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有著漫長的宣傳道德英雄的歷史。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無論是抗日戰爭中的烈士,還是小鎮中辛勤工作的干部,都被政府用于推廣社會價值。在當前的整風運動背景下,助人為樂的雷鋒等形象再次被展示在公眾面前。
然而,公眾這次似乎對于這些道德明星并不感興趣,近來一部講述雷鋒早年生活的電影《青春雷鋒》在票房上就慘遭失敗。公眾的興味令這樣一個問題浮出水面:誰將填補雷鋒的空缺?《青春雷鋒》的失敗表明,老一套的宣傳越來越不奏效了,雷鋒及其同志顯然需要更新換代。諷刺的是,這一更新版本的形象早已經存在了,并且受到了中國公眾的熱情擁抱,他就是許三多。
從雷鋒到許三多
這一頗具文化聲望的名字,并非一個真實人物,而是來自于數年前的一部電視連續劇:《士兵突擊》。《士兵突擊》的故事是線性發展的:來自農村的許三多在年輕時被征召入伍兩年,他希望能夠在軍隊中找到自我。然而,濃重的方言口音、正規教育和家庭支持的不足,令他成為了一名毫無希望的新兵,制造了許多令人捧腹的笑料。
對許三多的“無能”備感失望的上級將他發配到更加偏遠的一個班,但在那里他終于表現出了勤奮、善良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雖然仍帶有傻氣,但他已被視作一位有才能的士兵。在獲得了進入特種部隊接受培訓的機會后,許三多成功從眾多競爭者中突圍。之后,在一次圍剿毒販的行動中,近距離面對死亡的經歷令他精神上大受打擊。不過,他最終康復,并回到了特種部隊。
與大部分中國軍事題材電視劇漫畫般扁平的人物和成規爛套般的情節相比,《士兵突擊》在個人和軍隊兩個層面上都講述了現實世界的問題。該劇的現實主義原則和不落俗套的劇情設置,給中國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盡管出現了一系列仿效該劇試圖取得成功的電視劇,但《士兵突擊》依然保留著同類型中最受歡迎的地位,并且在網上享有很高的口碑。
在《士兵突擊》中,沒有那些易于辨別的、無處不在的“反派”。反應遲鈍的官僚和磨洋工的士兵是最顯而易見的負面角色。例如,在早期的劇集中,許三多最初被分配到的宣傳部距離士兵的現實生活就十分遙遠。文職人員和軍人之間的文化沖突一直是劇中反復出現的主題。這與過去的電視劇中全副武裝的毒梟(在《士兵突擊》中毒梟登場更多的是作為對主角勇氣的測試,而不是作為威脅)這一類敵人形成了鮮明對比。
安逸年代的“許三多”精神
自始至終,許三多對于周圍環境的變化只是一知半解,這令他的戰友們常常感到挫敗。然而,他以“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有意義的事”的哲學繼續訓練。這句話成為了格言,比官方口號更多、更自然地被人們引用。
由于劇中女性角色屈指可數,而且缺乏傳統的愛情故事元素,人們也許會預期《士兵突擊》遭受失敗。然而,缺乏“美女、明星和愛情”等元素的該劇卻令人吃驚地大獲成功。所有跡象都表明,官方對此并沒有進行推廣。事實上,當該劇在西安電視臺首播時,獲得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的,但之后口口相傳的口碑令這部電視劇得以與更多觀眾見面。
該劇造成如此深遠的文化影響,還在于中國“軍迷”構成了相當大范圍的收視群體。該劇的影響力遠遠不局限于娛樂界,當中國軍隊正面臨史無前例的招兵困難時,《士兵突擊》激發了很多大學生在精神和肉體上挑戰自我的激情。而更為重要的是《士兵突擊》造成的文化影響。
在一個年輕人越來越被肯德基和麥當勞等快餐所喂養的社會,對于那些已不再將軍隊視作唯一能夠擺脫世代居住的鄉村或是二線城市的出路的年輕人,軍隊生活失去了大部分的吸引力,解放軍新兵的質量也顯著下滑。例如,肥胖就成為了一大問題。這一問題變得如此嚴重,以至于解放軍在2011年不得不改變體重標準以增加征兵人數。此外,經濟上的激勵也提高了,以吸引教育程度更高的新兵。
