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營
體育課的準備活動是體育課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一節體育課的開始,是基本部分的前奏和序曲,其效果好壞將直接影響主體部分任務和目標的完成。另外,它對預防運動傷害事故、提高運動水平有著很重要的意義。為了更好、更科學、更合理高效地安排好準備活動這一環節,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愿與廣大教師共同探討,把體育課上得更好更精彩。
一、明確準備活動的目的
體育課準備活動的目的,主要是使人體為即將進行的運動或比賽作好生理和心理的準備及動員,為完成教學任務和提高運動成績創造一定的條件,下面從生理方面作具體分析。
1.提高神經中樞的興奮性,增強內分泌器官活動,為正式練習身體的各種生理功能迅速達到最適宜程度創造條件。
2.增強氧運輸系統所有環節的活動,使肺通氣量、吸氧量和心輸出量增加,心肌和骨骼肌中毛細血管網舒張,工作肌能獲得更多的氧供應。
3.使體溫適度升高,肌肉的黏滯性降低,彈性增強,關節更加靈活,有助于防止運動損傷,提高運動水平和運動成績。
4.增強皮膚的血流速度和降低沁汗量,有利于散熱,保證身體及時滿足上課需要。
二、準備活動的內容要與課堂主體部分練習內容相適應
體育課準備活動可分為一般性準備活動和專門性準備活動。一般性準備活動,包括身體的一般發展內容,主要是促進學生身體全面發展,使全身各主要肌群、關節、韌帶都得到充分的活動,特別應注意加強較弱的肌肉群的練習。專門性準備活動,主要是使與課堂主體部分練習有關的肌肉群、關節、韌帶和器官,以及各系統的機能做好充分的準備,動作性質和結構與課堂主體部分的內容大體相似。
中小學的體育課一般負荷量較小,教材內容難度比較低,因此不需要把一般性準備活動和專門性準備活動加以嚴格區分,只是在個別的教學中突出專門性。例如,在原地正面擲實心球的教學中,做準備活動雖然全身各部分都應活動開,使體溫升高,提高肌肉神經的興奮性,以適應投擲練習,除此之外還應針對上肢肌肉、腰部肌肉和肩、肘、腕、髖關節的專門性活動,因為這應與完成動作的主要身體部位相適應。
三、準備活動的形式應具有多樣性
從心理學注意的角度上來看,注意的穩定和分散除與主體本身的特點有關外,關鍵和注意對象的特點有關。一般來說,注意對象內容豐富、形式多變,注意就穩定持久,反之內容貧乏、形式單一的對象就容易分散。例如有些教師上課,一學期甚至常年的準備活動,不管基本部分練習的內容是什么,都是采用先跑步,后做一套徒手操而了之,這種對學生不負責任的態度是不可取的,教師倒省了不少力氣,但學生卻很厭倦這種形式,教學任務也很難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說我們在體育教學中,應根據課堂主體部分的練習的內容,以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把準備活動安排得形式多樣,給學生以新鮮感,從而產生練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準備活動的內容應豐富多彩有趣味性
興趣對人的各種實踐活動具有重要作用,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內在動力之一。實踐證明,如果一個人對工作有興趣,工作的積極性就高,能發揮他全部才能的80%至90%;反之,工作的積極性就低,只能發揮他全部才能的20%至30%。有好的形式而沒有好的內容,那就犯了形式主義,只有我們的準備活動內容本身具有趣味性,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所以在安排準備活動練習內容時,應依據課標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和學校特點,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靈活掌握來培養學生練習興趣,例如,小學階段多安排一些娛樂性、擬人化的游戲,中學可以安排一些趣味性的比賽,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準備活動應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近代班級授課制的建立使得對學生統一化要求很高。傳統思想影響下的體育課不管學生的先天差異與不同需求,其練習項目、次數、難度、標準都必須一致。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統一化的體育教學模式完全忽略了人體存在差異的基本規律,挫傷了不少學生的積極性,束縛了他們的個性發展。現代體育教學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同樣準備活動也應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根據人的心理、能力等的差異,及時調控教學的方法策略與教學程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積極地參與體育學習活動,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因而一定要選擇適合他們實際的、由易到難的學習目標,使他們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從而能形成積極進取的體育學習動機。
通過以上的分析,安排體育課的準備活動時,只有在內容與形式上達到完美的統一,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它才能趨于合理,一節課有好的開始,才可能有好的結果,讓我們上好一節體育課從準備活動開始吧!
(作者單位 河南省鶴壁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