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芝 仲曉蕾
【摘要】立足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把生態文明看作題中應有之義。人與自然和諧,生態安全和生態文明關乎人類生存,是人類和其他文明的基礎。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自然界起著基礎性作用,但這種作用不是消極被動的,人在追求全面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生態文明的支撐。因此,需要在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通過生態文明觀念的樹立,生態制度體系的確立,堅持低碳、節能、環保,讓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成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過程中階段性的助推力。
【關鍵詞】生態文明 美麗中國 “五位一體” 人的全面發展
繼黨的十七大報告之后,十八大報告再次論及“生態文明”,并將其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這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訴求的積極回應,彰顯了我們黨執政治國的新理念,顯示出增進人民福祉、推動科學發展的堅強決心。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探索歷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又是結合世情國情黨情,對經典作家關于未來社會發展思想的發展和創新。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主要特點的論述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未來社會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物質基礎上的,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全部生產資料歸社會直接占有,消除了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生產按預定計劃有組織地進行,消滅了商品貨幣關系,采取從社會儲存中直接供應的方法實現消費品的供應,還消滅了階級和階級差別,國家也將走向自我消亡,人將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當然,經典作家所論述的是以社會主義在發達國家取得勝利為前提,但是現實的發展超出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的統一,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對社會主義本質乃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總體布局的理解上,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與時俱進的作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本質進行了先行性的認識,認為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也要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并提出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方面,毛澤東雖然沒有提出過總體布局,但是為我們奠定了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這一思想基礎,只是目標定得高出了實際發展水平。另外,毛澤東在1961年就提出應當重視認識和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這有利于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強調的是社會主義較之資本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它既是體現于全過程的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適用于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既論述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又闡釋了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并且,鄧小平認識到現代化建設雖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它應當是由各個方面的任務相互聯系組成的一個整體布局,所以提出了要注意綜合平衡。在鄧小平思想指導下,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是“三位一體”,即一個中心、三個堅定不移。一個中心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三個堅定不移就是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從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層面指出,黨要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社會主義的本質還在于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的本質認識是,發展是第一要義,發展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總體布局,黨的十六大提出:“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笔鶎盟闹腥珪岢鲆岣呶覀凕h領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十六屆五中全會正式將“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變為“四位一體”。到黨的十七大就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之中。經過五年實踐,到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專門用一個部分論述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并且提出要“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以“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馬克思在為《資本論》第一版寫的序言中指出:“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人類社會這個有機體是由人和全部社會生活條件、要素構成并相互依存與相互作用的活動和發展著的有機整體,它還遵循一定規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從社會有機體的角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它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是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相互作用、相互推動、相互影響而形成的新型社會發展形態。其中,經濟建設為社會主義奠定物質基礎,政治建設提供制度保障,文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社會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風氣等社會環境,而生態建設為人們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都有積極作用,因此,在十八大報告中將生態文明提升到現代化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中。
二、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向
在人類歷史上,人類發展的每一步都伴隨著對自然、社會和自身的改造,因此人類社會的歷史也是一部分人的發展與自然的改變相伴而生的歷史。人對自然界的關系,不僅是受動的,而且是能動的。所謂受動的,是說自然界在人之外客觀存在著,人不得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馬克思在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典型形態——資本主義時曾指出,“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其實在任何社會,在人的發展的任何階段,自然界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所謂能動的,是說人通過生產勞動即實踐活動改造自然界,使之適合自己的需要。人在改造對象世界的生產勞動中實現著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越來越能占有自然界,支配自然力,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物表現為人的作品。即在自然物上打上人的意識的烙印。
人與自然的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伴隨著人的潛力的不斷挖掘,人類從盲目地崇拜自然走向控制自然,讓自然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服務,這個過程清晰地映現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變化。并且,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社會轉型和社會制度的變革總是以一定的文明為表征的。農業文明代表著封建的農耕生產方式,工業文明是由資本主義的興起所推動的,而生態文明則是在超越工業文明對自然的破壞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生態文明雖然是一種超越了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態,但并不意味著把兩者的關系絕對對立起來。也就是說,生態文明首先建立在工業文明所強調的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只不過它更加強調的是經濟發展的質量、可持續性和協調性。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體現了社會主義以人為本,“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指引,再到“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的路徑,十八大報告所理解和規劃的生態文明,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節能減排、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問題,而是上升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升社會文明水平的現代化發展高度,并且體現為工作部署、發展目標、制度設計,涌動著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生態文明浪潮。注重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既是我國優良的歷史傳統,同時在現代化建設中也是我們的重大發展戰略。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現當代,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論述“生態文明”,并獨立成篇。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形成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這個總布局意味著中國進入21世紀后,從追求經濟的現代化發展到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更為全面的現代化,現代化建設進入全面推進、全面協調也更加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階段。總之,生態文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生態文明為社會主義理論在更高層次的融合拓展了發展空間,而社會主義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
