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湘
教書育人,既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崇高而特殊的事業,說它特殊,就是因為實施教育的對象是感情豐富的人。愛是教育的生命,愛學生是做好老師的關鍵。師愛是“超凡脫俗”的愛,這種愛沒有血緣和親情,沒有私利與目的,然而這種愛卻有一種巨大的力量。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教師只有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才有可能通過情感的交流和感化來促進思想的特殊而實現教育目標,只有熱愛學生,學生才能尊敬老師,從而建立尊師愛生的感情基礎;只有熱愛學生,才能運用獨創性的科學教育方法去發展學生,提高學生,使學生獲得最快的進步和最好的成績。
作為一個教師,不僅要懂得愛學生,而且要懂得怎樣愛學生,這就需要智慧和藝術。那么,如何去愛學生呢?
一、愛要不存私心
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多以正面教育去解決問題。“教育需要愛,也要培養愛。沒有愛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養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愛學生先要了解學生,包括對學生的身體狀況、家庭情況、知識基礎、學習成績、興趣愛好、性格氣質、交友情況、喜怒哀樂的深刻了解。這是做好教育工作、避免教育盲點以及實施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你的學生是一個未成年人,說錯一句話、遲到一次、打鬧、看小說、不交作業等,在批評的同時還是要適度寬容、理解,不要大動干戈,甚至體罰、趕走學生。作為老師,你無意識的一句話,可能給他一生帶來影響,要真正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未來著想。每一句挖苦嘲笑,可能帶給他終生的屈辱,而真誠的批評縱使難聽也可指引他走上正確的道路。
老師為學生健康成長、美好未來著想,必須愛得深沉、豐富、持久。愛得深沉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看得遠,不可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如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創造能力,勇于承擔學生暫時成績不理想的責備、誤解。愛得豐富則指老師應指導學生認真讀書,讀懂書,但又不限于讀書。愛得持久指老師應持之以恒地關注學生成長中的任何環節,學生的失誤、落后、挫折、努力、進步、創新……都予以關注。
二、愛要講究方法
新課程的一個核心理念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學生無論智商、性別、家庭背景等如何不同,但他們應該得到老師的平等對待,也渴望得到老師的平等相待。此外,要做一名好老師,必須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愛學生就是對學生負責,就是對家長負責,也是對教育負責。
我認為愛學生更要理智地愛,這就要求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不嬌慣、不溺愛,對其缺點錯誤,不縱容、不姑息、不放任。師愛既蘊含著強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現出深刻的理智。不僅著眼于學生目前的得失和苦樂,更注重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前途。老師應該多換位思考,鉆到學生的心眼里去想問題,用學生的方式去愛。
這樣教育學生的工作就會好做多了,你也就真正地愛護了學生。個別老師給予學生的是成人式的、理想化的愛,是“恨鐵不成鋼”的憤怒。老師本身要盡職盡責,學術上有成,教學水平高,給孩子最優質的教育。這就要求老師愛業、敬業,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學術水平、教學水平、實踐水平,有健康的身體,有高尚、完美、博愛的心靈,具有過人的人格魅力。
凡是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愛,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要給予不同程度的愛。我們老師對優生不宜受光環效應的影響,發生認識上的偏差。特別是有的學生惡作劇把老師弄得哭笑不得的時候,更是如此。對待學生要“一碗水端平”,不要厚此薄彼。對待個別“調皮生”不僅要愛,而且要偏愛,要拿著放大鏡去努力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培養其學習興趣,抓住轉化契機,給他們以更多的信任,不傷他們的自尊。更誠摯地與他們為友,讓他們感到老師沒有嫌棄他們,而是在努力地幫他們。
上屆初三有一個學生叫江飛,他什么課都是坐不住,在課堂上亂插話,甚至走來走去。他每天幾乎都處在“四面楚歌”之中,不是在這個辦公室門口站著被老師訓,就是在那個老師那里寫檢討。我琢磨著對他的轉化要改變思路,要一步步發現和強化他的優點,而不是總盯著他的缺點。比如,有時電腦出小狀況,就請他上講臺來幫忙,修好了我就讓大家以掌聲表揚他。還有一次學校搞藝術節,他還獲得表演二等獎。慢慢地,他好像找到了新的自己,自己新的出路。一天他來到我的辦公室,對我輕輕說:“老師,你能借280元錢給我嗎?”其他老師忙給我使眼色意思“不用借給他”。我問他“借錢做什么用?”“買吉他”,第二天上午我帶了300元錢借給他,我要他寫了借條,包括用途。中午他就買到了吉他。抱著琴,滿頭大汗,說是拿來給我看一下琴。
兩個月后是元旦,他站在辦公室為我演奏了一首《新年好》,還送給了我賀年卡。六個月后,他將錢歸還了我。我鼓勵他學習琴藝的進步,并要求他寫了一份近期學習計劃。功夫不負有心人,中考時他竟然進步了152個名次,被一所普通高中錄取。
時光飛逝,如今他成了我所教學生中的驕傲之一。有同事常問我,為什么“爛仔”最后都聽您的話?大都會回頭來看您?細細想來我也沒用什么大道理去教育他們。首先明白學生會親其師,信其道。所以我用更多的親切微笑代替訓斥,盡量創設一種輕松的談話氛圍,讓他自己思考問題來代替教師老講他的問題。其次是讓學生明白老師對事不對人。
比如,我與學生的談話交流有一個尾聲:一是自己和學生分別用“三句話”口頭總結;二是先請他回憶剛才我的話中,哪一句他認為比較順耳,再將其書寫在我的“教學反思”日記本上(沒有順耳的就挑一句逆耳的話);三是坦白告訴學生,老師的教育方式也在成長過程之中,有時難免犯錯,所以就記下來。學生漸漸地感到:老師是一個不拿腔、不拿調的真實人。心之距離近了,真的話多了,問題就慢慢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了。
三、愛要源于內心
《教師法》第三條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是教師必備的品質,是從教育學生的創造性工作中汲取教育營養、提高教育能力的源泉所在。在老師的工作中包容著無限大的創造空間。老師愛學生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也只有老師真正地愛護每一個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地尊敬你、愛戴你。只有師生間彼此尊重,課堂內教與學的氣氛才能活躍。
在朝夕相處中,學生從教師的一言一行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把自己的內心情感融進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用真誠的富于感染力的情感表現出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師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等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學生,學生則通過認同作用,對教師的言行加以模仿、吸收并轉化為自身的思想、觀點和品德,不知不覺教育作用的觸角已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實現心與心自然的交流、共鳴與撞擊。教師對學生的愛雖是外部因素,但它能激起學生積極的情感,從而轉化為接受教育的內部動力。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從一點一滴做起,尊重和信任學生,針對學生不同心理和個性特點,因勢利導,堅持正面教育,多采取表揚、鼓勵的方法,對學生的正確行為和進步表現都給予肯定。教師的愛即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嚴格于愛,愛寓于嚴,愛而不縱,嚴而不兇,真正做到:嚴而有格,嚴而有度,嚴而有方。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達到心靈。”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把每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而不僅僅是你的培養對象、服務對象,學會欣賞他們,找出其閃光點,將其引上正確的人生之路,而不以成績、性格、聽話分子將他們分成三六九等,給予恩寵、歧視性的待遇。教師的愛要遍及每個學生,需有博大胸懷,愛要從教師充滿熱情的心里起航!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北京師范大學南山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