個,烏江航道提級整治后500噸級客貨輪可直達長江。隨著杭瑞、思劍兩條高速公路縱橫貫穿全境、思南樞紐港建成,將形成通往遵義、重慶、貴陽、懷化等經濟較發達地區的4小時經濟圈,縮短與全國各大中城市的時空距離,思南加速發展、后發趕超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資源優勢正在凸顯遵義、重慶、貴陽、懷化等經濟較發達地區4小時經濟區。
三、存在問題
1.現代農業潛力發揮不足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較差,抗災能力弱?;A設施建設欠賬過大,生態環境脆弱,防災抗災能力弱是我縣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第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欠帳較多,人均有效灌面僅0.022公頃,農業靠天吃飯現象仍較為嚴重。第二,農村道路交通建設仍相對滯后,通村通組公路的通暢率和通達率不高,等級低,遠不能滿足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需要。
二是產業化程度不高,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近年來,全縣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可喜成績,但產業化開發程度仍較低,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專業合作社發展起步較晚,抗市場風險能力弱,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落后,特色農產品流通不暢。特別是農戶家庭經營耕地分散、規模太小,不能適應現代農業對土地高度集中、連片規劃、機械化耕作的需求,大大限制了農村勞動生產力和農產品商品率的提高,不利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三是農產品整體競爭力不強。我縣農產品以大宗初級產品為主,生產成本相對較高,農產品整體競爭力不強。農業生產仍以傳統的糧豬型結構為主,種植業比重偏高,耗糧型牲畜比重過高,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產業鏈短,農產品加工率不足10%。農副產品市場體系輻射力不強,產銷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發布相對滯后,新型的現代營銷體系不盡完善。
四是農村勞動力素質整體較低。我縣農村人口多,剩余勞動力量大,農村教育水平相對落后,農村人口受教育年限普遍較短,農民文化程度較低,整體素質不高,缺乏增收致富的有效技能。
2.工業結構有待優化
從現有工業結構來看,還有待于進一步優化,主要表現在:一是輕重工業比重不合理,201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比重達到81.9%,輕工業僅占18.1%;二是傳統工業比重高,現代工業比重小,電力、煤炭、建材、化工、農產品加工等5大產業仍支撐著全縣工業經濟發展,而以生物制藥、微電子、新材料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在我縣還處于空白狀態,經濟增長過于依賴資源消耗和高耗能產業拉動。
四、思考和建議
1.搶抓政策機遇
近年來,國務院和省政府出臺了《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年202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等一系列有關促進產業結構與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以及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方面的文件,必須搶抓政策機遇,做好謀劃,加大“跑省”、“跑部”力度,爭取更多的中央財政項目投入扶貧開發,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走生態發展之路。
2.大力發展生態經濟
主要依托優良的生態環境,加快催生生態產業,深入實施綠色戰略。一是推進生態環境建設,打造山區宜居城市,著力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大重點污染源限期治理力度,積極推進烏江干流等主要河流綜合治理,逐步打造成長江中上游重要山水旅游城市。二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重點開發茶葉、烤煙、蔬菜、經果林、生態畜牧業、中藥材等七大優勢主導產業,培植休閑觀光農業。三是加快發展生態旅游業、打造旅游休閑基地。進一步整合旅游資源,著力打好“石林、溫泉、烏江”三張名片,大力開發集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加快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3.積極培育現代物流業
加快以縣城為重點的城鎮建設新步伐,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逐步打造成黔中經濟區、成渝經濟區、長株潭經濟區、武漢城市圈等重點經濟區的重要商貿集散地和貨物中轉站。引進知名商貿和物流企業,積極建設大型物流項目,培育現代物流業龍頭企業,推進區域交通樞紐中心建設,著力打造現代物流服務平臺,建設商貿中心城市。
4.發展基礎工業優勢
一是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進一步調整優化工業布局,以節能、降耗、減排為目標,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落后產能,發展高效、節約、循環的現代產業,促進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二是重點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打造新興制造業基地。重點推進船舶制造、電子信息、氯堿化工、特色農產品加工等比較優勢行業與長三角、泛珠三角、成渝經濟區的配套協作,加快形成新興優勢產業。
5.提升園區建設和招商引資質量
著力抓好“一區三園”建設,即思南縣工業園區(包括關中壩船舶工業園、燈油壩工業園、雙塘工業園),要積極圍繞園區確定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進行招商,不僅要注重引進大項目、好項目,而且要著力引進產業鏈長的項目,突出抓好高新技術項目,找準產業配套對接的切入點,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產業化。
6.加速城鎮化進程,增強區域經濟活力
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人口向非農轉移,根據市場需求導向和國家產業政策,抓住制造業梯度轉移的機遇,推動工業的聚集發展和優化升級,增強縣域經濟的整體實力。一手抓縣城的發展,一手抓以許家壩、塘頭、大壩場為代表的小城鎮建設,實現縣城與城鎮、城鎮與農村的協調發展,增大區域經濟總量。
7.加強以薄弱環節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戰略
加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努力構建公路、鐵路、水運等交通網絡。要通過多種渠道迅速增加投入,加快以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重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優化城鄉區域發展環境。
8.實施把自主創新作為發展的核心戰略
通過自主創新實現產業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增強企業“科技興企”意識。形成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實行特殊的扶持政策,實現自主創新助推產業升級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引進和使用,為全縣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作者單位:中共思南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