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萍
摘 要:在小學科學課中適時、恰當?shù)亻_展合作學習,不僅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習效率,還能相互交流情感,增強同學之間的凝聚力。就培養(yǎng)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引入課題時開展合作學習、答案不唯一時組織合作學習、探究過程中的合作學習、實驗操作中的合作學習、將合作學習延伸到課外等方面談談合作學習在科學課堂中的應用。
關鍵詞:合作學習;新課程;理念;教學
“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從而最終學會學習,為構(gòu)建學習化的社會打下基礎”將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可能離開合作,而恰當?shù)剡x擇切入點是有效開展合作學習的關鍵。
一、培養(yǎng)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
對于小學生來說,許多時候的合作都只是老師的命令,學生的被動完成任務而已。所以學習時沒有積極性。我十分注重這方面的適度引導,在教學過程中精心組織并有序滲透合作學習的本質(zhì):小組合作學習中,成員之間的合作既要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又要善于總結(jié)、歸納,深入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努力克服困難,獲得體驗;又要體現(xiàn)團隊的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在認知水平上、操作能力上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盡可能讓學生體會到小組其他人員思維及個性的閃光點,從而開拓和誘發(fā)自己的思維,實現(xiàn)自我的完善。
二、引入課題時開展合作學習
在學習三年級《植物的葉》時,我看著學生帶來的樹葉,引導學生“如果前后四個同學為一組,把你們的樹葉放在一起,你是否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話沒說完,前后四個同學就迫不及待地湊到一塊兒討論起來。學生甲說“我們小組共有32片樹葉,來自8種不同的樹。”學生乙說“我們的樹葉又多又不一樣,它們的顏色有黃的、綠的、紅的、紫紅的等好多種呢!”學生丙說“我們有四片樹葉像扇子,還有9片像手掌,這種樹葉數(shù)量最多了。”……由于各個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有差異,因此對物體的特性認識就有不同,所采取的分辨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但大家在一起討論后就可以集思廣益、互相補充、共同提高。
三、答案不唯一時組織合作學習
我在教四年級上冊《身體的結(jié)構(gòu)》一課時,讓學生分組討論,說說我們的身體分幾個部分,學生沒有說出有四個部分,有說五個部分,有說六個部分,有說七個部分等各不相同的答案,這是正常的,因為是他們的認識水平所決定的。于是我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小組討論,我想通過大家的討論后,是能達成共識的,而我要做的是想方設法激勵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見大膽地說出來,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而不再是過去的強調(diào)學生準確地掌握人的身體共分成哪幾個組成部分就完事。對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成員之間各抒己見,目的是在多角度、多側(cè)面的討論探究中,學生的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活躍,認識更清楚、更全面。
四、探究過程中的合作學習
《科學》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習過程中要有許多的實驗,但是如果安排每個學生獨立完成大量的實驗,獲取每一個數(shù)據(jù),課堂教學的時間明顯不足,這時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既保證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又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合作的意義。比如,我在教學四年級上冊《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一課時,先讓學生設計方案:一張紙、一杯水、一個筆帽、一根橡皮筋,怎樣使它們發(fā)出聲音?你能不能設計方案使其他的物品發(fā)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各組提出方案討論。我在學生探究過程中適當引導、啟發(fā),對于與眾不同的方法給予鼓勵。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討論思考:上述紙張在發(fā)聲時和不發(fā)聲時有什么不同?物體發(fā)聲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學生分別用摩擦、搓揉、指彈、撕等方法使紙發(fā)出聲音。一杯水倒在地上會發(fā)出聲音;向筆帽中吹氣會有聲音;筆帽扔在地上會有聲音;撥動橡皮筋會有聲音;用手摸著喉頭,然后發(fā)出聲音,這時手指會有什么樣的感覺;擊打音叉,把發(fā)生的音叉的尖端接觸面頰,有什么感覺。通過學生的觀察和小組的合作實驗交流得出結(jié)論: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發(fā)出聲音。在小組內(nèi)學生共同合作,加強了生生之間的思想交流,通過教師的傳遞,使得思想交流面擴大,引起學生對知識點的共鳴。
五、實驗操作中的合作學習
有許多的實驗需要分工和合作才能完成的,在探究過程中每個成員都承擔了一定任務。通過合作學習,使學生之間建立了積極的相互依賴的關系,所有的小組成員通過一個共同目標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體現(xiàn)了自己在小組中的價值,他們會更加重視合作的結(jié)果。我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導體與絕緣體》時,分成若干小組實驗,其中一個小組特別引起我的注意:一個同學在認真研究材料的導電性,兩個同學動手連接小電路,另一個同學拿著筆在旁邊認真地看,并把實驗結(jié)果記錄下來,還適時地在旁邊拿出各種所需的材料。電路檢測器連接完畢了,一檢驗發(fā)現(xiàn)小燈泡不亮,于是四個同學一起討論問題出現(xiàn)在哪里,一起動手試驗。我想這是科學課中最讓人欣喜的情景了,同學們在合作學習中享受收獲的喜悅。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成了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實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主體向?qū)W生為主體的轉(zhuǎn)變。在合作學習中,掌握某一部分知識和技能的學生,把知識和技能教給組內(nèi)的其他同學,形成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局面。
六、將合作學習延伸到課外
新的科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了“課程的開放性”,指出科學教育的形式應該是豐富多樣的,除了課堂教學外,還必須有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要讓學生的科學教室延伸得遠遠的,走出教室的局限。科學課外的合作學習應以課堂探究為前奏,要把課內(nèi)課外當作完整的課來通盤考慮,重視課內(nèi)外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有機整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利用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問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增強關心自然、關心社會、保護水資源的責任感,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實驗證明,在小學科學課中適時、恰當?shù)亻_展合作學習,不僅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習效率,還能相互交流情感,增強同學之間的凝聚力。只要我們把合作學習運用得當,合理調(diào)控,就能為同學們搭建一個輕松活潑和愉快的學習舞臺,讓每個同學都能展現(xiàn)自己的各種才能,讓合作學習成為永遠的時尚理念。
(作者單位 浙江省龍游小南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