不過,近年來最為嚴重的還是文化問題。新兵對于兵營生活常常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期待著輕松的訓練生活。計劃生育政策加上迅速提高的居民生活水平,令年輕人常常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典型的沖突是,新兵往往要求擁有在訓練時屬于自己的房間。
《士兵突擊》對于中國普通士兵日常生活的寫實刻畫直接挑戰了這種態度。許三多盡管知道自己將被發配到一個紀律松散的遙遠部隊,他仍然忍著巨大的痛苦繼續訓練,最終贏得了戰友的尊重,也為自己贏得了榮譽。
有意思的是,在這個中國人自認為過于安逸的年代,許三多面對困境不屈不撓的精神令他成為了楷模。“許三多”成為了一個高度傳播的形象,勤奮工作的人也因此常常被稱作是一副“許三多的樣子”。
和官方媒體提及“雷鋒精神”的意圖一樣,許三多的名字也被用來激發艱苦訓練的精神和戰友情誼。新華社就常常發布各單位發揚“許三多精神”的報道。這一名字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電視劇的范圍,在最近對于四川地震救援中志愿者和軍隊的報道中,就體現了許三多這一形象的力量。許多士兵在采訪中都表示,自己的背景和經歷都和許三多類似,人們也會善意地稱口音濃重、做事慢條斯理的人為許三多。一個并非出自宣傳部門之手的虛構角色展現了驚人的力量。
戲里戲外解放軍
《士兵突擊》之所以能造成巨大的社會反響,重要因素之一就在于貫穿全劇的現實主義。解放軍的現代化是該劇的背景。在2005年到2006年間,解放軍完成了一輪重要的現代化革新,包括大規模的人事縮減和重組。其他的重要問題如機械化和信息化也都在《士兵突擊》中有所反映。
裝備現代化的速度和進展程度在不同的單位之間是不一的。劇中,次等的軍事單位所用的裝備要比精英單位的裝備老舊許多。例如,前者使用的是87型叢林迷彩服和81型突擊步槍,后者使用的則是數字化的07型迷彩服和QBZ-95型無托步槍。
《士兵突擊》的現實主義不僅僅體現在真實地描繪武器裝備,還在于處理了許多在媒體上難得一見的敏感問題。解放軍現代化對人造成的后果得到了清晰的描繪,對技術能力的強調造成了代際之間的反轉效應,淘汰掉了不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老一代士兵。現實中,這些退伍老兵返鄉后的行為是個需要嚴肅對待的問題。他們比起鄰里具有更強的紀律性,并常常對體制心懷不忿,這樣的人物非常有可能卷入地方政治之中。這也許能夠解釋為何退役軍人常常成為許多因其他因素而起的抗議的領頭人。
《士兵突擊》還試著對領導層的腐敗作出了抨擊。有些軍官顯然被描繪為不稱職,其他的則被暗示是任人唯親的產物,這都脫離了傳統上非黑即白的處理方式。例如,劇中有一位軍官一直以為是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擢升,但當發現自己父親的身份和影響力后他震驚了。長年來,腐敗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嚴肅的解決。國防大學一位教授就曾尖銳地指出腐敗是解放軍內最大的弱點。最近,解放軍成為了緊縮政策的目標,并接受了財產審計。
《士兵突擊》并非一部政治劇,但它對技術和政治問題的現實主義揭露更加鞏固了在觀眾心中受歡迎的地位。盡管劇中有些軍事現代化的元素看上去過時了,但該劇依然成為了平民了解中國軍隊的試金石,因為其他方面對這一話題的討論要受到諸多限制。從任何意義上看,《士兵突擊》當然都不是一部紀錄片,但對于中國觀察家和解放軍研究者而言,該劇都應成為研究相關問題的標準。目前該劇因沒有帶英文字幕的版本,還不能被不具備漢語能力的人觀看,但對于那些對中國軍事感興趣的人來說,該劇包含的豐富的有用信息和持續的文化影響,將成為優先的研究對象。誠實、憨厚的許三多,也一定仍將是激勵中國青年參軍的重要形象。