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小田
摘 要:古代詩詞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是中國幾千年文學造詣的精髓之作,是我國文學經過歷史變遷而逐漸積累而達到的登峰造極的境界,在古代詩詞教學的眾多方法之中,誦讀一直是廣受推崇的方法之一,誦讀對于古詩詞教學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本文主要針對誦讀的教學方法展開探討,分析誦讀對于古詩詞教學的積極作用與促進誦讀教學應注意的幾個關鍵。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 教學方法 誦讀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100-01
1 誦讀教學方法的概念
誦讀式教學法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方式,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幾千年,看上去誦讀是一件枯燥無趣、反復進行同一項學習任務的學習方式,很難提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容易造成學習效率慢、效果欠佳等不良后果。其實不然,在古代,學生主要學習文學,相當于現在的語文,私塾先生甚至在還沒有教學生識字之前,就已經讓學生跟著搖頭晃腦地誦讀詩詞歌賦或者四書五經。這個誦讀的過程就是教學生根據正確的斷句和節奏進行古詩詞的朗讀,不需要刻意去背誦,也不需要進行講解,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學生會慢慢朗朗上口,并能夠記住和背誦詩詞內容,同時也會漸漸明白詩詞中所講述的事物和作者所表達的心情,這是一個語感培養的過程,也是一個真正意義上深入學習和理解的過程,古人常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誦讀的魅力和意義。誦讀會帶學生進入一個特殊的語境,讓學生在精簡智慧的文言語境中慢慢成長,并通過這樣的氛圍培養出自身的文言表達能力,實現由量的積累到質的突變的過程。整個誦讀教學過程當中,不需要對學生做出過多的要求,語感和語境都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生的感知并形成和成長。
2 誦讀教學方法應注意的方面
2.1 誦讀節奏的控制
誦讀雖然只是對所見文字進行朗讀,沒有要求背誦或者解讀文字內涵,但是誦讀也是具有一定技巧的,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誦讀的節奏控制。古詩詞一般對仗工整,平仄起伏韻律感強,朗朗上口,非常適合誦讀。老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古詩詞誦讀時,先要以領讀為主,幫助學生明確詩文的正確讀法以及文字的斷句和節奏,古詩文非常講究韻律感,朗讀十分有講究,正確的斷句和良好的韻律感悟能力培養有助于學生對詩詞歌賦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老師應特別重視運用自己熱情飽滿的聲音為學生朗讀作為示范,讓學生感受詩詞的斷句和節奏韻律,并了解誦讀過程中的斷句方法,能夠更好地斷句和品味詩詞的抑揚頓挫,更快地理解古文的用詞精妙和結構特色,這些都有助于后期學生詩詞誦讀能力的加強。良好的韻律感是誦讀的關鍵,也是詩詞學習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在誦讀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節奏和斷句,是誦讀教學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2 誦讀結合情境教學
誦讀教學方法作為古代主流的教學方法之一,在中國傳統教學中一直是最主要的教學形式,這種教學方式之所以能夠在古代一直被推崇并流傳下來是有其深刻的道理的。誦讀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簡單,它產生的學習效果是驚人的,誦讀教學方法在古文詩詞的學習過程中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推廣。簡言之,誦讀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誦讀的過程中用心讀,眼睛看,嘴巴念的同時耳朵也聽到,這樣在一次誦讀的過程中,就等于反復學習了好幾遍,并且在反復誦讀過程中各感官器官的聯通,讓語境在身體上慢慢起著化學反應,并且同樣的語言環境反復聽反復念,也會逐漸形成對古文詩詞的語感。古詩詞結構工整,用詞考究,但是并非運用一般的語言表達方式,對于這種不自然的語言,“非看不能指導他們的意義,非吟不能體會他們的口氣”這是魯迅先生的學習領悟,證明誦讀的學習方法不是沒有道理的,它是學習古文非常有效的一種方法。并且古文詩詞溶文字、文學、歷史、德性于一體,措辭語境都是十分高雅有講究的,并且十分注重意境的建構。因此,在誦讀的過程中,還應當盡量結合情境教學法,例如:陶淵明《飲酒》中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句,成為王國維《人間詞話》所稱道的“無我之境”之典型,詩句對田園景象的描述和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溢于言表,物我兩忘。因此,老師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應當鼓勵學生邊讀邊想,邊體會其中的韻味,誦讀不只是干巴巴的念,可以是慢慢的邊體會邊感受的讀。學生帶著感情帶著體會進行誦讀,慢慢的古代詩詞之中的文學涵養、思想精神和道德行為都逐漸浮現于腦際之中,在誦讀者腦海之中形成相關的語言意境和思想意境。由此可見,古代教學主要進行誦讀,不理句法,不管詞意,也不進行道德、歷史等教育,但是僅僅通過長年累月的誦讀卻能夠實現多重教育目標,在誦讀中、在情境再現中,學生會學到無限的知識,達到精神的愉悅與情操的培養。
2.3 堅持反復和循序漸進的過程
誦讀教學方法是指誦、吟、詠、講四種方式的結合,對于不同文體應當采用不同的誦讀方式,例如誦適用于散文,吟適用于詩句等。誦讀教學方式是非常具有科學根據的,在對古代詩詞歌賦進行誦讀教學時,應當正確看待和運用誦讀的方式,促進學生成長。誦讀教學方式對于學生詩詞以及文言古文能力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不能立即見到效果但是非常有效的過程。在中國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傳承中,都是用誦讀這種教學方式來進行文化和知識的傳播的,在文學層面達到了很高的造詣和水平。同時,對于中國古文詩詞的學習和研究,誦讀確實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古人有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施于四方,不能專對;亦奚以為?”以及“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等都旨在闡述古詩詞以及文言文的誦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反復誦讀和知識能力潛移默化形成的過程。因此,誦讀教學方式不能急于求成,而應當注重量的積累,古詩詞的誦讀教學方法就是堅持和積累的過程,從簡單的詩詞歌賦逐漸到復雜的文言篇章,語感、語境和自身的語言能力都會在誦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成長,漸入佳境。
3 結語
在古詩詞教學中,采用誦讀式教學指導學生學習,對學生語感和文言能力的形成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是古詩詞教學中非常科學有效的方法。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誦讀節奏的控制,誦讀要結合情境教學方法鼓勵學生想象,誦讀式教學法還應當堅持循序漸進的過程,保證誦讀效果,促進學生古詩詞學習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熊禹東.誦讀讓語文教學更美妙[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8):8-9.
[2] 張曉中.經典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現實意義[J].文學教育(下),2011(1):127.
[3] 徐錦文.對文言文誦讀的幾點認識[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1):57.
[4] 劉早霞.淺議古詩詞的誦讀方法[J].文學教育(上),2010(3):62.
[5] 熊麗萍.初中古詩詞教學方略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1):97.
[6] 張青芬.形式多樣進行經典誦讀[J].文學教育(下),2011(5):102.
[7] 洪玲.打開塵封記憶的門—— 關于語文教學中的背誦方法的探究[J].大眾文藝,2010(15):251.
[8] 趙春秀.高中文言文教學誦讀方法指導[J].科學之友:B版,2008(1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