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春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在世界貿易上的地位已經今非昔比,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涌入我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我國尋找發展機會,越來越多的我國文化被外國朋友認可,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以懂漢語、學漢語、說漢語為傲。做為中國人,我們更應該深入研習漢語言文學,更應該讓學生們盡快掌握漢語言文學的主旨與精髓。
關鍵詞:漢語 優化 教學 教案 探索 漢語言文學 教學實踐 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037-01
1 漢語言文學意義
漢語言文學代表了我國光輝燦爛的文明,代表了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代表了我們漢民族躋身世界民族之林的風采。
學習漢語言文學的意義在我國早有古訓,所謂“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明志、非學無以致遠”,這三句話不僅代表著學習漢語言文學的意義而且也代表著學習的目的,致遠二字更要求我們要有大的境界、要有大的視野這也暗合時下流行的“國際視野”。甚至在三字經中就已經明確教誨我們“子不學,非所宜”。那么學又有什么用處呢?“學以致用、學以知道、學以成德、學以增智、學以資政”,在這些方面做的最好的應該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他們在施政、論政、議政中都能以漢語言文學為依托,一言一行無不閃爍著非凡的文明智慧與理性的光芒。
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身為教師的一員,我們深知肩上的擔子的沉重,我們知道從我們學校走出去的學生們可能以后要從事新聞、教研、文學、文化、宣傳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如何能讓學生們在短短的幾年里學到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就成了擺在所有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者們面前的大課題。下面我們就對教學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
2 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
2.1 教學模式陳舊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延續了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傳統,教師在教堂上講解,學生們聽講、記錄,課后復習應考。學生們從小學一直到大學,一路過來幾乎都是同一種模式,容易讓學生們產生厭煩的心理。并且由于學生們的心智已與成人無異,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們而言已經不再適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因材施教”,必須對陳舊的教學模式說不,必須找到一種新的教學方法。
2.2 教學手段單一
傳統的教學手段極為單一,教師的講解過程中缺乏現代電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更由于傳統的教師普遍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應此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們逃課、厭學情緒普遍。
3 漢語言文學優化教學
3.1 更新觀念、多種手段教學
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完全主導地位,學生們雖然有機會被點名回答問題,但是概率相對于每一位同學而言較小,因此,學生們只能處于被動地位,被動聽講、被動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處于心智成熟、樂于參與、勇于挑戰、愿意主宰一切的學生們顯然變成了一種束縛,這也是學校的學生們普遍存在逃課、不聽課的最重要的原因。基于這種現狀,筆者認為必須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理論中找到突破口,探索出一條漢語言文學的優化教學方法。因此,筆者首先從更新教學觀念入手,深刻反思歷年教學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深入調查學生們的心理感受與實際的學習情況,以此入手,進行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嘗試與探索,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做出革命性的、根本性的改觀。
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的方法之一就是用現代電化教學來武裝教師,比如,講到某一名著就不妨放一段有關名著的電影資料或錄像資料,時常穿插一些多媒體的素材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如果能定期像百家講壇一樣聘請漢語言文學方面有獨到見解、有精湛水平的專家到學校講課則一方面給學生們帶來了新鮮的營養;另一方面也為教師們帶來了學習的參考與提高。學校應在校內多舉辦一些書法、篆刻、朗誦、征文、演講、專題等由學生們主導的活動以提高學生們的自主學習熱情。
3.2 利用網絡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學校的網絡技術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促進學生們的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們挖掘素材的能力。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其網絡平臺為學生搭建漢語言文學書庫,以滿足學生們課余時間的學習與閱讀的需要。
3.3 滲透審美教育
文學作品是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養分。大家都知道,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欣賞本來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因為收錄在漢語言文學教材中的作品一般都是享譽中外的名作,完美濃縮了各國名家的思想和人品,有利于學生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程中,必須充分注意文學作品的藝術境界審美因素的挖掘,這需要我們在引導學生鑒賞課文所描繪的美的同時,積極引導他們對其內部結構的情感滲透以及外部結構的表現形式加以分析,不斷使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得到培養,真實的去體會作品的境美。
3.4 加強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實用性
漢語言文學教學要以學生的就業為指向,增強實用性。漢語言文學的學生就業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機關、教育科研、新聞出版、企業公司等單位。由此可見,漢語言文學具有較寬的職業適應性,但同時,由于相關行業存在文秘、新聞、廣告、公共管理的畢業生,造成了對他們較大的沖擊力,因此漢語言文學教學要注意實用性。
3.5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知識的點滴積累
語言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的重要交際工具,豐富和積累語言應該成為我們生活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相關知識的點滴積累。
首先,學生漢語言文學學習應從積累語言開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從四個方面引導學生不斷地積累:一是積累語言材料,主要指掌握豐富的詞匯、俗語、諺語等;二是積累語言形式,如識記一些好的排比句、頂針句,總分、轉折、遞進等結構的短語和段落;三是積累語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優美詩文、小說、戲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積累語言形象,對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數。這樣,學生的表達就有了基礎材料。
其次,熏陶是相關知識積累的重要手段。漢語言講究神韻、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導學生掌握這種語言時,不宜用純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營造各種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過程中滲透理性分析,從而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
4 結語
通過優化漢語言文學教學創造多樣的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對人生意義、社會現象等方面的探索;利用網絡資源、滲透審美教育,加強教學的實用性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達到漢語言文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楊榮榮.新課程背景下漢語言文學教學觀念轉變分析[J].網絡導報·在線教育,2012(18).
[2] 尹黎.漢語言文學教學之我見[J].新一代(下半月),2011(9).
[3] 郭延兵.現代漢語課程個性化教學策略探析[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90-93.
[4] 石慧.論后現代教育思想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15):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