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經濟是低效的,但并非不穩定。”近期的《經濟學人》雜志如此評論道。與此同時,《金融時報》、路透社都表達了類似觀點。
外媒的態度扭轉,源自國內一系列經濟數據的公布。財政部8月20日發布公報,今年1到7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累計實現利潤同比增長7.6%。利潤增幅的上升似乎使得人們對于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又有了信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表示,在未來中央一系列穩增長措施的帶動下,國企利潤有望延續回升態勢。
然而,國企整體利潤回升,并不意味著其中每一分子都在大步向前。在前7個月國企利潤中,中央企業同比增長14.9%;地方國企同比下降8.2%。一者在廟堂之高,一者在江湖之遠,表現便有云泥之別。
低效,活不下去
近期,越來越多的地方國有企業開始公布上半年的經營業績,雖然營業收入還在增長,但利潤卻是大幅下降。和央企同期兩位數的增速相比,地方國有企業上半年-10.6%的利潤負增長數據讓人倍感寒意。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此的解釋是,目前中央企業和地方國企利潤出現較大分化,主要是因為兩者所處行業不同,很多地方國企都處于此輪產能過剩的行業,而且目前都處于轉型升級過程中,傳統行業升級較慢。以國資體量較大的山東省為例,省屬國企中的幾個巨頭例如兗礦集團有限公司、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東黃金集團有限公司等都處于這一輪利潤下滑較大的行業。
中投顧問產業研究部經理郭凡禮也表示,中央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較穩定。而地方國企資源類行業占比較高,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大,因此央企利潤增長明顯高于地方國企。根據浙江省國資委提供的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國有企業的利潤主要來自于電力、能源、房地產、資本運作,而較少來源于制造業等實體經濟。但是這些盈利行業容易受煤炭價格、資本市場波動及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盈利存在嚴重不確定性,而杭鋼、巨化等制造型企業普遍步履艱難,利潤稀薄。
除了產能過剩的影響外,大量資金沉淀于尚未產生效益的基礎設施,是地方國企資金使用效益低下的另一個原因。根據財政部公告,今年上半年,地方國企負債同比增長17.9%,但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6%,這表明5.3%的負債沒有進入現有生產周轉環節。
某位地方國資委官員坦陳,地方國有企業有不少市政公用企業,如地鐵、公交、熱力等,經濟效益本來也不太好。
考慮到地方國企轉方式、調結構的挑戰和壓力,未來一到兩年內其經營效益可能進一步下降,越來越多的“僵尸”國企或將開始出現。
“僵尸”國企是指那些沒有辦法繼續經營,但是又不能破產的企業。這些“活不下去又死不了”的“僵尸”國企出現,恐將成為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及金融體系改革的一大障礙。
問題尤其在于,除了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利潤表現外,居高不下的債務負擔也成為“綁架”地方國企的關鍵因素。
欠債,又不能死
財政部的數據顯示,今年1到6月份,地方國有企業累計負債同比增長17.9%,中央企業的負債水平同比增長僅為8.8%。
“地方國有企業的負債率一般都在70%以上,有的甚至接近于85%~100%,說明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資不抵債了。”財政部財科所國有資本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表示。
對于負債產生的原因,文宗瑜認為主要是國有企業過去幾年的“指揮棒”就是做大做強,這使央企和地方國企得不斷地兼并收購,由此產生一些負債,此外國有企業還需要承擔一些行政導向性的經營,這樣也加大了債務負擔。
不過,地方國資委的官員更愿意將這兩年債務急劇攀升的原因歸結到地方政府身上。
一位地方國資委官員表示,2010年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開始整頓,隨之而來的是對土地財政的約束,以往地方政府的兩大法寶,“土地”和“融資平臺”都被迫“收繳”,造成很多政府公共項目開始被資金鎖喉。“于是一些地方政府將目光放在了一些效益較好的地方國有企業上。通常的做法是將一些地方國有企業的優質資產整合入一家平臺,通過發企業債的形式來解決政府的融資需求,這正成為過去兩年一些地市、縣級融資的新選擇。”他說。
債務負擔的上升隨即帶來企業財務成本的持續增加,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1到6月,地方國有企業財務費用同比增長12.3%,這一數字也處于歷史高位。負債越來越高的地方國企發現,資金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他們下一步發展的一個關鍵瓶頸。
“各個地方的固定資產投資還在大步推進,后續項目的配套資金如何保證?”湖北省國資委在總結上半年湖北省出資企業經濟運行表現時,特別提出上述擔憂。
摩根大通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濱認為,中國企業快速增長的債務負擔已經成為影響中國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的關鍵因素,應允許更多的企業有一個有效的退出機制,該違約的就違約,該關閉的就關閉。
不過,說起來容易,操作起來卻不容易,更何況舉債主體的企業都還是扣著“國有”二字的企業。“按《破產法》,一些地方國有企業已資不抵債,應該進入到破產程序,但是地方政府不會讓它輕易破產的。”文宗瑜說,“一方面是如果破產,銀行債務要被追究責任,所以銀行方面依然是借新還舊或者延長貸款期限;第二,這將涉及到地方的GDP,也會影響到職工的安置,畢竟地方國有企業是一個重要的就業載體。”
不僅如此,目前地方國企還涉及到很多三角債,相互擔保,甚至還給一些民營企業擔保。一個企業破產,其連鎖效應更讓人擔憂。
吳桐根據《經濟觀察報》《證券時報》《金融時報》等綜合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