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坤 徐昌正 田世廣
一、統一思想認識,把心思和精力凝聚在轉型發展上
萬山曾因汞儲量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盛產朱砂、水銀而成為中國最大的汞工業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汞都”。本世紀初因汞資源枯竭,萬山唯一支柱財源貴州汞礦關閉破產,歷屆黨委政府一直為擺脫困境、突出重圍做了很多嘗試和探索。2009年3月,萬山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后,對如何抓住機遇,提出了轉型發展思路,成效不是很明顯。2010年,新班子組建后,結合銅仁撤地建市設區的實際,區委通過廣泛征求各方意見,深入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和調查研究等方式,認真分析發展中面臨的困難,深刻反思發展中的教訓,進一步深化區情認識,在黨代會、人代會上明確了“產業原地轉型、城市異地轉型”新的轉型發展思路,統一了黨員領導干部的思想,凝聚了干部群眾加快發展的力量,全區上下都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上,加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進一步增強。
二、實施產業原地轉型,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以轉型工業園區為龍頭,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萬山有工業文化的傳統優勢,幾百年的汞礦采冶歷史孕育了豐厚的工業文明。歷史發展證明,工業化是實現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是近代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趨勢。萬山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要實現產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最根本的出路在工業。
依托資源優勢,重點打造轉型工業園區。按照“產業集結、工業集聚、企業集群”的發展思路,結合萬山實際,在轉型工業園區內規劃建設了張家灣精細化工產業園、張家山裝備及鐵合全產業園、老山口至趕場壩新材料產業園等三個工業產業園區。積極引導傳統產業的生產技術、生產技藝、生產裝備由低端為主向高端邁進,實現跨越式的調整升級。重點改造提升汞及汞化工、鐵合金和以錳系合金為主的采掘業等傳統產業,關閉淘汰落后產能,積極推動和扶持現有汞化工企業走兼并重組、技術升級、產品創新的發展路子,加大汞產品再生循環利用的研發,努力建成全國汞化工循環經濟示范區。目前,萬山7家汞化工企業已經實施“煤改電”熱源改造,其中5家已改建完成并投入使用。先后完成了恒興6300千伏安鐵合金礦熱爐、斯普鐵合金產業的技術升級改造等工作,關閉了吉昌錳業和斯普鐵合金等淘汰落后產能。在資源開發上,由汞系列化、錳系列化開發向多元系列化開發邁進。多元系列化就是對鉀礦資源開發的突破,加速推進鉀礦綜合開發進程,氟硅酸循環法低溫分解含鉀巖石中試已經取得成功,正與哈爾濱北大荒集團對接鉀肥生產項目。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工業化水平。近兩年來,萬山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推進“產業原地轉型、城市異地轉型”的第一抓手,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堅持以商招商,以誠招商,以項目招商,誠心誠意對待客商,經常主動與他們加強情感聯系,以真情感化他們到萬山投資興業。深入開展“強拉強運、強買強賣、強攬工程”等影響投資環境的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和“四幫四促”、“五進五問”等活動,進一步轉變機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企業投資的信心明顯增強,營造了親商、敬商、安商、富商的最優社會環境。成功引進了銀泰鋁業、隆鑫新材料、湖北宜化、遠盛鉀業、興隆錳業等一批實力較強的企業,一批有實力的企業正在積極洽談中。初步形成了汞化工、鐵合金、錳系加工、鋁材加工、鎳多金屬合金、新型催化劑、鉀礦綜合開發利用等多種產業齊頭并進的良好格局。切實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功能,通過財政資金向園區傾斜、優勢項目向園區安排、引進項目向園區布局,現已收儲土地2500多畝,平整1500余畝,完成了園區主干道和主要通道建設。力爭通過一到兩年的努力,把萬山轉型工業園建成國家級生態示范園區、省級“511”產業示范園和高新技術開發基地,把萬山區建成貴州工業重鎮、貴州鉀工業基地和中國“鉀都”。
以農業產業園為依托,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堅持用工業化理念抓農業發展,走規模化、連片化、基地化路子,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加快推進區域性特色農林牧產品基地建設,實施一批重大特色農林牧業項目,建設一批特色農林牧產品標準化良種繁育基地。支持特色農產品“三品”產地認證,培育名、優、特農產品品牌。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扶持農機合作組織,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加強公益性推廣、社會化創業及多元化科技服務“三位一體”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發展壯大優勢產業,走規模化、特色化路子。以基地建設為中心,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為載體,通過土地流轉和農戶土地出租、八股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棗、油茶、食用菌、商品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壯大發展畜牧業規模養殖和以生豬、野豬、竹鼠、大鯢、綠殼蛋雞等為主的特色養殖,充分發揮企業上連市場、下連基地和農戶的紐帶作用,農民參與產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民收入得到較快增長。目前,已完成棗基地2萬畝、油茶基地1.6萬畝,發展商品蔬菜基地4萬畝,養殖小區8個、養殖大戶50戶。
