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占平
當前,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正在進行,這給數學教學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不僅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效果,對教師的教與學也產生了積極推動作用。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作為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和實施者,在整個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喜人的變化。下面談一談我的體會和感想。
一、轉變了教師教學觀念
轉變教學觀念,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就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學會學習,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教師要為學生獲取、分析、討論、利用信息和發現、提出、解決問題創造機會和條件。如以前受傳統的教學方法影響,我總認為教師在任何問題上都是具有權威性,學生永遠是學生,教師永遠是教師,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源泉。但是在數學課“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早已超出我所學過的專業范圍,幾乎沒有專業知識的優勢。這讓我意識到只有教師的觀念轉變了,才能認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素質教育理念。開展“數學研究性學習”的管理活動,必須以先進、正確的理論為指導,不斷改善自身的知識機構,否則這種活動將是盲目的。
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根據學生的需要、興趣、能力水平與思維特征靈活處理教材的內容。同樣,作為課堂的管理者,教師也必須留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和條件,從而釋放他們的潛能。
二、融洽了師生關系
活動中的數學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體系的載體,而成為一種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發展過程。并增加了許多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實際的設計,師生雙方不再單純是“主導與主體”的關系,而是一種雙邊甚至是多邊的“交互主體”的關系,這種關系是雙向互動的,既發展學生學習方式又發展教師的教學方式。
在活動的開展中,通過反思,我認為傳統的學習管理模式為“教師——學生”,這種單向交流管理模式助長了“注入式”的教學。但在新的教學環境下,我認為更應注重在傳統師生合作的基礎上,實現生生合作即小組合作、分組合作等多項交流,使學生擺脫以往接受型學習的包袱,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這必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創新意識。要想做到這些就勢必要求教師放下“架子”。
三、改善了教師學習方式
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應及時了解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并對跨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教師必須從新的角度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前準備工作,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有一個比較全面的預測,并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適度調整,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教師必須從更多的途徑,學習更加系統、更加深入、更加廣闊、更加新穎的專業知識,以提高自己過硬的教研能力,掌握一些精湛的教學技能,使自己逐漸鍛煉成一位成功的高效能的管理者。
四、改變了學生學習方式
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活動方式,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研究性學習開展后,學生的實踐活動多了,他們不僅對課本知識向老師提出“為什么”對其他方面看到的或碰到的問題也會向老師提出“為什么”,學生從單一的、被動的學習,向多元化的、主動的學習方式轉變。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的體驗。
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開展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多種形式的學習。過去學生由于缺乏實驗的實際操作經驗,往往表現出只會跟著老師做實驗,實驗中的自主性很差,觀察現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鍛煉。然而,學生在實驗中,從實驗準備、實際操作到結論的得出,都較往屆認真,且到位的多,實驗中觀察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較往屆強多了。
總之,當前,學生認為數學課上得比較有意思了,比較輕松愉快了,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溝通交流多了,師生構建了民主、和諧的關系,課堂氣氛好了。這與以往的結果形成了明顯的對比,讓人感到欣慰的同時,更加注重了對數學課堂的科學管理,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 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英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