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
摘 要:領悟全新課標新理念,結合新教材,清除紛繁雜亂的教學設計,清除課堂內人為的學習障礙,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閃亮。
關鍵詞:有效性;有理;有利;有力;不壓;不堰;不演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高效的課堂教學就應該排除各種學習障礙,讓學生掌握新知水到渠成,讓他們的思維在課堂里閃亮。
一、站在“教”的角度,數學課堂教學應該體現三個特質:有理、有利、有力
有理,即課堂教學策略應遵循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成長規律,既能賦予他們的身心特質,又能體現學科價值。課堂教學策略能有機靈活地貫徹新課程教學理念,使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達到最優化,有助于課堂教學內容的整合。
有利,即體現因校制宜的教育思想和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做到教學策略班本化、生本化,實踐操作性、學科應用性、差異適應性要強,力求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有利的發展。
有力,即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而且能促進學生的意義建構,有助于既定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高效達成,有利于新教學目標的創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更有力。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么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把課堂還給真正的主人,讓學生自主學習,這番話很好地道出了自主學習的重要價值。
引導學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腦,在自主學習活動中啟發去獲得直接經驗,增強對新知的認識和理解。在“做”中實現學習的目的。自主學習就是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和創造,并且把通過學習獲取知識當成一種快樂。這一步也是我們實施“生本教育”的最終目的。因此設計適當的學習方式尤為重要。讓在課堂教學中合理的選取與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貼近的內容,引導學生,給學生發現數學、學習數學、用數學搭建一座平臺,促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生活問題,從而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學有價值的數學。
事實上,有理、有利、有力的課堂也就是生本課堂,常用的教學方法不論是做中學、學中做,或者用中學、學中用,或先教后學,先學后教等,其目的都是在教師精心設計和引導下,突出學生的參與,突出學生的積極思維,優化“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和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站在“學”的立場,力求達到“三不”效應:學生感覺不壓、不堰、不演
不壓,指學生在課堂生活中要有自主學習的權利和時空,多元思維能夠自由展示和碰撞,學生的獨特性學習體驗得到尊重,暫時性的學習錯誤得到寬容,學習個性得以體現和張揚。
不堰,預設的教學結構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它應在動態生成的過程中適時地進行修正。只有這樣,才會使預設脫去僵硬的外衣而顯露出生機,才會使教師的教學既有胸有成竹的從容,又不乏靈活機智的創造,才會使課堂的生成成為可能。如,一位老師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總結性質時學生出乎意料地直接把“0除外”也說了出來,預設環節一下子被學生的回答打亂了,教師只好順勢裝作驚奇地問學生:“你是怎樣發現的?”學生的回答更讓教師驚異:“老師,我是看書上說的。”這時教師繼續提問:“誰能舉例說明為啥0除外?”學生在沉默片刻后,終于使問題得以解決。
不堰,指要積極催化學生的思維,要富有節奏感,善于給思維“留白”,不隨意堵塞學生的思維過程,給思維呼吸的機會和舒展的空間,要照顧到學生的認知、情感等方面的差異。要切準學生的學習心理,豐盈學生的情感世界,激活學習主體的學習“內源”,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生活的溫馨,體驗到課堂交往的快樂,收獲到課堂學習的愉悅,從而內生并保持一種對于課堂生活的自我歸屬感。
不演,要充分尊重教材的編排意圖,數學課堂勁量用簡約明快的形式呈現教材內容,不要把數學課堂變成少數學生和老師配合的演出,節目雖好看,而大部分學生變成了觀眾。有些老師,為了把課上得更出彩,更富有觀賞性,把數學課堂當成了學具的展覽會,用課前師生甚至家長加班加點制作的教具學具來個現場大展示,如果大部分學生自己能根據教材做出很合老師心意的學具,那么學生一定已經充分理解和掌握了本節課知識的內涵,這節課只能是復習課或者數學活動課。還有更熱鬧型的課堂,以說、唱、跳、演等外化活動為主要特征,來展示所謂的學習內容。抑或是魔術型,很具有表演式的學生一猜就中、一試就準、一列就對、一驗就靈,把思維過程全部掩蓋了,學生只知道結果而不知道來龍去脈,教學活動成為一種神秘的魔術,把學生思維活動量降到了最低限度。演出氛圍很濃,學習深度很淺。教學過程離不開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形式過多,往往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教學時間和效率。現在有些課,一會兒比賽,一會兒表演,一會兒唱歌,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學生的主體地位變成了主演或者參演,這是是一種表面、膚淺的思維過程,真正有效的思維應當是靜悄消的內化過程。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編排是一套完整的體系,有序安排,前后聯系性強,系統性很強。本來通過自學和前期的知識鋪墊,對于新學內容已經有點明白,這時只要教師稍加點撥指導,就可讓學生豁然開朗,教者偏偏不著邊際地施加額外活動,或設計過多的花式環節,反而讓學生在課堂受累于活動的牽制,不能真正靜下心來理解透徹,或是學得一知半解,跨越不了新舊知識的聯系,達不到新的高度,止步于新舊知識的休息平臺。
真正有效的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占有別人的知識,而是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因此,數學教學中必須創設各種情境,增強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構建起討論交流、合作探究的模式。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是主導,學生為主體是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因此,我們不能讓學生在課堂做“聽客”和“看客”,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動口,動手,又動腦,親身參與課堂和實踐,包括知識的獲取,新舊知識的聯系,知識的鞏固和應用的全過程。
總之,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是一項長期、艱巨而又復雜的工程,它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與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構建生命化的課堂,讓數學課堂變成學生思維閃亮的星空。
參考文獻:
[1]沈普勝.解讀課程標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2011(4).
[2]許萍.改變學習方式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學苑教育,2010(4).
[3]陳松江.談小學數學學習方式組織的有效性.小學教學參考,2010(5).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泰興市濟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