抓好兩個農業產業園建設。以園區建設為載體,走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道路,以現代農業代替傳統農業。在高樓坪農業扶貧產業園,先后引進了朗田生物制藥有限公司、海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中冠油茶產業科技有限公司、龍輝養殖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入駐。我們還通過以商引商形式在謝橋啟動建設了梵凈山生態農業科技園。園區經濟已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大力改善農業產業發展條件。積極搶抓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機遇,繼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農村水利、危房改造和環境整治投入力度,繼續實施通村水泥路建設,抓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石漠化綜合治理、土地整理等工程項目建設,農業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三、加快城市異地轉型,著力構建一城兩區新格局
按照規劃先行、拉開路網、建設新區、提升老區、產業支撐、產城一體的思路,加快推進謝橋新區、萬山老城區和各鄉鎮小城鎮建設步伐,由工礦型城區向產城一體化的主城區轉型,通過5年的努力,實現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
(一)全力推進謝橋新區建設以項目落地為重點,以城市路網建設為核心,全力推進謝橋新區建設。一是抓好規劃,確定目標。按照建設“黔東園林新城“目標,編制完成了《謝橋新區概念性規劃》、《謝橋新城區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總規劃面積10.4平方公里,核心區規劃面積4.7平方公里,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將謝橋新區建成面積達10平方公里、人口達10萬人的集政治、經濟、文化、商貿為一體的現代化新城。二是成立專門工作委員會。謝橋街道辦事處劃轉后,區委、區政府及時成立了謝橋新區黨工委和管委會,負責謝橋新區的城市建設和管理。目前,示范性高中、規范化醫院、商會大廈、公安大樓、殘疾人康復中心、拆遷安置區和西南物流園、萬和及東太房地產開發、汽車4S店等重點項目已相繼開工建設。三是實行領導包項目制度。對梵凈山大道二期、萬山大道、汽車4S店等6個重點項目,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有效整合管委會、辦事處人員,組建了梵凈山大道二期項目部、汽車4S店項目部、萬山大道項目部、西南現代商貿物流園項目部、恩緯西配套工程項目部、梵凈山生態農業科技園項目部6個項目部,并成立了綜合協調組、規劃建設組、征地拆遷指導組、現場矛盾調處組、嚴打整治工作組、招商引資組6個工作組為項目部服務,切實加快了各重點項目建設進度。四是采取BT模式推進工程建設。為了加快新區建設步伐,緩解資金壓力,通過招商引資方式與四川天宏集團達成土地整理合作協議,由四川天宏實業集團預計投資12億元,用4年時間建設梵凈山大道(二期)、楚溪大道、萬山大道、木杉河景觀帶、公園、廣場等基礎設施。其中梵凈山大道(二期)、萬山大道路基工程已基本完成,年內將啟動楚溪大道建設,新區城市骨架基本形成。
(二)不斷完善老城區配套服務設施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則,加強老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提升城市配套服務功能。一是加強環境整治,完善配套服務功能。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相繼完成了城區電網、路網、給排水管網改造及城市污水處理系統配套建設,建成城市中心廣場、體育館、農貿市場改造等一批公共設施,完成城區主干道“白改黑”工程和綠化、亮化工程。二是加大老城區的保護和利用。以萬山汞礦文化遺存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契機,充分利用工業文化遺產發展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重新高標準建設“中國汞都博物館”,豐富展陳內容,突出遺產特色,使其成為科普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夏令營基地,重點打造汞工業發展“時空隧道”、傳統產業工人懷舊旅游基地、以朱砂為特征元素的旅游商品生產銷售基地、原生態旅游基地,全力爭取建立中國汞工業科考研究中心、國家級汞工業生產基地、歷史和老工業題材影視拍攝基地,實現了“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三是實施采空區危房搬遷改造工程。積極實施采空區危房改造、生態移民搬遷等利民工程,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累計投入3.91億元,實施采空危險區搬遷安置房、棚戶區改造建設工程,建設廉租房4000套,已完成搬遷安置1000余戶。
(三)加快鄉鎮集鎮建設步伐,按照在茶店鎮、高樓坪鄉、下溪鄉建設轉型工業園區服務型城鎮和在魚塘鄉、大坪鄉、黃道鄉、敖寨鄉建設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的城郊經濟服務型城鎮的思路,積極編制鄉鎮發展規劃,努力形成以謝橋為中心,各鄉鎮為重點,輻射帶動全區集鎮競相發展的格局。一是實行一城兩區接點鄉鎮開發建設。按照“一城兩區”城市格局和建設服務型城鎮要求,加大對高樓坪、茶店等接點鄉鎮小城鎮規劃建設力度,做大城鎮規模,引領農村住宅建設向城鎮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二是加大邊遠貧困鄉鎮扶持力度。繼續加大對魚塘、大坪、黃道、敖寨等邊遠貧困鄉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做大集鎮規模,打造成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的城郊經濟服務型城鎮。三是打造特色民族鄉鎮。以建設萬山鎮、高樓坪鄉、黃道鄉、敖寨鄉等侗族風情街和魚塘鄉、大坪鄉苗族文化街為契機,著力打造一批特色民族鄉鎮,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
(作者單位:中共萬山區委)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