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秀麗
我在聽課中發現不少老師并不知道閱讀課的第一課時該做什么。甚至聽完課了還不明白執教老師上的第幾課時,有時問到該老師才知道是第一課時。
那么,閱讀課的第一課時的任務究竟是什么呢?筆者聽了一些名家的課,也看了一些名家、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根據語文教學的規律,概括起來就是:讀書、識字寫字。也就是:
第一步:激趣談話,揭示課題,看到課題質疑,引起閱讀期待
例如:在學習《微笑著承受一切》,老師先講桑蘭的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問學生:第一次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會提“誰微笑著承受一切?為什么微笑著承受一切?一切指什么?怎么承受的?”等問題。有的問題學生初讀課文或看一眼就能回答,比如:誰承受?有的得深入地學習課文才能解決,如:怎么承受?“微笑”說明什么?
第二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張慶、高萬同老師說過:“書不熟讀不開講。”“注重初讀,延遲開講。”所以,開始可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放聲朗讀,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讀準字音,長句子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直至把課文讀通讀順。所謂讀通讀順,就是不添字、不掉字、不錯字、不倒讀、不讀破句。這一遍讀要舍得給時間,至少讓學生讀個兩三遍。”學生讀得差不多了,老師可檢查讀書情況,指名讀,課文長的多找幾個同學讀,其他同學當小評委,注意聽、看字音是否讀準,是否流利等。讀完了,師生共同評議,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并指出努力的方向。然后讓學生大致了解課文寫的是誰、什么事等等。比如,知道《菩薩兵》寫的是紅軍長征途中,朱德總司令帶領紅軍戰士幫助藏族同胞種地的事就可以了。
第三步:識字寫字教學
教材上的生字分兩類:學會的字和會認的字。學會的字要求四會: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聯系課文理解字(詞)意,在閱讀和作文中會用。會認的字只要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知道意思就行了,不要求會寫。所以,“識寫分開,多識少寫”是教材編排的原則,會認的字千萬不要求會寫,不要增加學生負擔,不抄不默不考。會寫的字是教學重點,可以讓學生自學,用自己的辦法記住漢字,可以進行組詞、造句訓練,但不要每個字平均使用力量。可以重點指導難寫的字,如《菩薩兵》中的“藏、段、播”筆畫多,“區”的筆順易錯要指導書寫。最后,要留出三到五分鐘讓學生描紅、臨寫,老師要注意學生的握筆和寫字姿勢。有時間師生進行評議字寫得是否正確、勻稱、好看。
當然,我只是把我的想法提出來和大家商榷,不一定非得這樣循規蹈矩。但是,我認為第一課時應該完成這三個任務,為第二課時精讀感悟課文,積累課文中的語言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 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