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振峰
摘 要: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尤為重要。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在一開始學習地理時就培養他們的興趣。同時,配合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才能使學習更有效果,才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地理教學 培養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203-01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地理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1 課堂教學力求形象直觀,始終貫徹興趣培養
地理可以說是一門或理或文的特別學科,它涉及的領域大。在高中階段,青年學生有著認識新鮮事物和獲取知識的欲望。教師要及時努力掌握這個時期學生的狀況,在學習地理時就要令他們感興趣。高中地理的學習首先就要讓他們產生興趣。學生對自然界的現象認識是茫然的,如日食、月食、極光、流星雨現象等問題,只是知道但又不太明白,所以教師必須借助相關的教具,或者借助放映一些中央十臺的科教片等把內容展示給學生,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有的教學應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插圖,以及地圖冊等進行教學,圖文結合的方式教學更形象直觀。
2 結合身邊的科學現象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對于地理的學習并不是簡單掌握一些簡單知識,比如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礦產、山脈、河流等就說你學好了,這樣的想法本身是錯誤的,對于地理的學習是需要掌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及其發展變化的,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逐步了解一些地理知識。而搞清其發展變化規律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也會讓學生有許許多多厭學的心理。教學中,應盡量通過生活中的現象,使學生感到身邊一些地理現象都可以表現出一定的地理問題。
如我們在講,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影響時,把一些學生知道的而又解釋不了的地理問題,可以拿出來進行分析,如:冬天,在農村為什么傍晚在田地里焚燒秸稈來驅寒?指出這是由于大氣逆輻射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的緣由。
再如關于天氣系統這一節的講解時,給學生講明白冷暖鋒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南方在1998年突降暴雪的實例,讓學生認真分析,用所學知識解釋,使他們明白道理。這些實際問題中的地理現象,使學生感到學習地理的必要,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其實結合實際現象,學習地理并不困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學好地理的信心。
3 適當補充資料,在興趣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學生能力的提高,都是以學習知識和掌握技巧為基礎的。因此,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的狀況,當知識學得越多,學習興趣也就越濃。在課堂上,如果合理的引用一些平時搜集的資料,就會促進學生對知識了解的興趣。
關于地球表面形態的講解,我們要講清楚其形態的形成主要與地球內、外兩種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有關,也可以用一些典型的事例讓學生了解分析。如,承德地區的許多特殊地貌如僧帽峰、羅漢山、天橋山、雞冠山、還有雙塔山等等這些山峰都是由于地殼升降運動,再加上一定時期的風吹日曬雨淋,導致脆弱的山石被侵蝕,形成這壯美的奇峰怪石,結果就出現了現在的模樣。與此同時,補充一些相關的地理資料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進行理想教育,激勵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為人類做出貢獻。
如在講生態平衡時,引用兩類事實資料,一類是列舉一些破壞生態環境,給人類帶來嚴重危害的實例資料,如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類不合理利用,破壞植被,使得一些珍奇的生物物種滅絕;另一類是在一定條件下,建立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平衡,如有些區域的畜牧業,由于沒有大型食肉動物,導致畜牧業動物急劇增長,最終污染草場,牲畜飼料不足,從而畜牧業不能繼續發展,生態失去平衡,為了重新恢復生態平衡,我們必須控制載畜量。這也使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破壞了生態平衡的嚴重性,甚至危及人類生存發展,可見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4 課內外活動結合,使學生身心都得到發展
面對課堂教學,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內外活動,也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探察性,也是培養分析能力的又一可行方法。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參觀、實習,這對學生身心的發展有很大作用。
比如,組織學生觀察月亮的圓缺變化,以及星座等天文現象,找出重要行星等。在講第二章大氣時,可組織學生去市里氣象站參觀,讓學生留意收看“天氣預報”等節目。結合后面章節內容,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生物與環境的演變史的科教片,使學生對地殼演變史有所了解,對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通過這些活動,不僅鞏固了所學地理知識,而且使學生的身心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皓.對“如何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幾點思考”[Z].
[2] 林至元.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的探討與實踐[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