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是人獲得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實踐前提。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無論對外部自然的規律,或對支配人本身的肉體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規律來說,都是一樣。”人對客觀自然規律認識得越正確越深刻,對自然的改造就越自由,因為自由意味著對必然的認識和對規律的運用。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弊鳛樯鐣嬖谖?,人的全面發展是由每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決定的,人只有通過社會實踐創造并豐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己的全面關系,才能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本質,進而才有人的全面發展。因此,人的全面發展不僅需要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給予保障,而且還需要生態文明予以支撐。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活動及其結果映現了實踐主體的本質力量,要想取得積極的實踐結果,就必須使實踐主體的本質力量與實踐客體的物質力量達到有機的統一。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尤其是近代工業文明極大地增強了人類對自然的干預能力,人類借助科學技術在與自然界較量的過程中不斷擴大活動范圍和作用程度??萍紭O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社會結構,給人類帶來了極大便利,但科技在生產、生活方面的不合理應用導致人類與自然的平衡逐漸被打破,出現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極地臭氧空洞等。加之人口激增,“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等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嚴重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成為人類思考的一個焦點。由于人們對環境價值的忽視,對自然資源的破壞性開采,自然環境已經難以承載人類發展之重,資源的匱乏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導致人類的生產、生活受到限制,依賴于資源、環境的各種工業受到嚴重地制約,人類不得不做出兩難選擇,抑或放慢發展速度,抑或尋找可替代能源。其實,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已給人類敲響警鐘,“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人是種種生態環境問題的始作俑者,人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人在改造生態環境過程中發揮著能動的作用。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的人的能力、素質的提高,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能積極地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人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又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享有者,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是指向人的,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
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生態文明是立足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格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的一個理論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經濟建設理論、政治建設理論、文化建設理論、社會建設理論一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部分,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五位一體”布局中的一部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不可分割,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當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映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時,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步伐也應不斷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立足于中國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人口素質狀況、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和社會政治環境。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目標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其他遠景發展目標有機結合起來,使生態文明的建設與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有機地整合起來,在相互協調中,整體推進,既是對人民群眾生態訴求日益增長的積極回應,又顯示出推動科學發展、增進人民福祉的堅強決心。
人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人的本質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作為完整的個體的人是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體。并且,人的全面發展表現為人的活動和能力的全面發展,社會關系的豐富和人的需要的不斷被滿足。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對人改造自然、社會和自身的勞動實踐能力是一種促進,而且進一步理清了人與自然背后的人與人的關系,使人可以在生態安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豐富個人需要,不斷滿足個人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首先,加強生態教育,努力提升全民的現代生態文明意識。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這就需要在全社會各領域、各行業、各階層普及生態文明觀念?!肮澕s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惫澕s,利用有限的資源,通過科技創新、工藝創新和教育培訓,減少損耗率,從而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品,帶來經濟指標的穩步增長:保護,從規劃到建設全過程,科學論證,統籌安排,避免生態環境破壞,提高人民舒適度。不但要樹立節約的生態文明意識,而且要努力破除一些與生態文明建設不相適應的錯誤觀念,實現觀念上的根本轉變。如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從把增長簡單地等同于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另外,要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和生態道德教育。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和生態道德教育機制,強化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的全方位生態教育體系,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和各種創新宣傳手段廣泛宣傳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普知識和價值取向,進而將生態文明觀念滲透到生產、生活各個層面,增強全民的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進而使生態文明真正成為大家共同的價值觀。
其次,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人的全面發展是以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為基礎的。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和必然選擇。一方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然要求促進微觀經濟領域的綠色化,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和工藝,推動技術創新,促進綠色企業和綠色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要求促進宏觀經濟領域的綠色化,通過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逐步降低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重的傳統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綠色經濟的比重。同時,還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更有力地促進生活和消費領域的綠色化,通過積極倡導綠色生活理念,推動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模式。
最后,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設和諧社會,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制度中生活和發展的,被稱為是“一種制度里的公民”。人發展什么、怎樣發展、人的發展程度如何,根本上是由生產力決定的,而直接的則是由社會關系包括社會制度決定的。制度對人的發展的影響,馬克思說得很精彩:“專制制度的唯一原則就是輕視人類,使人不成其為人,而這個原則比其他很多原則好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單是一個原則,而且還是事實。專制君主總把人看得很下賤?!鄙鐣贫戎萍s人的發展,具體表現在它對人的發展的限制和激發上。人的發展離不開制度,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從制度的視角加以探討。社會歷史發展到今天,制度對人的全面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得到人們普遍的認同。無論是理論分析還是歷史事實都表明,由于資源稀缺、利益差別、價值觀沖突等原因,人們在共同活動和交往中,常常會發生沖突,若不對沖突加以限制,沖突雙方就會在無休止的爭斗中同歸于盡或兩敗俱傷。要使合作得以存在,就必須把沖突限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圍內,這就需要制度。如果說合作產生了制度的可能性,沖突則產生了制度的必要性。就生態文明建設來看,完善生態制度體系,促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有力保障。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這就需要科學發展。美麗,需要制度予以保障。完成戰略部署,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發揮考核評價制度“指揮棒”的作用,引導樹立綠色的政績觀。體制可以管住長遠,機制可以形成導向。從頂層設計人手,創新體制機制,讓綠色發展的理念在政府、企業、社會生根發芽。不管是從“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边€是“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鄙鷳B文明是政治文明日益完善的重要體現和艱巨任務,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的強有力杠桿。生態文明建設指向政治層面,意味著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重大的政治問題,要求黨和政府加強生態立法,生態社會動員,努力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整體的符合和諧社會建設的新的政治形態。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建設和諧社會,關鍵是制度要形成體系,形成合力,并通過法律、法規予以保障。
總之,中國特色生態文明道路,通過生態文明觀念的樹立,生態制度體系的確立,并堅持低碳、節能、環保的原則,最終將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起到顯著的促進、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